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社70年古典文学影印图书回顾
2021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而古典文学编辑部在建社之初即已组建。
-
人文社70年古典文学选本回顾
2021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而古典文学编辑部在建社之初即已组建。
-
《堂吉诃德》的一个不该被忽视的中译本
《堂吉诃德》(上、下),(西班牙)塞万提斯著,孙家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12月第1版 《堂吉诃德》的一个不该被忽视的中译本我最早读到孙家孟老师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在西班牙语精读课的课堂上,当时老师选了《堂吉诃德》同一个片段的三个译本,一个是孙老师的,刚问世不到一年,另两个则是已经比较有名的译本,让我们做比较。
-
清末民国时期的《三国演义》连环画
根据《三国演义》绘制的连环画早在清光绪年间便问世了。
-
《黄炎培日记》整理的美中不足
笔者按:2020年12月24日早晨,在一个学术群因缘际会结识了某位闻名已久的学兄。
-
黄发有:当代文学史视野中的审稿意见
审稿意见是编辑出版部门对来稿质量好坏以及是否刊发、出版做出明确判断的评价意见,大都写在格式化的审稿单上,或者以书信、电子邮件的形式与作者交流,作为工作文件的审稿意见大部分都没有公开。
-
顾颉刚与《鲁迅全集》注释
摘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的注释过程中,注释者除查阅文献资料外,还访问了与鲁迅著作内容相关的当事人和知情人。
-
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
在新近出版的《书情书》(Das Buch: Eine Hommage) 中,德国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以其感性细腻的笔法,讲述了爱书之人对于纸质书的迷恋。
-
《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
《红楼梦》问世已几百年了,到底是谁挥动椽笔铸就这巅峰巨著、盖世鸿篇?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
2021-02-23
-
曼殊旧版《拜轮诗选》和《绛纱记焚剑记合本》
曼殊的著作,据柳亚子父子的研究,很多都散佚了。
-
民国时期《九歌图》的流传与新创
摘要:晚清民初,中国画在“美术革命”的冲击下日渐式微。
-
中国当代文学传媒史料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传媒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学术积累为基础。
-
天禄琳琅:乾隆宫廷藏书的历史密码
清乾隆内府写本《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
-
杨浪:这小开本如酒,敬旷世精致
1956年的《文学日记》 小开本据说是为了“地铁阅读型”的需求 友人刚刚寄来印制精美的《老树日历》一册,摩挲之余,想起当年和刘树勇的对话。
-
《潜徽录》:翰墨前缘记未疏
2019年岁值己亥,正逢冒广生老先生逝世整甲子之年,上海博物馆将珍藏多年的《潜徽录》书稿整理后出版面世,以一种端重且蕴义深远的方式来纪念这位近代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化学者。
关键词: 《潜徽录》2021-01-13
-
近代书刊的“类征”何以达成?
《中国近代书刊形态变迁研究》,沈珉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在书刊设计中,我们常用“类征”一词来描述书刊设计的类型化特征,以引导读者购买。
关键词: 近代书刊2021-01-12
-
“延津剑合”的《我的前半生》
1958年油印本第一册封面 “延津剑合”的故事说的是,晋时有个大臣叫张华,字茂先,善识天文,能辨古物。
-
《青春画报》:民国第一校园画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画报出版的高峰期,时政、电影、戏剧、游艺、摄影、收藏等类画报比比皆是,但唯独没有一本主要反映校园生活的画报。
-
梁启超胞弟梁启勋的词学研究
编者按:梁启勋是梁启超长弟,追随兄长,深受其影响与提携。
-
如何定稿?——1981 年版《鲁迅全集》定稿的流程与原则初探
1981年版《鲁迅全集》中《集外集拾遗补编》《古籍序跋集》的责任编辑徐斯年曾撰文回忆从“红皮本”到发排的整个流程: 首先,对“征求意见本”(即社内印行的、作为原注释组定稿的“红皮本”——原注释组的未定稿本则是各组自行印行的“白皮本”)进行加工,包括统一格式体例,核对每一条注文的原始资料,决定注文取舍,进行文字加工,补写应注而未加注的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