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们的科幻文学
科幻小说中,儿童类科幻小说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因为新中国科幻小说创作是从儿童科幻小说开始的。科幻属于儿童文学另外一极,从本质来说,它是一种类型化的写作,从审美取向来说,它又是一种很刚的东西,体现的是生存与毁灭、英雄主义等等。有人称,就儿童幻想作品而言,科学是种子,幻想是营养,而文学是最终的表现。
2015年8月,作家刘慈欣所著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随着《三体》的获奖,科幻小说再度进入大众视野。2016年,被誉为“中国科幻元年”,许多优秀的原创科幻作品都在这一年启动了电影项目。今年则被称为“中国科幻初年”,一批优秀的原创科幻作品正纷纷崭露头角,其中包括儿童科幻小说。和成人科幻小说不同,儿童科幻小说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
有人说,当前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即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但真正的智力开发,该是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科幻小说融合科普教育、人性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体,在奇幻色彩的笼罩下儿童就会从兴趣中去思考,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刘慈欣也说过:“科幻文学与童心、童真都有天然的联系,科幻作品的精神核心是那种对新世界的向往,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对未来的展望,这一切也都是在孩子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在中国的科幻文学刚刚兴起时,多数作品都是写给孩子看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科幻文学逐渐远离儿童,而且为儿童写科幻文学的作者也越来越少。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思想的活跃程度,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来说,正是童年时看了《地心游记》等科幻小说和《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科普作品,才一下子从生活闭塞的村庄中跳脱出来,给自己的想象力插上翅膀,遨游广袤的宇宙。
日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策划编辑、《蛮糖部落》系列童书策划编辑的韩琳和庞晓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人的世界爱恨情仇比较复杂,但孩子们的世界就比较简单。他们从书中想要获得的更多的是快乐,是寻找自我的代入感,所以我们做的就是要给他们最大的幻想空间,让读者融入故事中。” (记者 朱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