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2017年第12期目录
语首卷
呵护文学的信仰
◎老 藤
毋庸置疑,文学的信仰需要呵护。
如同一粒点点星火,燃成照亮征程的火炬;如同一颗深埋的种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如同一眼涓涓清泉,缓缓地注满幽池深潭。这一切,都离不开两个字:呵护。对于文学的信仰来说,用心呵护才能修成正果。
呵护文学的信仰,首先要做的是种植,不去种植,何谈初心?台湾诗人郭枫先生说得好,文学的信仰是他一生的初恋。初心的生成肯定会有故事,或因某篇美文,点亮心头一盏明灯;或因某部巨著,埋下一粒饱满的种子;或因某位名家,映出情窦初开的偶像。是机缘巧合,更是选择使然,也正应了那句古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呵护文学的信仰,还要深耕那些已经失守或板结的文学园地。常常听到有作家抱怨,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的圈子越来越萎缩,恨不得借上帝之手来扭转乾坤,给式微的文学来一番大拆大建。不得不承认,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如同化肥、催熟剂、改正液,正在透支很多人对文学的热爱,网络上一些粗俗文字故事如同招摇过市的风尘女子总能吸引大众的目光,让人对文学产生误读。对此,我们既不能漠视,也不能抱怨,因为漠视和抱怨无济于事,最好的选择就是直面它、进入它、然后耕耘它,让新媒体中的文学回归本质意义上的文学。为了呵护文学的信仰,有担当的作家应该在充满变数的互联网中做文学的布道者,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启蒙者,做引领风尚的掌灯者,心存敬畏,扶犁执锄,从我做起,潜心耕耘。
呵护文学的信仰,离不开一大批有担当的文学工作者。作家创作是个体劳动,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专业期刊的编辑就是他们的联系者、服务者,甚至是组织者。一位优秀的编辑,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事实也的确如此,很多作家都感念他们处女作的责编,为自己遇到了一位好编辑而感到幸运。文学的大门虽然虚掩,但对于很多入门者来说,因为有了编辑的呵护牵引,才真正能登堂入室。
令我深深感动的是《民族文学》为呵护文学信仰所付出的努力,从民族自治区到自治州、自治县,他们组织的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种植,一次深耕,一次对各民族作家的精准呵护。在今年湖北恩施举办的2016《民族文学》年度奖颁奖会上,几乎所有获奖作家都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是《民族文学》引领了他们、成就了他们,他们对《民族文学》充满了感恩之情。
如果说一个人的信仰是一颗星星的话,那么无数人的信仰凝聚在一起,就是一轮太阳!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文学的天空,都需要这样一轮太阳。
《民族文学》2017年12期目录
卷首语
呵护文学的信仰 老藤
小 说
打开一扇窗子 陶丽群(壮族)
望云岭 杨仕芳(侗族)
棒槌谣 夏鲁平(满族)
消失的马群 王剑宁(回族)
宁静的顿亚 马碧静(回族)
星星和霓虹 卢应江(苗族)
七岁的父亲 艾赛提·阿布都热西提(维吾尔族)
帕尔哈提·热西提(维吾尔族)译
余温 陈刚(土家族)
扯布郎 盘鸿宝(瑶族)
散 文
大江东流去 高深(回族)
格登山的夜晚,比百年还漫长 叶尔达(蒙古族)
哈森(蒙古族)译
寒冬里的那场大火 陆祥红(壮族)
诗 歌
向北 徐国志(满族)
恍如我对你的爱 张远伦(苗族)
季节河 马克(回族)
盗词人 安然(满族)
在黔之东 末未(苗族)
河流的诉说 吉利力·海利力(维吾尔族)
图拉罕·托乎提(维吾尔族)译
本刊新人
冷冲的风(188体育官方ios) 田芳妮(土家族)
评 论
在坚硬和冷峻中寻找热度[佳作点评] 周景雷
内蒙古儿童文学七十年 张锦贻
2017年总目录
封面:红色满山岗 (中国画局部) 庄小雷
插图:陈新民 徐沛君 李 强
篇名题字:李有来 普 辉
美术编辑:徐 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