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为何成一种文化现象?
4月以来,一部名叫《沙丘》的美国科幻小说席卷各大图书榜单。记者了解到,50年前诞生的《沙丘》系列作品此次登陆中国,影响甚大。该书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堪比《魔戒》在奇幻小说中的地位。《沙丘》对电影和游戏等周边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星球大战》《阿凡达》等科幻大片,改编游戏《沙丘魔堡》,成了红遍全球的即时战略游戏的鼻祖。然而,为何《沙丘》至今没有改编成科幻大片?新书上架之际,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
当代科幻小说的先驱
该书出版方读客图书老总华楠告诉记者,“《沙丘》完成于1965年,是弗兰克·赫伯特的一个长篇小说系列的第一部,获得过星云奖和雨果奖。小说以荒漠的厄拉科斯星为背景,是一部庞大的科幻史诗。”《沙丘》全世界销量数千万,有超过二十种语言的译本。文学作品总能折射出时代背景,如果说《魔戒》关照了二战的创伤,从《沙丘》中则能看到环境压力、人的潜能、国家意识的改变等内容。
该书作者赫伯特在《沙丘》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物——沙虫,厄拉科斯星上的人必须依靠沙虫活动所产生的“香料”才能得以生存。该书讲述的是一个宇宙版的“王子复仇记”。主人公保罗的父亲雷托公爵被转封到厄拉科斯星上,这颗干旱的星球被人们称为“沙丘”,它是宇宙中人类竞相争抢的“香料”的唯一出产地。父亲遭人杀害后,保罗与母亲杰西卡逃亡在外。他获得了沙丘星上的土著弗雷曼人的支持并最终夺回了封地,为父亲报了仇。
行星厄拉科斯——人类梦寐以求、竞相抢夺的“香料”的产地,在这里上演着权术与背叛、恐惧与仇恨、希望与梦想的太空歌剧。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少年保罗在这里抗争着他的宿命。在命运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却又如此的强大。在赫伯特笔下,费瑞曼人并非“野蛮人”,主人公保罗通过适应他们的文化,成了先知般的角色。
《沙丘》改编难
众名导想尝试
记者从国内相关影业公司了解到:凭借烧脑电影《穆赫兰道》被中国观众熟知的导演大卫·林奇,早在1984年就将《沙丘》改编成同名电影,然而却在票房和口碑上遭遇了双重“滑铁卢”。
2008年,好莱坞巨擘派拉蒙影业试图推出《沙丘》的新电影,并找到执导过《全民超人汉考克》的彼得·博格来担任导演,然而,2010年彼得·博格宣布退出重拍计划。
《沙丘》为何成史上最难改编小说?据该书的责编高一君介绍,《沙丘》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影视改编无法考虑到每位读者的想法,这是改编《沙丘》时不得不面对的压力。其次,《沙丘》的世界观无比宏大,叙事结构层次极多。书中三大家族中数量巨大的人名和团体名、宇宙中形形色色的地名和新出现的物质以及赫伯特为“沙丘世界”构建的独特的生态体系,这些在原著中运用了引言、正文以及脚注,将这三个叙事维度融合到一起进行对故事主线的讲述。而这一点在时长受到限制的影视作品中是很难实现的,观看时难免会产生迷惑和困扰。除了叙事维度的局限性,如此恢弘的“沙丘世界”包含的诸多内容很难被全部“塞进”影视作品中,也是改编的一个难点所在。
近日,传奇影业斥巨资买下《沙丘》的影视改编权,并敲定将由《阿甘正传》的编剧艾瑞克·罗斯和《降临》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共同打造这部“太空歌剧”。
解读
《沙丘》火爆之谜
据高一君介绍,与传统硬科幻不同,赫伯特抑制了对计算机、宇宙飞船等传统科幻必备元素的描写,而将内容涵盖到政治、生态等多个领域,将“软科幻”的魅力展现到了极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价:“《沙丘》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这里面有政治,经济,军事,生态学,未来学等等,更把人性、人的目的放在宇宙的尺度上进行终极思考。”
《沙丘》为何火爆,华楠认为: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史上的必读经典,它的走红绝非偶然,而是有迹可循的。首先,科幻小说在当下的中国图书市场正越卖越火。航空科技的发展、华人作家的获奖、影视作品的刺激无一不在助推着这把“科幻之火”越烧越旺,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幻小说能极大地激发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与国际接轨,大家都渴望读到更多享誉国际的经典作品。而《沙丘》的火爆,正是在这样一股“科幻经典阅读热潮”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文化现象。
记者了解到,时至今日,《沙丘》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一部小说,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它影响了电影、游戏甚至是科幻小说的写作方式,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