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办6200多项活动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组织全国各地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2022-06-09
-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带来了什么
五千年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着最为深沉的民族底色,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血脉、智慧、神韵和气质。
2022-06-08
-
非遗“老手艺” 遇上“新匠人”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沈华菊在调研夏布织造技艺。
2022-06-07
-
连接现代生活,把非遗的奇妙展现出来
刚告别国际博物馆日,又迎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2-06-06
-
共享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
核心阅读 考古博物馆的展陈语言,既是考古的,又是博物馆的,更是将两者结合的科学严谨、生动易懂的叙述体系。
-
古老黎锦,织出新锦绣
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棉纺织历史的“活化石”,代代相传的编织图案浓缩着独特的审美与记忆——这是古老的海南黎锦。
关键词: 黎锦2022-05-16
-
非遗学科新进展!冯骥才:正式启动教材编写
“我们现在进入21世纪2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就是‘非遗学’。
关键词: 冯骥才2022-04-29
-
科技手段“激活”文化遗产
近年来,不少综艺节目聚焦文化遗产,借由科技手段重新解读文化遗产价值,各类平台组成传播矩阵,迅速“破圈”、持续传播,成为“国潮热”的生动注脚。
2022-04-14
-
“非遗”技艺活力再现
云南建水紫陶制作过程中的陶坯刻花环节。
2022-04-12
-
沉浸体验非遗 文化润物无声
游客在体验非遗民俗。
2022-04-06
-
巧借科技激活非遗 勾勒“人文湾区”画卷
大型现代舞剧《龙·舟》演出剧照 出品方供图 千百年来,龙舟竞渡作为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蕴含着龙的传人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传承至今。
关键词: 《龙·舟》2022-03-28
-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22-02-07
-
热起来的非遗传播,需要避免步入误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构建民族精神的关键因素。
2022-01-25
-
中国纪录片正在奋力书写非遗文化影像志
前段时间上映的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剧照 当非遗与以“艺术地展现真实”为基本特征的纪录片相结合,不仅为纪录片创作增加了一种似乎取之不竭、内蕴丰富的可选题材,也在视觉文化强势崛起的当下,为深藏于都市角落、乡野旮旯的传统技艺、民间风俗、民族艺术等非遗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 非遗文化2022-01-25
-
非遗题材纪录电影渐成热潮
非遗题材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剧照 资料图片 “天工开画卷,苏作耀古今”,1月8日,非遗题材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特别放映活动,吸引了近500名观众前去观影。
2022-01-17
-
文化遗产传播有多少种可能
从文化节目《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创新表达让“中国节日”火遍全网、走向世界,到文化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助力世界遗产“活起来”;从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受网友热捧,再到逛博物馆成为中国社会“新风尚”……当下,内容精彩、形式多样、创意十足的各类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日益得到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亲近。
2021-11-15
-
守护亚洲文化遗产进行时
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北楼门维修前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关键词: 文化遗产2021-11-10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大历史机遇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1-11-03
-
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启动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主办,“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光明网承办的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10月29日在京启动。
关键词: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21-11-01
-
绥德“非遗”再认识
“柴”“绳”“爷”(泥塑) 王文瑜 作 今年9月15日,当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宣布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时,我作为全运村非遗展厅的文化顾问感到无比激动。
20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