-
乌镇40年:根里的静与脉中的动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夜景。
2018-11-29
-
探究艺术的“根源之美”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其产生的特定时代和生态原因。
2018-11-27
-
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
从1986年至1989年前后,历时四年,我亲往黄河沿岸考察,其中的曲折甘苦,唯有同行的伙伴能够体会。
2018-11-27
-
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艺术
变是常态,拥抱变化并且适应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坚守艺术特色,又是传统艺术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
2018-11-27
-
艺术与商业的解与不解 考验社会的良知与诚信
梵高1889年画了一幅并不是很大的油画《鸢尾花》,3年后,评论家米尔博以300法郎购买了这幅画。
2018-11-26
-
向媚俗创作倾向说“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2018-11-26
-
一首永远动听的草原牧歌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称赞“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8-11-21
-
兴怀向上 弘毅莫忘
设计:蔡华伟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
2018-11-18
-
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一次被推到历史的台前。
2018-11-17
-
40年的辉煌和点点滴滴
山东画报出版社以出版《老照片》闻名,自1996年以来,《老照片》就深受各界读者喜爱,至今还是很多百姓的珍藏。
2018-11-14
-
曲艺表演的音乐伴奏应予特别重视
一个时期以来,许多的曲艺唱曲演员在演出当中,为了方便或是为降低成本,常常使用伴奏带或U盘携带的数字伴奏音乐进行演出伴奏。
2018-11-12
-
韩书力:艺术贵在精神
又是一年初冬,我不禁想起45年前的初冬时节,第一次踏上西藏这片神奇高原时的种种景象…… 刚进藏时,常听同事们说谁谁是“老西藏”,语调中透着钦慕之情。
2018-11-11
-
戏曲高等教育与史若虚校长
今年是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著名戏曲教育家史若虚先生100周年诞辰,中国戏曲学院近日召开了“戏曲高等教育四十年暨纪念史若虚校长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18-11-10
-
先做人再演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照 《嘿,老头!》剧照 一 “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新近入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这封信,既是对牛犇德艺双馨的褒扬和赞誉,也是对广大影视艺术工作者加强艺德建设的期许与鞭策。
2018-10-31
-
作为艺术社会史镜像的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 ——论陈旭光艺术批评史写作的整体观
历史写作是一项经历冒险而最终登高望远的事 业。
2018-10-31
-
铸牢强军文化 聚焦备战打仗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军队发展之基。
2018-10-29
-
先讲艺德 再讲艺能
今天,影视行业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演员投身其中,这在为行业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当“颜值”“流量”成为“吸睛”要素,文艺创作和文化行业中的正能量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 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是文化行业的筋骨。
2018-10-25
-
堂堂正正才能“星”光不熄
艺术工作者越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艺市场,越要端正敬畏之心,否则危害的不仅是自身清誉,更是整个文化艺术行业的健康,以致透支人们对艺术家群体的社会信任 近期, 反映“慰安妇”群体生存现状的纪录电影《二十二》剧组向某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千万余元,其中,最初“雪中送炭”资助电影拍摄的演员张歆艺将剧组还回来的100万元再次捐出,导演郭柯则捐出个人收益400万元。
2018-10-23
-
时代的艺术不会褪色
时代激发了艺术创作活力,而经典作品也记录下时代的进步与革新。
2018-10-23
-
让艺术与生活“不离不即”
在“仿真”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让观众得神忘形、得意忘言,方能创造“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