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日在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详细]
文学的光照——中国作协临潭扶贫记“文学照亮生活”一直是作家们的觉悟和信念。无须讳言,相对于光明和温暖,寒冷的贫困现象就是世界的一个“阴暗面”,而彰显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现实主义文学实践就是照亮它的一束精神之光。[详细]
我到新寨村驻村扶贫已经两年了。站在海拔1600米的王子山顶,俯瞰新寨的夜色,是静谧的。往东南方向看,一望百余里,在夜色的万峰湖上,冷静中显着迷幻,若隐若现,美极了。西面的山巅。把目光逾过那黛色的山垭,山的那边,便是我的老家落荣,也是跟新寨一样深藏在大山里的村寨。[详细]
太本艾勒是个村名,汉译为五十家子,是巴林草原上一个古老苍颜的牧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站在村北起伏不大的土山上,可遥望到辽代庆州白塔的塔尖,再往东就是林木蓊郁的赛罕山林区了,那条蜿蜒村北的查干沐沦河就发源于赛罕山北麓的沟岔里。[详细]
这排砖混结构楼房就是张仁华家。他所在的沿溪镇清明村,是重庆市石柱县最偏僻、边远、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幅员面积29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山高坡陡路难行,土地贫瘠。居住在山上的村民以前几乎都是贫困户,张仁华家也不例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居住在山上的村民每年春节一过,便家家户户下山借粮,常常只借却无法还,山下人不敢再借。每当看到浑身油黑、衣衫破烂的山上人背着背篼下来,家家户户便关紧门窗。贫穷,曾经像磐石一样沉重,压得山上人喘不过气来。[详细]
从头开始浏览,恍惚间自己也穿越了时间。不同的地点、人群、场景,将过往的岁月点滴串起,以至于一些已渐淡忘的经历,被一张张照片再次勾勒廓清——这张拍在广州,恰是两年前的此时,一起拍照的朋友,此后许久未见,得找机会聚聚了;这张拍于贵州一个贫困村,当时去采访脱贫工作,照片里的村党支部书记,正给我介绍当地的扶贫产业,满脸幸福喜悦,不知那里的百姓,如今日子怎么样;这张拍在黄河边,是我第一次见到黄河,那急湍涌荡、奔腾不息的壮阔气势,令我至今难忘……[详细]
大爷家住在浓荫蔽日的木林窝窝里。前年我入户了解时,建议大爷利用这大好的自然条件搞林下养鸡。大爷犹豫,怕损失,更重要的是没本钱。我说:“不上大规模,搞家庭养殖,本钱要多少?我出,损失了算我的。”后顾之忧被打消,大爷乐得把大腿一拍:“要得!”[详细]
那年的春天如期而至,阳光和鲜花一起降临。有天,我家几姐妹猛然看到石柱电视台招辣椒经销商,便开始在心头琢磨:石柱发展农业产业一直非常成功,以前的蚕桑、长毛兔在全国有名,我们跟着产业走,也许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于是报名参加竞争,并取得前三名。通过抓阄,争取到位于成都五块石的窗口。[详细]
脱贫攻坚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中国故事”,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精彩的故事。“村暖花开”是作家走进生活、走近人民的实践之旅,是向生活和人民的学习之旅,是在伟大的扶贫事业中被感动、受教育、得到净化之旅。一年来,作家深入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精神、文化,积累了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贫困地区打开了一条与外部世界连接的特殊通道。作家们以敏锐的眼光和睿智的思想将贫困地区的风景、人物、故事、民俗文化融入文学创作中,将他们站在那片土地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形象。这些作品犹如一颗颗亮晶晶的果实,与那片土地及生活其上的人们血脉相连,遥相呼应。广大作家既是他们所发现、感受和书写的这些精彩的中国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同时他们也成了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和有机组成部分。借助作家们的笔墨,“村暖花开”公益项目已经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扶贫平台和展示脱贫攻坚成就的窗口,对于充分发挥文学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详细]
2019年3月,中华文学基金会与平安公益基金会携手,联合共建“‘村暖花开’作家助力精准扶贫”公益项目,组织包括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全国著名作家深入到精准扶贫第一线采风,实地了解扶贫攻坚情况,书写党领导广大人民“脱贫困、奔小康”的伟大历程。 通过39篇包含小说、188体育官方ios、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样式的文学作品,作家们用来自文学和心灵的语言将一个个贫困的地区、一个个偏僻的群落细致刻绘,重新擦亮,以不同的文学形式把遥远的土地和陌生的人群拉到了读者眼前,把脱贫攻坚一线的那些平凡的英雄、普通的劳动者、脱离贫困的农人呈现在世界面前。[详细]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到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为进一步推动广大作家深入脱贫攻坚第一线,创作一大批深刻反映脱贫攻坚战的文学精品,中国作协于去年9月组织了“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遴选25位著名小说家、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奔赴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扶贫点深入生活、采访创作。到目前为止,采访创作顺利,有的作家已经完成采访,有的正在创作或已经完成创作。我报将密切关注作家相关进展,及时摘发他们创作的作品,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氛围。现将秦岭和高凯的新作刊发如下。[详细]
