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新路径与文学新场域 ——以现当代文学硕士论文为基点
内容提要:批评性硕士论文、专业读者及文学活动的大幅增加,表明学院场域正转换为新世纪文学中心,也启示我们,中文(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应拓展审美意识与批评思维,做好文学史、文学现场、作家作品与庞大数量中文学子的中介,继续强化学院文学的专业化、独立性与影响力。
关键词:文学批评 硕士论文 文学生产 学院场域
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扩张,中文专业跨越发展,在校硕士生大幅增加。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为主的硕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硕士论文)对前沿作家作品进行了诸多研究思考,这些数量庞大、专业化、深入性的作家作品研究,使我们注意到现当代文学硕士论文生产与文学批评、学院文化的复杂关系。批评性硕士论文与导师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前沿作家作品在硕士论文中的研究批评状况如何?学院化文学对研究生教学研究有哪些影响?文学的学院动向与新世纪文学的关系怎样?这些都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予以正视和思考。
专业新动向与硕士论文批评性
1999年起,全国高等教育大扩招带来中文专业大扩张,中文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在校生数成倍增加(硕士、博士学位点也不断新增扩张),中文各专业(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为典型)高校师资也随之大幅增加,形成中文专业蓬勃发展新态势。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开办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高校为482所,另有以汉语言文学为核心主干课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校278所、秘书学专业高校101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高校76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校157所、新闻学专业高校245所,其中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戏剧影视文学三类专业主要由汉语言文学专业延伸而来,大多由中文系、文学院主办。此外,据第四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统计数据(详见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全国具有中文学科相关博士学位授权高校65所,148所具有中文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占前70%,那么全国具有中文学科相关硕士招生资格高校应在200所左右。据此保守估计,不含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全国接受中文类别核心课程系统性、专业化教学的本、硕、博在校生总数应在100万人左右,特别是硕、博研究生,与1980年代相比,数量更是翻倍增长。大规模扩张的中文学科各专业使教师、学生供需两旺,各高校也在不同层级考核指引下争相获得办学资源(各大高校全职引进作家入职、举办各种文学活动都是其重要表征),从而使以文学之名集合的中文专业师生不得不及时关注文学现场,推动学院文学氛围的营造,学院进而成为一个相对自外于社会的文学传播、传承、批评、研究的特殊文学循环场域。
在如此庞大规模的中文专业学生(也是专业文学人口)、老师协同场域中,学院批评逐渐成为貌似自外于权力和商业的第三势力,成为密切联系文学现场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存在。无论是从1980年代起步的诸多前辈批评家,还是当下活跃的年轻前沿批评家,无不是学院批评存在的明证,他们大多受过严格的中文专业学术训练,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等,与学院产生林林总总、割舍不断的学术文化亲缘关系。尽管学院批评家逐渐被戴上了各种考核紧箍咒,批评也难免受到人情关系、论文发表、媒体影响等其他因素左右,也因重视学理化、感性缺失而遭诟病,但相对而言,作为象牙塔的学院,其实蕴含着拒绝权力与消费的诱惑之意,蕴含着以专业性、行业性守护文学灯塔光芒的美好期待。这种期待不仅直接指向文学现场、关联着文学审美本意,而且指向大学最为重要的空间——课堂,指向文学变革发展的新动力——本、硕、博学生。由于“学院批评的主要场域在大学讲堂、学术刊物和高端会议论坛,言说的对象是学生、同行和专业人士”①,大学课堂便成为密切关联文学现场的批评生产特殊场域。中文专业本、硕、博学生本身是专业化的文学受众,是最重要的文学人口,随着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新的学校还在增加,作家学院化已成为一种新势力)不断引进作家入职、作家直接进入课堂开展教学,学院其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现场。中文、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们应该记得,文学史也会记得,当下前沿作家在学院中的行动言说已经构成当代文学史书写、文学批评的新资源。
