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入选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4年12月总第三十期,让我们一道走进李修文的《猛虎下山》。(本期主持人:刘雅 王清辉)
重回小说家之路,李修文感叹说“我现在无时无刻都想写小说”。感受力不因尘世的扰攘而消散,反而在一次次的“做事”中激发出创作的灵思。这是作家李修文的中年突围,也是一次创作者与个体生命的自我精进。[详细]
《猛虎下山》(长篇小说 节选)到我这个年纪,上山也好,下山也罢,最不能大意的,就是自己的腿脚:昨天晚上,山里下了整整一夜暴雨,我无处可去,只好躲在一座崖壁之下,避了一整夜的雨。[详细]
写作是对集中经验的集中处理。为什么我10年前就想写,现在才写出来?因为我感觉自己捕捉到了那个人的声音。在老人的叙述中,我感受到说书人一样的调子,他讲古往今来、花开花落,讲自己也讲别人,会有愤懑与不甘,但又见怪不怪。[详细]
李修文:诚实地面对自己,拔高是很不道德的“刘丰收”跟我们认识的每一个普通人一样,他充满了侥幸地在活着。他活着的无力感,他编造谎言,然后自己又受制于这个谎言,他的狂喜,他的侥幸蒙混过关……[详细]
“这部作品最有意思的一点,是采用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结构来讲述一个真实的时代事件。”谢有顺以卡夫卡的《变形记》和李安执导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比拟《猛虎下山》的奇幻想象和巨大隐喻……[详细]
《猛虎下山》:一部时代寓言之书关于人虎变的独特之处,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而是中国古代的“庄周梦蝶”,“蝴蝶是我,我是蝴蝶”……[详细]
人与虎的幻化,如果以先锋文学的谱系考察李修文,也许更多人会溯源到《变形记》。但我认为,除了“史”与“诗”之外,作者更倾向于另外一种创作资源——传奇。传奇是托生于中国古典的重要体裁,唐代传奇往往以幻化表心迹,正所谓“糅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不止于赏玩风态而已。”读罢小说我找到一篇李修文的夫子自道,果不其然谈到了“传奇”。他谈到,开始有感于工厂废墟中“每个人身上携带的史诗”,但后来他放弃了写一个有名有姓的人,转而相信“无论多么庞大的话题,在中国的传奇里,总有一个野史的视角来消解、对抗那种庞大的东西”。继承唐宋传奇以及蒲松龄传统,写一个现代人的故事,这样的思考在当下小说中并不多见。据我看来,当下的作家更加容易去思考如何呈现“真实”,却很少思考如何解构“真实”以抵达传奇。[详细]
李修文最新长篇小说《猛虎下山》出版后备受关注,已经有了很多专业评论。但当下的大学生会如何理解这部诗化的、隐喻性极强的小说,也是颇有意味的文学阅读问题,值得我们留意。《猛虎下山》与当前很多的现实题材故事不同,这是一部带有清晰的思想实验性质的作品,其语言修辞、文体风格以及人物形象等方方面面都彰显着后现代小说的美学魅力。要理解《猛虎下山》并不容易,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容纳了作家对于历史、现实和人性等诸多问题的独特思考。对于当下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生活记忆,可能很难理解那个时代的“下岗”意味着什么,阅读《猛虎下山》,或许会是他们理解父辈、认知现实的一大切口。[详细]
从本质上说,《猛虎下山》是本土崛起的先锋文学。所谓炼钢厂改制转轨等,只是小说的背景,这些问题作家是没有能力解决的。作家要处理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况。李修文没有用写实的方式处理,而是选择了一种极端荒诞的方式。这个荒诞,不是来自西方文学观念的荒诞,而是本土生活提供的真实的、来自生活的荒诞。“打虎队”起始于一个谎言,镇虎山又出现了老虎,但这个虚构的“老虎”左右了厂长的决定,要成立“打虎队”。这个谎言的制造者是刘丰收,谎言改变了他的身份和命运,他当上了打虎队队长。于是,“上山打虎”成了一出不折不扣的荒诞剧,各种极端化的表现,使小说的戏剧性达到了高潮。[详细]
“上天堂”莫非真成了修文长篇小说写作的“天堂”?当本人这种疑问越来越强烈时,修文却冷不丁地来了部“气势汹汹”的《猛虎下山》,尽管篇幅不长,却果然是“猛虎”一只,虽煞是好看,却不太好对付。故事虽不复杂,但情节跌宕,读起来颇吸引人。[详细]
在《滴泪痣》《捆绑上天堂》两部长篇小说获得成功之后,李修文在一段时间里将主要精力转向影视创作和188体育官方ios创作,其188体育官方ios集《山河袈裟》《致江东父老》等在文坛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今年,他在《花城》开设小说专栏,长篇小说《猛虎下山》甫一发表,即获得颇多关注与好评。这部小说立足新时代背景、融通转化中西文学传统而生成的新经验,可以为我们探索当代文学创新提供多面向的参考。[详细]
李修文的独特之处在于跨越既有的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叙事性艺术的分野和区隔,传统的文学知识谱系或评价标准难以覆盖他的作品,研究李修文,一种打破区隔的文化史视野对研究者来说十分重要。相比在文学期刊发表作品、在出版社集结成书、只以“小说家”这一个身份存在于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作家来说,李修文因为曾在影视领域以更切身的方式经历过市场考验,其作品与社会、大众以及抽象的时代精神有更鲜明、强烈的对话感。[详细]
在李修文看来,任何脱离语境和感受的审美和写作都是不可靠的。生活本身强大的美学根基,远比人的想象力更具有创造性和持久力。因此,这部在李修文脑海中积淀20年之久的小说,或许酝酿在他行走山河大地的无数时刻,但因为内心始终怀有对书写人的悬想和执念,最终完成了这个心愿。[详细]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7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活动现场,铁凝、张宏森、杨浩东、彭玻、瞿海与32家共同发起单位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敬泽与发起单位签署合作议定书,发布第一批入选项目名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向第一批项目入选单位代表颁发出版标志。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在益阳举行] 7月31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中国作协各报刊社网负责人参加会议。
[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出版人与期刊主编出谋划策!] 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作家资源和编辑人才如何培养与寻找?文学面临全新定位,行业生态是否遭遇洗牌?针对这些话题,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建言献策,在依据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文学攀登的方向与现实意义,同时表达希冀与展望,为新时代文化版图耕耘文学的辽阔沃野。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培养和鼓励像章仲锷、崔道怡这样的编辑家?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调整和发展出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详细]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一:各方联动推精品 形成合力攀高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学提高作品质量、攀登文艺高峰设定了新语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二: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与尊严的重大文学行动] 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三:多方联合搭建 文学精品的传播平台] 今天的媒介环境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着我们的文学生活……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一:让新时代文学的沃野结出累累硕果] 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和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二: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正当其时 ] 原创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力作的推出,需要作家和出版者共同经过漫长的艰苦努力,“攀登”一词很精准……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三:整合优势资源 助推精品力作 ] 攀登计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热忱欢迎……
[文学界出版界持续关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大家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全过程扶持优秀作品的成长,为文学精品的产生加压赋能,力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是中国作协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大文学举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题材,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学界、出版界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勇于面对挑战,不负读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