更多>>
站在兰考的东坝头,郑彦英十分感慨。在这里,九曲黄河完成了最后一弯直奔大海。东坝头这段黄河,自古以来就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2500多年间,其下游决口多达1590多次,大堤内形成了多处沙丘沙岗、滩涂湿地。站在此地,郑彦英明白了兰考为啥会有那么多沙地、盐碱地和大风口,“黄河河道滚来滚去,到了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考决口,死了几十万百姓。十几年后,黄河河道在这儿拐了个急弯朝北入渤海,水边形成大片盐碱地。急弯处没有任何遮拦,赶上刮风下雨天,小麦都能刮上天,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详细]
秦岭:我先后三次走进元古堆。第一次是2019年8月参加《小说选刊》组织的“著名作家看渭源”活动时来到了元古堆,第二、三次是为了创作长篇纪实文学《高高的元古堆》于2019年11月、12月专程奔赴元古堆进行专题采访。为了立体、多元、纵深地了解元古堆脱贫攻坚的“前世今生”,我早在10月11日就给渭源县扶贫办发去了详细的采访计划。采访期间,我以元古堆为轴心,采取由外到里寻迹觅踪、由里到外辐射扫描的方式,考察了元古堆及周边的田家河、会川、渭源、临洮、定西、天水、通渭等10多个市、县、乡的历史变迁、人口演变和风土人情。同时采取进村入户、围炉夜话、同吃同住等形式,先后当面采访60多名包村干部、村社干部和村民,电话采访20多名参与帮扶工程的建设者、10多名在外地打工的元古堆村民,并以建立手机微信群的方式和安晓东、郭连兵、董建新、杨树才等23名干部群众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互动或“私聊”。[详细]
2019年下半年,作家任林举开始了一次特殊的采访,这一回他走过了很多此前并不大熟悉的城镇和村庄,为一部反映吉林省脱贫攻坚历程的报告文学作品寻找人物和故事。面对这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考”,怎样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任林举看来,这是一场超越历史、超越人类社会经验的伟大征战。[详细]
我第一次到赣南是在十几年前,后来又来过很多次。我是地道的北方人,祖籍北京,生长在天津,血液里融的是纯正的北方文化,尤其是京津冀一带的地域文化。但来赣南并不感觉陌生。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或许因为赣南多是客家人,还保留着很多中原文化的传统和生活习惯。总之,我从第一次来这里,就有一种重归故里的感觉。[详细]
更多>>
书写大时代,需要具备足够的思想穿透力,如何穿透繁杂的现实,在零碎的细节中把握时代的总体性特征、理解时代的精神内涵,对作家而言有相当的难度。善于将精准扶贫给当下农村、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置于丰厚的历史土壤中进行表达,是新时代扶贫文学的一个特征。[详细]
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这是4000万贵州人民的共同愿景。当下,六盘水市广大干部群众正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向乌蒙大地千百年来的贫困顽疾发起攻坚拔寨的冲刺,全市写作者们也不甘人后,奋笔直追。近年来,《六盘水日报》《乌蒙新报》《当代六盘水》等报纸、杂志均刊发了大量本土作者的脱贫攻坚文学作品。[详细]
2020年的初春,在中国大地上,顶料峭春寒,奋斗的中国意志昂扬在抗疫的奋争历程中,迎苏醒春风,坚定的中国脚步踏在脱贫攻坚的奋进道路上。在“武汉保卫战”的战场上,电视艺术工作者已然披挂上阵,或记录点滴或积累素材,创作成果正在陆续涌现。在脱贫攻坚战的前沿,攻克“最后一公里”的故事,正在荧屏上铺展开来,《一个都不能少》率先与观众见面了。[详细]
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呈现出的许多新特点,展现的新风貌,出现的新人物,各类媒体要用各种形式积极扩大宣传。广大作家只有更深入地沉潜生活第一线,真正做新生活的有心人,才有望写出反映脱贫攻坚事业壮阔历程,凸显新生活本质,刻画出富于典型意义新人形象的佳作。当代农村已具有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现代文明交流融合的特征,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在于,不仅助力物质财富的补充提升,更实现了农民文明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提升,如果不能揭示出扶贫事业与全民族新的精神面貌的共同推进提高,写出来的东西必然很难具备生活本质的真实。我们总说要塑造时代新人,当代农村新人的成长,他们如何与当今时代、乡村经济和文明有机关联与互动,如何实现个人抱负,同样应该成为作家的关注点,要真正发现和书写出那些具有实践行动能力的新人形象,彰显他们精神世界中的能量、信心与信念,从而给人以激励和鼓舞。从某种意义上说,脱贫攻坚题材文学创作是种新的考验,一定要把提高艺术水准作为生命线,以富于创新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接受检验,为助力打赢扶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详细]
目前看,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脱贫进度符合预期。但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给我们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增加了难度。唯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迎难而上、攻城拔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才能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兑现我们党的郑重承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