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故乡》:永远的《故乡》
百年经典的多重主题 短篇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1月,发表于1921年5月《新青年》九卷一号,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波》之后又一力作。
-
重读《猩红》:“您好,潘先生”
原标题:您好,潘先生——夜读包天笑的《猩红》 “天气冷,别出门罢!” 这是潘太太对潘先生的嘱咐。
2020-03-23
-
重读《孔乙己》:悲剧的丰富性
原标题:论《孔乙己》悲剧的丰富性——纪念《孔乙己》发表100周年 鲁迅小说《孔乙己》写于1919年4月,原载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号。
-
重读《阿长与〈山海经〉》:一个褓姆身上的文化社会学密码
原标题:一个褓姆身上的文化社会学密码——《阿长与〈山海经〉》解读 一 这算是一篇写人的188体育官方ios,写的自然是题目里说的这个名字叫“阿长”的人。
-
重读《祝福》: “连自己也烧在这里面”
1、“河边之问” 1924年2月7日,鲁迅创作了短篇小说《祝福》,3月25日便发表于当时的重要刊物《东方杂志》上。
-
重读《阿Q正传》:“奴隶”、“奴才”与“奴隶性”
“奴隶”与“奴才”是鲁迅文章中常常出现的两个关键词,有时看上去意思接近甚至不无混淆,但实际上有微妙且意义重大的区别。
-
重读《伤逝》:叙事视角与召唤结构
原标题:叙事视角与召唤结构:《伤逝》意蕴再探讨 内容提要 《伤逝》中的第一人称经验性视角和回顾性视角交融互渗,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召唤结构和意义域。
-
重读《围城》:长者及其文化意蕴
原标题:《围城》中的长者及其文化意蕴 提要:《围城》中作为次要人物的众多长者多为研究者所忽略。
-
重读《子夜》:金融与现代性
原标题:“在金融的上海呻吟” ——论《子夜》中的金融与现代性 文学批评中,金融与文学关系的探讨通常集中在历史反映论的层面。
-
重读《狂人日记》: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
原标题:《狂人日记》与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 摘要: 《狂人日记》与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既有紧密关联,又存在深刻差异。
-
重读《西厢记》:会和以春,别离以秋
原标题:《西厢记》的“春”与“秋”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颇负盛名,被贾仲明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凌波仙〕吊词)。
-
重读李渔:闲情如何偶寄?
原标题:闲情如何偶寄 细读《闲情偶寄》,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
-
重读《鼠疫》:在荒谬和无助中重拾希望
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写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地点是阿尔及利亚的地中海海滨城市奥兰。
-
重读《〈呐喊〉自序》:鲁迅文学的诞生
原标题: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 摘要:他的“反抗绝望的文学”是通过对“希望的文学”的否定而确立自身的。
-
重读李金发:幽暗启迪与悲悼伦理
原标题:反照诗学:李金发诗中的幽暗启迪与悲悼伦理 摘要:李金发诗歌中由力比多能量的危机导致身体退回黑暗的洞穴,从而拒斥自生光的直接启迪。
-
重读《故事新编》:手稿、版本与纸面背后的故事
原标题:《故事新编》手稿的时间意识及对记忆研究的启示——以《铸剑》为中心的探讨 摘要:通过校辑鲁迅《故事新编》手稿,笔者发现在《故事新编》手稿与其他版本之间的改动与差异,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些改动与差异,是极“有意味的形式”。
-
重读《雷雨》:中国早期现代佳构剧
原标题:《雷雨》与中国早期现代佳构剧 引子 怎样的“内行人的制作”?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剧作,年轻的剧作家一出手很成熟,似乎没有经过很多作家不可避免的习作期。
-
重读《七发》:如何疗救精神之疾
《七发》开篇即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去探问,陈说了七件事来启发太子,以助疗救,故名《七发》。
-
重读《金瓶梅》:文学与历史的“互文”
原标题:《金瓶梅》里的财富与财政——兼议文学与历史的“互文” 《金瓶梅》里的男一号西门庆,清河县财主。
-
重读《倾城之恋》:张爱玲自我追寻及自我困囿
原标题:《倾城之恋》与张爱玲的自我追寻及自我困囿 张爱玲《倾城之恋》,花城出版社,1934年 张爱玲与《倾城之恋》之间有一种奇特、复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