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野下的台港澳文学——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台港澳文学学科的回顾和前瞻”研讨会召开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多重视野下的台港澳文学——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台港澳文学学科的回顾和前瞻”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来自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市社科院、福建省社科院、河南省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学者出席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书记张伯江、前所长陆建德等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刘跃进谈到,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学科总结与学术清理不仅是社科院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的任务,更是一个学科发展至今的必要阶段。陆建德强调,台港澳学科是年轻的,充满朝气和活力,近年来随着学术交流的增多,这个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和深入。
台港澳文学学科创设于改革开放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不仅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空间与框架,在历经数十年发展之后,也在方法论上提供了更多层面、更多向度的可能性。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共同就“台港澳文学的理论建设与史料挖掘”、“台港澳文学经验与20世纪中国”、“经典研读与中外文化研究”、“殖民地文学研究”、“报章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等台港澳文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在会议发言和讨论中,来自台湾的龚鹏程提出了现有的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支的台港澳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许多在台湾社会普通民众层面影响较大的文学类型,在既往的学术研究中却经常被忽视,呼吁内地学界拓宽研究视野,打开研究思路。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赵园回顾了文学所最初创办台港澳文学学科的情形,着意强调学术无大小,学科无等级,台港澳文学在许多方面对内地文学产生了影响,值得借鉴、学习和研究,同时倡导对当下壁垒分明的学科划分体制进行反思。苏州大学教授曹惠民对改革开放以来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并针对以往研究的欠缺和不足提出若干学术设想和建议。孙歌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的国族经验为例,提示了国族与文化认同的多层面性和复杂性。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刘小新指出了40年来台湾文学研究的两大突破即“建构文学史框架”和“突出关键人物、关键节点”,列举了台湾后现代左翼的几个发展阶段,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黎湘萍谈到,台港澳学科是与改革开放40年相伴而行的学科,也是最早打破冷战思维的一门学科,是产生于“内战/冷战”双战模式下的学科,知识的传承固然重要,但批判与反思才是学科发展与成长的推动力。
此外,与会学者还就如何深入挖掘学术研究的思想内涵、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台港澳文学学术史的整理、反思和理论建设,以及殖民地场域中的文学与文人,战后台湾现代主义等重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
社科院文学所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张重岗为会议做总结发言,他说台港室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为依托,以台港澳文学学科为学术资源,受北京人文环境的滋养,在台港澳文学研究领域内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研究风格与特色,台港室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和标志性转折,在未来开启更多的研究新方向。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对推动台港澳学科的交流,古今海内外视野的打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与会者在交流过程中,就如何更好地进行台港澳学科建设,以学科创立与发展的视角解决当下台港澳学术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深切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