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叶永烈科普全集》首发式发言汇编 (2017年8月17日上海书展)
来源:中国科普作协 |    2017年08月21日15:59

《叶永烈科普全集》28 卷、1400 万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主持人尹传红:

尊敬的叶永烈先生,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晚上好!

《叶永烈科普全集》(28卷)新书发布、赠书仪式暨《追寻彭加木》新书签售活动现在正式开始。

本次新书发布、赠书仪式暨新书签售活动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办,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协办。

首先,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领导、专家和嘉宾:

叶永烈先生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 卞毓麟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钱旭红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 江世亮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 黄显功

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馆 季玮晶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大利

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 黄立新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 秦伏男

天地出版社副总编辑 汤万星

出席今天活动的,还有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新闻媒体界的记者朋友们。

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各位朋友的到来,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

叶永烈先生才华横溢、兴趣广泛、勤奋高产,在科普、科幻与纪实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截至目前,叶永烈先生已出版三百余部作品,累计三千多万字;其中,在科幻、科普领域,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作品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在国内均称翘楚。

而叶永烈先生于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及其理论构建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开拓勇气和勤奋执著,亦在中国的科幻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逾千万字、共二十八卷的《叶永烈科普全集》,正是叶永烈先生科普文学创作最完整的一次汇集。

接下来,就请四川人民出版社黄立新社长,代表出版方,介绍《叶永烈科普全集》的策划、出版情况。

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

尊敬的叶永烈先生,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同仁一起,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叶永烈科普全集》新书发布、赠书仪式暨《追寻彭加木》新书签售活动。我谨代表四川人民出版社,向到场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叶永烈科普全集》和《追寻彭加木》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更要向叶永烈先生表达最诚挚的问候和最热烈的祝贺!

叶永烈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卓著的科普作家,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普界的一面旗帜,一位代表性人物,是在许多领域卓有建树的科普大家。

《叶永烈科普全集》,是叶永烈先生科普文学创作最完整的一次汇集,包括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科学家传记、科普创作理论等六大类内容。全集中的作品,无论在科学性、思想性方面,还是在通俗性、可读性方面,抑或是在独创性、文学性方面,都达到了中国科普读物创作的一个高峰。作品所表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至今都还具有相当的实践价值和教育意义,值得整理、出版、传承。

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逾1000万字、共28卷的《叶永烈科普全集》,是四川人民出版社联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叶永烈先生一起,历时近四年共同努力的成果。

2013年年底,我们来到上海拜会叶永烈先生,初步达成出版《叶永烈科普全集》的合作意向。2014年2月,我们与叶永烈先生拟定了全集出版计划,并于4月正式签订出版合同,约定了项目规模、交稿质量、交稿时间和出版时间等具体细节。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联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挑选精兵强将,成立“《叶永烈科普全集》出版项目工作小组”,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负总责;项目负责人、责任编辑与叶永烈先生共同商讨书稿目录和分册事宜。

从2014年下半年起,叶永烈先生陆续将全集各分卷的书稿交至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十多位编辑,开始对全集书稿进行打磨,对全集整体进行打造。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从结构调整到内容编辑,从文字提炼到图片精选,从整体设计到装帧印刷,大家力争将工作做得更细致,做到极致。

值得欣喜的是,二十八卷的《叶永烈科普全集》终于与大家见面了。作为出版人,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全集的推出,不仅是叶永烈先生科普文学创作生涯的辉煌总结和全面展示,也标志着叶永烈先生和我们的默契合作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将会标示给我们更多更好更精彩的作品。

叶永烈先生曾经这样评述自己的创作人生:“我不属于那种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红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如同一堆干草,火势很猛,四座皆惊,但是很快就熄灭了。我属于‘煤球炉’式的作家,点火之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的时间。我从11岁点起文学之火,一直持续燃烧到60年后的今天。”祝愿叶永烈先生的创作之火越燃越久、越烧越旺!

再次衷心感谢叶永烈先生!

谢谢大家!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旭红:

尊敬的叶永烈先生,各位嘉宾大家晚上好!

2017年上海书展《叶永烈科普全集》(28卷)新书发布、赠书仪式暨《追寻彭加木》新书签售活动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我谨代表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对这个活动的成功举办表达祝贺,并向叶永烈先生表达由衷的敬意。

叶先生是我国著名乃至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的科普、科幻作家,也是我景仰的科普大师,叶先生的名字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绝对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叶先生19岁时就出版了第一本科普书《碳的一家》,21岁时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是至今都在不断被人提到的经典科普、科幻作品。此后他多年从事科普创作,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1000万字。他早年的科普科幻作品都获得过国家层面的各种奖项,他的多篇科学杂文、科学童话选入全国统编中小学语文课本。叶先生本人执导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根据他的长篇科幻童话改编的动画电影获1996年电影“华表奖”,2002年,他担任总编剧的系列片《中华五千年》获电视金鹰奖。在此过程中,叶先生还受到各种表彰,出任过多种与科普有关的社会职务,包括担任过我们上海市科普作协的前身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的副理事长。这也是我们协会的光荣。

如上这么多科普科幻作品集中于一人,叶先生完全称得上奇人,但这还仅仅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部分,1983年后叶先生转向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创作,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叶先生目前作品总字数已达到3000万字。可以说他以一己之力在中国科普科幻和纪实文学创作领域树立起了一座丰碑,或者说叶永烈本身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如上所述,80年代中期后叶先生的主要精力转向纪实文学创作,也就是说今天这28卷本的《叶永烈科普全集》大都是其30年前的科普科幻作品,即使如此,仍然让我们后辈感到震撼,因为在中国科普界,无论以作品数量和影响力而言,能超越叶先生的恐怕凤毛麟角,在我们向叶先生致以敬意的同时也引出一个话题,今天如何有下一个(批)叶永烈,如何使叶永烈现象不成为一种孤例?

