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利·鲁尼《正常人》:真正的交流与文学的意义
“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智健全。
-
《世界的暴烈呼吸》:死海之下暗流汹涌
阿根廷作家安赫拉·普拉德利(Angela Pradelli)原本受邀参加2020年鲁迅文学院国际写作计划,并拟3月24日到北京大学西葡语系进行交流,都在新冠疫情下推迟了。
关键词: 《世界的暴烈呼吸》2020-11-26
-
保罗·策兰与《死亡赋格》
对德语诗坛而言,2020年11月23日是个重要的日子。
-
《消失的波洛克》:一本波洛克画作引发的悬疑小说
2006年11月3日,美国行动绘画鼻祖拍出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Number 5(《1948年作品第5号》)以1.4亿美元的成交价,拍出了当时全球绘画作品最高价。
关键词: 《消失的波洛克》2020-11-16
-
在“我”这样的机器面前,人将何为
1982年,32岁的伦敦“宅男”查理爱上了楼上邻居米兰达。
关键词: 《我这样的机器》2020-11-14
-
故事的力量 ——重读《静静的顿河》
最早阅读《静静的顿河》是刚念大学的时候,冲着诺贝尔奖的响亮名头去的。
关键词: 《静静的顿河》2020-11-14
-
杀死那个“家中天使”拥有自己的房间
1 挪威有位画家叫蒙克,最有名的那张画叫《呐喊》,他早期画过几张画,画的是姐姐病逝的场景。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2020-11-13
-
毕飞宇:私奔、家庭、认知、傲慢与报应——《傲慢与偏见》的题外话
我今天换一个打法,不去具体地分析作品。
-
赵萝蕤:惠特曼的《草叶集》不是一本诗,而是一个人
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于1819年5月31日出生于长岛亨廷顿附近的西山村。
-
兰波的诗歌是一个谜,《灵光集》更是一个谜
我们召唤他,而他远行在外…… ——《灵光集·神灵》 兰波的诗歌是一个谜,《灵光集》(Les Illuminations)更是一个谜。
-
王安忆:一个人的苦行苦修——《悲惨世界》解读
我为什么要谈《悲惨世界》呢?在我阅读的世界里有两座大山,一座是《悲惨世界》,一座是《战争与和平》,我一直很想去攀登。
-
宫本辉《烧船》:弃陆行舟
死生之辨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
徘徊于它与他之间的我们
詹姆斯·伍德曾说“同情是小说温柔的使命”。
关键词: 《我这样的机器》2020-11-06
-
《俄罗斯诗选》译者序:让读者领略俄罗斯诗歌发展的整体风貌
俄罗斯(过去仅指“十月革命”前的历史阶段,即常称的“俄国”,如今兼指苏联解体前的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开始有诗的时间,不但远晚于埃及、波斯、中国、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世界文明古国,也晚于英、法、德等西欧国家,但是,自从在自己的诗空升起普希金这轮永不落的太阳以来,俄罗斯一直以泱泱诗歌大国的雄姿屹立在我们这个星球的北半部而受到举世的瞩目。
关键词: 《俄罗斯诗选》2020-11-04
-
《俄罗斯诗歌通史》:“三十年造一车”
《俄罗斯诗歌通史》,郑体武、马卫红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第一版,108.00元 1993年我撰写的《俄罗斯抒情诗史》出版,二十六年后,他撰写的《俄罗斯诗歌通史》问世。
关键词: 《俄罗斯诗歌通史》2020-11-03
-
扬·波托茨基《萨拉戈萨手稿》:一本关于故事的百科全书
鉴于人类总是习惯依靠旧事物来思考新事物,因此,当试图定义某个事物时,人们首先需要将它置放回属于它的时空中,寻找它的先祖(和后辈)。
关键词: 《萨拉戈萨手稿》2020-10-30
-
神话、记忆与感受
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77岁的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
通过审美追寻人性的完整与丰富—— 重审莱辛与温克尔曼之争
温克尔曼是莱辛《拉奥孔》中的主要论敌。
关键词: 《拉奥孔》2020-10-27
-
普希金之后:读路易丝·格丽克的《预兆》
路易丝·格丽克 随着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布,路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这个名字突然大热起来。
-
她用“碎片”为女性的深层体验找到一种表达
“碎片”像沉渣泛起 费兰特的访谈集《碎片》原标题是“La frantumaglia”,这是一个在任何词典里都找不到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