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入选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2年12月总第二期,让我们一道走进林白的《北流》。该作品首发于《十月·长篇小说》2021年第3期、第4期,后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本期主持人:李菁 王清辉)
自此开始,此前作为女性主义文学代表的林白,在其女性特质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一个趋向完整、更能直面广阔人间、生命力也愈加强劲的林白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详细]
新书快读丨《北流》节选:赶路的一日这一日,老天爷给跃豆降落了一个故乡。她又有几年没回来,正巧一个“作家返乡”活动,一举把故乡降落了。不过,这个故乡不是指她出生并长大的县城,而是指,20世纪70年代插过队的民安公社六感大队。[详细]
写完《北流》,想着一脚踢出去忘个干净,结果听说还要写创作谈,一脚踢出去的东西又被别人两脚踢回来。如何是好…… 就捋一遍写作过程吧。[详细]
马林霄萝:母亲林白母亲的长篇小说新作《北流》获了很多奖,包括入选首届“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刚刚又获得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作家,是林白,但对于我来说,她是最特别的母亲,是亲爱的朋友。[详细]
2020年,林白62岁,她的写作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在上半年,她突然冒出了自1987年后就消失了的写诗冲动;二是那部继2013年《北去来辞》之后渐渐拉坯成型的长篇小说,开始得到新的灵感……[详细]
林白&舒晋瑜:希望《北流》装得下自己的全部感受一段时期内,林白曾被认为是“个人化写作”“女性主义”的作表作家。《一个人的战争》《玻璃虫》……她写出了所有人的青春期,写出了所有人的成长,更写出了女性群体的命运。[详细]
一本书要怎样才能装入作者全部的感受?莫过于回忆故土。在对故土的回望和打量中,日常生活的更迭与时代的辗转变迁成为留在记忆中的一帧帧画面和一段段心理意识,林白将它们编织在一起,细密扎实,我们不难从中看出生命的全貌,就像南方植物的生长那样丰饶、缠绕、扭曲、不断变化,而生命本身的样貌正是由这些缠绕变化构成的。当李跃豆四十年后再次回到玉林、安陆、六感……对故土北流早已不是回去或者回不去的一般感慨,而是在对自我的省视和追问中,对故土的或陌生或亲切、或怀念或疏远的感情,全部成为同样对自我的反省和反观。在这个意义上,故土的全部已经成为自我的全部。[详细]
没有比“作家返乡”更好的创作谈了。 你仿佛跟随作家返回故土,不仅能看到他/她在成为作家之前的历史,看到那些日后在其创作中反复游荡、挥之不去的人物、事件和情感,还能看到他/她回过头来对这些创作燃料的审视,对过往创作的反刍与修正。作为故乡的异客,面对这片源源供给着能量而沉默如斯的土地,有多少作家对文学心生感激,恐怕就有多少作家感慨文学之无力。不妨把《北流》就视作一次旷日持久的作家返乡。小说一开篇就是主人公李跃豆作为小有名气的作家,从北京回到广西参加作家返乡活动,细究起来,她在家乡不过待了六日半。 [详细]
对于《北流》这样一部文本内容过于丰富的作品而言,从标题进入或许是一条较为切实的理解路径。从《降落伞》《织字》《织字九卷》《繁颂》《简繁志》《北流注》再到《北流》,小说的题名不断变化,内里所蕴含的东西也在逐渐变得厚实和明晰。对结构和语言的侧重最终转向内容自身,说明性的后缀也被悉数抛弃,极大拓展了小说标题可供阐释的空间。“北流”作名词解,既可指林白的故乡广西省北流市,也可指流经林白故乡的北流河;作动词解,既是指北流河由南向北的流向,也是指人的流动,从西南边地一路北上。 [详细]
作为一部“八年磨一剑”的作品,《北流》在林白的创作生涯中无疑占有极为重要且特殊的地位。文本打破了时空限制进行叙述,显现了林白小说繁复的内容和极高的文本密度。叙事手法的特殊,使文本得以容纳更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自由切换到不同的时空层面,展现更多的信息。《北流》以过去的时间开头,以未来的时间作为尾章,点出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因缘际会。在作家笔下,物体不再仅仅是其本身,而是凝结着种种人生记忆、历史经验的有温度的存在;而原本流动、无可把握的时间,也变成可触摸收藏的有形实体。可以说,林白是在小说中繁衍出自己的时间,并把时间变成空间的。[详细]
当代的小说家有许多喜爱尤瑟纳尔,我在读林白的《北流》时,感到了她与这位法国作家相近的体验。有趣的是,书中也写到尤瑟纳尔的中译本对主人公的冲击,好像发现了林白审美中别样的色彩与域外文学的某种对应。她们都复杂化地处理着时间里的人物命运,将记忆与存在的幽暗衔接起来,且有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详细]
林白在这部小说的一开始,就露出了她的诗人本相。她以一首《植物志》的长诗作为引子,才把读者带入小说的繁复的叙述之中。记得林白最早是以写诗走上文坛的,她的诗带有明显的先锋味道,读她的诗,仿佛在迷宫中穿行。[详细]
林白新作《北流》(载《十月·长篇小说》2021年双月号3)是一部有着自觉的方言化语言追求的小说,“在当下这样一个现代化趋势显然已经呈不可逆状态的情况下,纯粹的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方言很可能早已荡然无存,……通过这样的一种方言方式所试图达到的叙事意图,就很显然带有不容忽视的文化对抗的意味。[详细]
一条河流,无论怎样恣肆汪洋或旁逸斜出,都必然会有它的源流归处。一部小说,无论怎样奇思妙想或意兴遄飞,都应该有属于自身的结构方式。林白长篇《北流》的结构方式是什么?[详细]
《北流》是以小搏大的时代的书单,采集着时代万花筒的噪音与乐音,包括阅读、影音、语录、流行语,它是方言词典,方言词条引领着每一步进入往事和故地的道路,甚至洗礼和润泽了小说中大部分的叙事。它还是笔记、日记、口述史,是假借他人的回忆录,它是文体聚居地和安乐窝。[详细]
据说每一个作家都有一两幅心心念念的画作,对于林白来说,它也许就是亨利·卢梭的《梦》。在《致一九七五》中,林白写到知青点屋后有许许多多的树,随即笔锋一转,“写到这里,我觉得我的笔下出现了一片繁茂的亚热带森林,如同法国画家亨利·卢梭的画,所有的植物壮硕、密集、咄咄逼人,而且还会有一头色彩斑斓的豹子出没其中。”[详细]