在此境况下,倘若我们审视数量巨大的中文专业本、硕、博不同层次学位论文,可以发现其选题内容、审美意识、写作指向等,不少都与文学现场活跃作家、与新出小说文本、与各大文学奖项、与各种论坛活动、与大小文学话题,产生着切割不断的关系,而这些学位论文选题往往又受到作为导师的中文各专业教师的直接影响,其中尤为典型的是,不少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师本身就是关注文学现场、参与大小话题讨论的批评家。因此可以说,这些不同层级的学位论文形成了受导师文学兴趣影响、具有学院审美共同体性质的新批评。不过,具体考察不同层级的学位论文,其间稍有差异。一般而言,本科生由于专业覆盖面广、年龄及审美层次较低,尽管其学位论文也有不少关注当下作家作品,但深度、广度及影响力明显欠缺。博士生不仅年龄较大,而且学位论文也特别强调学术性、问题性,因此很少单独关注单个作家、单个文本,其文学批评性也相对弱化。由此,居于两者之间的硕士论文,便呈现出一种直击文学现场、具有同代人审美与思想意识的文学批评特性(其中现当代文学专业尤为明显,文艺学、美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其他研究生专业也有少量关注前沿作家作品的学位论文选题)。
回望1980年代,高等教育刚入正轨、研究生教育刚起步时,不少高校招收的研究生都已工作多年、年龄较大、阅历丰富,如钱理群入学读研时39岁、王富仁入学读研时36岁。作为改革开放后中文研究生教育的首期学生,他们正逢现当代文学学科百废待兴、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经历丰富、思想成熟的他们,都在导师指导下一致选择新文学开创者鲁迅作为硕士论文研究主题,以此回应学科和社会问题。由于彼时研究生招生数量少,作家作品等现实资源匮乏,社会文化问题多,1980年代硕士论文选题少有直击文学现场、关注同时代作家作品的批评性趋向,且硕士论文字数大都近十万字,每篇都有关切社会文化现实的思想发现。随着新世纪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硕士论文批评性选题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文学发展环境等愈益相关。作为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与钱理群、王富仁等已完全不同,新世纪的研究生们大多年轻而少有思想负累;他们大多完成了本科系统的文学教育,已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作为专业内的文学受众,因现当代文学本身的专业属性,他们大多有密切接触文学现场的专业驱动力,由此成为文学批评的主力与新生力量;他们也受到学院文学氛围、文学活动、驻校作家、文学教育、论文导师的多种影响,从而以持续而年轻的文学批评方式不断回馈着文学创作,最终以不同角度的硕士论文实践着学院批评的新路向,推动学院文学的发展。由此,考察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导师指导情况、作家主题关注情况,就具有作家经典化与批评新动向、文学学院化等多元意义。
导师指导硕士论文情况
导师是研究生在读期间最主要的学术责任人,一般而言,学位论文选什么题目、做什么内容往往会与社会文化环境、时代话语形势、导师学术兴趣等存在较大一致性,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也是如此。1980年代学位制度刚起步时,硕士研究生导师几乎都是民国时期不同高校毕业的前辈学者,他们的文学躯体中大多流淌着五四启蒙文化的血液,多受到新文学的深刻影响。经历“文革”多年磨难,加之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刚步入新轨道,改革开放诸多社会文化紧要问题迫切需要回应,他们指导的研究生选题大多集中在隔着遥远时空、与社会思想问题密切的鲁迅身上,如王瑶、唐弢、贾植芳、钱谷融、李何林等诸多1980年代研究生导师。经历40年稳步发展,新世纪研究生教育和现当代文学学科都逐渐系统化、体系化。硕士研究生导师大多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攻读研究生并开始学术生涯,如张福贵、李继凯、吴义勤、陈晓明、杨扬等,他们既受到王瑶、唐弢、贾植芳、钱谷融、李何林等民国时期走来的前辈学者影响,也紧随时代,在学科话语中不断开拓新的资源,尤其是多年来与作家同时成长的经历,使得他们在学院内及时关注前沿作家作品,指导硕士论文时也逐渐转向作家作品研究批评上。
由下表《导师指导硕士论文情况表》所列中国知网(以下简称知网)统计数据可见,活跃的、前沿的学院文学批评家,其指导的研究生论文选题也多为活跃作家及新推作品。其中山东师大吴义勤和北京大学陈晓明两位导师比较典型,二人本身即是前沿批评家,指导的硕士论文标题多直接指向当下活跃作家,硕士论文关键词也多关涉文学批评话语。据知网数据,2000年起,吴义勤教授在山东师大累计指导58篇硕士论文,关键词为小说情节的计11篇,关键词为文学世界、先锋小说的各8篇。小说情节与先锋是1980年代以来核心文体——小说焦点所在,吴义勤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集中的关键词不仅是小说批评的核心指向,也是吴义勤早年批评指向所在,显示出吴义勤以前沿批评家视野对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时凸显的理论视域中的文学批评特质。