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书评》好书周榜(2019第24期)
特别推荐
《杜尚》
(美)卡尔文·汤姆金斯 著
兰梅 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鹿书
2019年9月
杜尚说“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理解杜尚的最好方式,便是阅读他的生活。杜尚是一位改变西方艺术进程的艺术家,他改变了全人类对“艺术”一词的理解,艺术自他开始改变了传统的运行轨迹,艺术的边界自此也被无限扩大,而成为艺术家的修为之路也自此与以往决裂而焕然一新了。本书是了解这位二十世纪伟大艺术家的权威传记,它完整呈现了杜尚一生的经历、精神发展以及艺术风格的演变,详细而严谨地给杜尚的每一部作品做出分析,更以杜尚为核心描述了二十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排名不分先后)
虚构
1
《直到找到你》
(美)约翰·欧文 著
李同洲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
从哥本哈根到斯德哥尔摩,从奥斯陆到赫尔辛基。始于欺骗和虚构,终于深爱和原谅。
四岁时,他是母亲的小演员;十四岁时,他是学校舞台上的“邮购新娘”;成年后,他是光芒四射的好莱坞明星杰克·伯恩斯。然而,就在他名利双收时,却被告知幼年的人生故事另有截然不同的版本,他的记忆被虚构,经历被欺瞒了……为找到父亲、找到自己,找回童年和人生的真相,他再次踏上北欧大陆,开启延宕多年的追寻之旅。带着你的过往活下去,不要忘却,只需原谅。
2
《一切皆有可能》
(美)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著
张芸 贾晓光 译
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
2019年8月
普利策奖得主、《奥丽芙·基特里奇》作者新作,收录了《我叫露西·巴顿》与《一切皆有可能》。这是一本带着宽宏大量与讽刺书写日常生活的书,一部完全配得上这个书名的小说。斯特劳特深入笔下人物灵魂最幽深的角落,仿佛我们就是那些人。试试看你能不能不流泪地读完它,要么就为它惊叹吧。每个尝过孤独之痛的人,都会因为这本书而感觉好多了。
非虚构
3
《唐人街:
镀金的避难所、民族城邦和全球文化流散地》
王保华 陈志明 主编
张倍瑜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2019年8月
无论大众还是学者,对“唐人街”这一现象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各种电影和通俗小说中,唐人街经常被塑造成具有东方异域色彩的神秘街区,它的形象复杂多变,有时是黑帮横行的贫民窟,有时是精英华人居住的模范社区,有时又是体验中华美食和文化的旅游胜地……在本书中,学者们通过大量实证材料,深入探究唐人街的结构和本质,考察了世界各地唐人街在功能和性质上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当地社会在塑造唐人街的过程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人口跨国流动的增多,唐人街与当地社会的互动模式,也产生了显著变化。
4
《亲历切尔诺贝利》
(俄)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 著
刘建波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8月
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对1986年4月至5月间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悲剧的每日进展记录。作者从专业角度还原了核事故的第一现场,详细分析了事件的起因。本书内容包括事发前核事故案例介绍,切尔诺贝利高层潜在的问题,事件发生原因,经历现场之人的大量证词;叙述层层递进,将整个事件彻底摊开。作者向人们展现了人类的自大,无知,救援人员的英勇与民众的无辜,并由此引出对核能的反思。
5
《因为性别:
改变美国女性职场环境的十个案件》
(美)吉莉恩·托马斯 著
李明倩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年9月
1964年,美国众议院就《民权法案》议案进行辩论的最后一天,一位议员提出,在法案第七章“就业机会平等”的条款中,应该在“种族”“肤色”“宗教”和“民族”之外增加“性别”。当《民权法案》正式颁布时,“性别”一词得以保留,该法案因此成为美国性别平权运动的里程碑,成为美国职场女性的福音。
育有幼儿的母亲遭遇招聘歧视,产假归来的新手妈妈被迫离职,男上司对女下属频频性骚扰,职场“女强人”因“不够有女人味”而升职无望……本书中的十位主人公遭遇不同形式的职场性别歧视,她们以法律为武器,勇敢地提起诉讼,最终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她们的故事鼓舞人心,她们的胜诉界定了《民权法案》第七章的范围和影响,让所有女性得以寻求曾经仅对男性开放的工作职位,争取平等薪酬,不再因结婚和抚养儿女而失业,不必忍受性骚扰和恶意的工作环境。
6
《元老: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导者》
(日)伊藤之雄 著
沈艺 梁艳 李点点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9年9月
19世纪90年代,明治宪法制定以后,元老作为天皇的特别辅佐者,开始负责选出首相、决定内阁存废、(发动或结束)战争、条约修订等重要国务。
近代日本曾经历了伊藤博文、山县有朋、西园寺公望等八位元老。虽然因为并非正式的组织机构,元老曾被批判为日本政治的黑幕,但在昭和初期军部崛起的情况下,元老作为不成熟的立宪制国家的辅佐者,逐渐受到很高的期待。本书刻画了经历半个世纪、位于日本权力中枢的元老形象,由此追寻近代日本发展的轨迹。
7
《敌人与邻居》
(英)伊恩·布莱克 著
王利莘 译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9年9月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综合榜
8
《二条十年(1955—1964)》
赵珩 著
中华书局
2019年8月
赵珩先生首次集中笔墨,追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于北京东四二条胡同时期的生活,以记叙人物为主,兼及社会见闻与北京风物,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也自有一种社会风俗史的价值。
全书20万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家事,从曾祖一辈赵尔巽赵尔丰兄弟到祖父定居北京讲起,回忆家中老辈亲人、个人少年时光以及周围的生活景观(隆福寺、王府井、东安市场等)。下篇主要描写家中往来的亲友、学界师友(如宋云彬、贺次君等)与形形色色的客人(如张君秋、奚啸伯、溥佐等),展现了当时北京文化界部分中上层人物的生活侧面。
9
《旧日的静定》
张怡微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9年8月
书名灵感来自于林徽因的诗《除夕看花》,她看到的不只是除夕,也不只是花,她看到了挽留不了的旧日。在这本书里作者回看过往,从新概念作文大赛到台湾读书,从青年作家到复旦创意写作班讲师,从课堂内外的王安忆探路写作的秘密,这旧日的一切,都如蚕丝一般网罗着作者此在的生命。“每一篇都是我,都是我看过的世界。”
10
《魔术师时代》
(德)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 著
林灵娜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8月
20世纪20年代,一个处在多彩生活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年代,一个一战刚刚结束、纳粹主义正在酝酿的年代,一个德国哲学的黄金年代。
本书除梳理了海德格尔、本雅明、维特根斯坦和卡西尔在1919-1929年间的各异的日常生活、情感经历和思想状况,还力求将四位哲人的思想予以对观,展现了他们在面临时代根本问题时各自的回答和应对方式。借助作者出色的叙述,我们在这四位卓越哲学家的生活道路和革命性思想中,看到了当今世界的根源。回望20世纪20年代,既是感悟又是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