《北流》以诗化语言提炼经验、萃取“万物”,如同献给方言的一首情歌、赞歌。为了将粤方言与标准现代汉语并驾齐驱,小说颇具匠心地“设计”了庞杂的文体:先是以一首长诗《植物志》开启《北流》的叙事,再借由注卷、疏卷、散章、后章、时笺、异辞、尾章等构成正文,最后将《织字》(别册)与《李跃豆词典》(支册)独立成册,作为附录。[详细]
林白新作《北流》承继了以往的个人化写作风格,进一步展现了丰富驳杂的微观世界生活史。非线性叙事的故事从她自传体的讲述,深入拓展到作家的母亲、弟弟和成长旅途中的亲朋故交。他们的悲欢喜乐、风雨漂泊,通过碎片化的生活流凝聚在了北流这个小县城,这个作家肉身和灵魂的故乡。[详细]
在给本科生上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时候,我常常推荐他们看一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贾平凹的商州,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毕飞宇的苏北水乡,刘震云的延津,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构成其文学地理的同时,更使之成为了今天的他们。[详细]
我从林白《北流》中随意拾取了两句,在我来看,这些字句都包裹着潜行于生活中的两个矢量:时间、吾心。二者构成了作者与读者间的彼岸与此岸。加缪言:“创造,就是生活两次”,他认为像普鲁斯特那样,“对鲜花、地毯以及恐惧的细致描绘”就是“生活两次”。[详细]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 7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活动现场,铁凝、张宏森、杨浩东、彭玻、瞿海与32家共同发起单位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敬泽与发起单位签署合作议定书,发布第一批入选项目名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向第一批项目入选单位代表颁发出版标志。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在益阳举行] 7月31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中国作协各报刊社网负责人参加会议。
[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出版人与期刊主编出谋划策!] 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作家资源和编辑人才如何培养与寻找?文学面临全新定位,行业生态是否遭遇洗牌?针对这些话题,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建言献策,在依据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文学攀登的方向与现实意义,同时表达希冀与展望,为新时代文化版图耕耘文学的辽阔沃野。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中国作家协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和顶层设计。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详细]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一:各方联动推精品 形成合力攀高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学提高作品质量、攀登文艺高峰设定了新语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二: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与尊严的重大文学行动] 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三:多方联合搭建 文学精品的传播平台] 今天的媒介环境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着我们的文学生活……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一:让新时代文学的沃野结出累累硕果] 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和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二: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正当其时 ] 原创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力作的推出,需要作家和出版者共同经过漫长的艰苦努力,“攀登”一词很精准……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三:整合优势资源 助推精品力作 ] 攀登计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热忱欢迎……
[文学界出版界持续关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大家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全过程扶持优秀作品的成长,为文学精品的产生加压赋能,力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是中国作协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大文学举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题材,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学界、出版界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勇于面对挑战,不负读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