我想这也是四川人民出版社以巨大的资源出这套煌煌巨著的原因。我们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这些年来也在以微薄之力探索如何走出繁荣中国科普原创之路。例如这些年我们坚持在举办大学生科普培训活动,旨在对一些文理科背景的、对科普写作有兴趣的大学生做一些科普写作技能的培训,今年起又将这一培训扩大到科普领域的在职年轻人,从初步情况来看有一些积极的可喜的现象,对科普科幻写作有兴趣、有热情,且有一定写作水准的年轻人正在多起来。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探索,以使叶先生的事业能后继有人。

借此机会再次对叶先生的煌煌巨著的出版表示敬意,也对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手笔表示敬意。也祝叶先生健康长寿,永葆学术青春和创作激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卞毓麟:

尊敬的叶永烈先生,尊敬的主持人和各位嘉宾、尊敬的全体朋友和读者:

大家晚上好!

面对着1000多万字的《叶永烈科普全集》,令人感慨万千。

我爱读书。50多年前,我还很年轻的时候,不断读到一位署名叶永烈的人的大量作品,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但是,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书的作者,竟然是一个年龄与自己相仿的“小青年”。

若干年以后,有出版社邀请我为少年朋友们写一本天文科普读物。当时我还没有出过书,不敢贸然承应。出版社的老编辑就拿来几本叶永烈的少儿科普书,说道:“您看看,就像这么写。”可是,“就像这么写”,做起来又谈何容易!

面对如此多的作品,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说:“叶永烈可真是多产啊!”对于这样的评论,我不能说它错了,但也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多产看到的只是结果。更应该看到的是它的过程,应该想到的是作者无比的勤奋。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寒来暑往,春秋代序,几十年啊,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他在写,写啊,写……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不忘初心。我问叶永烈先生:“你为什么要写作?”他发给我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我为什么写作?》,发表在《新民晚报》上。他写道:“不要问我为什么写作?我只是说,我没有闲暇‘玩’文学,也不是为了向‘孔方兄’膜拜。我只是说,在键盘上飞舞的手指,是历史老人赋予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驱使着。”他写道:“时光如黄鹤,一去不复返。我把作品看成凝固了的时间,凝固了的生命。我的一生,将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长蛇阵之中。”啊,历史老人赋予的是一种责任感,叶永烈的一生用方块汉字为载体,凝固在这种责任感之中。

叶先生告诉我们,《叶永烈科普全集》只占他全部文字的1/3左右,所收的作品基本上都发表在1983年之前。那么长时间过去了,当今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这些作品难道还不过时吗?不,《叶永烈科普全集》是一种宝贵的文化积淀。当然,具体的科学知识随时都有可能被更新。但是,光辉的科学思想永世长存,崇高的科学精神永放光芒。与此同时,叶永烈先生科普写作的激情,写作的态度,写作的功力,写作的技巧,也将会通过《叶永烈科普全集》一代又一代人地传下去,

我深切盼望,我国出现更多像叶永烈这样的优秀科普作家,更期待我国多多出现超越叶永烈的新一代的优秀科普作家!我相信,这也就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不遗余力地出版《叶永烈科普全集》的初衷,今天这套煌煌巨著靓丽登场,我再次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谢谢大家!

作者叶永烈: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读者:

我几乎年年都参加上海书展,在这里举行过很多场新书发布会,但是今天对于我来说,是最令人难忘,最令人激动的,因为今天举行的是重磅的28卷、1400万字的《叶永烈科普全集》的首发式。

记得,2014年4月14日下午,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先生、版权部主任杨立女士在我的老朋友汤万星先生陪同下来访,谈定了出版《叶永烈科普全集》事宜。经过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四个编辑室、十几位编辑的三年多的努力,卷帙浩繁的《叶永烈科普全集》终于出版。

对于我来说,《叶永烈科普全集》的出版,是一次年终大盘点。过去我只知道埋头写作,并不知道写了多少作品。《叶永烈科普全集》出版之后,我按照每一卷版权页上标明的字数进行统计,这才知道总共写了1408万字的科普作品。

《叶永烈科普全集》的出版,也是一次大集成。过去只是出版了一本本小册子、发表一篇篇文章,这次集而全之。所以我说:“我的一千多万字的科普作品,原是散落多处的珍珠。这次借《叶永烈科普全集》这根红线串了起来,成为美丽的项链,奉献给广大读者。”此外,还有我众多的科普界书信、科教片剧本以及在海外出版的30万字长篇幻想小说,没有收入。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出版补遗卷。

一个健在而处于创作高峰的作家,为什么这次出版的是科普全集,而不是科普文集?因为从1983年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被迫离开了科普界,转向文学创作,没有再从事科普创作(除了参加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创作之外),所以《叶永烈科普全集》收入的大体上是我1983年以前的作品。

在编辑、校阅《叶永烈科普全集》的过程中,使我有机会重新阅读旧作。我深感惭愧。我的很多科普作品还很浅薄,还很粗糙。但是时光已经流逝,无法倒流,我只能把许多充满遗憾的科普作品收入《叶永烈科普全集》。

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黄立新社长、四川科技出版社秦伏男总编辑、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大利的鼎力支持,感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尹传红先生专程从北京赶来主持首发式,感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卞毓麟先生光临,感谢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钱旭红院士、秘书长江世亮先生、原秘书长周昭德先生的光临,感谢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等有关单位的领导、朋友们的光临。

谢谢各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