由于不可知原因,知网所见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指导的硕士论文仅3篇,其中2篇标题内容是安妮宝贝与麦家2位作家。张福贵教授指导145篇、李继凯教授指导5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不少论文都以单部小说为研究对象,有的还及时对《武林外传》《士兵突击》等流行文本进行直击现场的研究与批评,特别显示出关注活跃作家、文本的批评及时性。在张福贵、李继凯两位导师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中,人物形象、小说叙事、创作动机等文学批评焦点也都居于关键词前列,这些关键词与文学文本、作家主题取向息息相关,也是日常文学批评关注的焦点。从学科分类来看,吴义勤指导的58篇论文全属于文学类,而其他学者指导的硕士论文多少都涉及影视、语言、新闻传播等其他学科,这也反映作为前沿批评家的吴义勤教授突出的文学立场、深切的批评意识。
论文导师 |
张福贵 |
李继凯 |
吴义勤 |
陈晓明 |
扬扬 |
指导总数 |
145 |
54 |
58 |
3 |
38 |
学科分类及篇数 |
文学131,影视9,语言3 |
文学44,新闻传播2,美术2 |
文学58 |
文学2,文化1 |
文学34,新闻传播5 |
关键词及频次 |
人物形象14,小说叙事12,萧红8 |
创作动机8,文学传统7 |
小说情节11,文学世界8,先锋小说8 |
亚文化1,传播模式1,边缘人1 |
人民文学7,现代文学6 |
主要关注作家及篇数 |
迟子建5、莫言6,严歌苓3 |
贾平凹7,严歌苓2,李佩甫2 |
余华6,艾伟2,迟子建2 |
麦家1、安妮宝贝1 |
王安忆2,海岩1,莫言1 |
标题关注作品 |
《长恨歌》、《羊的门》、《武林外传》、《生死疲劳》 |
《高兴》,《秦腔》 |
无 |
无 |
无 |
最高被引篇目及次数 |
《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和文体特征25 |
论《白鹿原》与民俗文化28 |
论严歌苓的女性写作33 |
不可知的游戏——论麦家小说中的“悬疑”与“神秘”16 |
新世纪以来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3 |
起始年度 |
2004 |
2002 |
2000 |
2012 |
2005 |
导师指导硕士论文情况表②
高校所在地域作家通常会成为硕士学位论文主题对象。如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指导以东北作家迟子建为主题对象的计5篇;陕西师大李继凯教授指导的以西安作家贾平凹为主题对象的计7篇。这显示出高校对本区域的关注,也是高校中文专业依托本区域探寻发展新路径的表现,这在西安高校硕士论文对贾平凹批评研究上特别突出。但莫言等具有世界影响力、严歌苓等具有影视号召力的作家,通常会被各地域高校研究生选题关注。值得注意的还有,在列表5位导师指导的最高被引学位论文中,都无一例外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主题内容。就标题内容来看,硕士论文基本类同于学术期刊文学批评文章,这不仅再次印证不少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文学批评特质,而且表明这种批评性文章聚焦点比较集中,也容易被他引。
列表导师均为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其指导的硕士论文多将选题指向关联文学现场的作家、作品。与之映照,在列表导师指导的博士论文中,则未发现单个作家作品研究主题,这既表明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性、问题性,也反向证明硕士学位论文具有鲜明的学院批评特质。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如果远离文学现场,疏远当下活跃作家、新鲜文本,其审美判断和审美感性也是值得怀疑的。就此而言,现当代文学硕士论文选题无论是否直接关注作家作品,其实都应从当下作家、文本出发,通过学位论文为核心的批评视角、批评意识来细读文学文本,从而激发审美意识、陶铸文学审美感觉。在此意义上,关注文学现场的批评性学位论文推动了研究生文学批评意识、审美感受的养成与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也可以说是批评家培养的一种前置工序。
当然,应该警惕的是,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由于批评性硕士论文生产与作家作品密切相关,文学热点较为集中,有的导师指导的学位论文出现同年度多篇批评研究一个作家现象。这种选题集中、批评过度化的硕士论文,也许会缺少学位论文的学术深度,影响学生的学术思维,这是要引起注意的,或许导师在选题的批评方向上还可以细加斟酌指导;有的硕士论文对作家作品主题内容等解析粗糙,或习惯罗列新颖概念而疏远文本,审美性批评较弱;有的硕士论文在批评视角、方法上还存在与其他批评文章相似的情况,这或也是对文学批评的一种伤害。
硕士论文关注作家情况
从硕士论文关注的具体作家来看,除了莫言、王安忆、贾平凹等已经被经典化较多的作家,2005年以来,徐则臣、葛亮、张悦然、双雪涛、班宇等年轻一代作家也开始受到关注(特别是双雪涛,2017年开始起已有5篇硕士论文以其为主题对象)。这种多元复杂的作家关注取向,表明了硕士研究生直击文学现场的同代人意识。对于身在学院的中文专业研究生而言,关注前辈作家,不仅因为他们是中国当下文学界的扛鼎人物,而且他们从1980年代至今写下的作品体量庞大,昭示着近40年文学的变迁,文学研究与批评应该给予诸多关注(导师本身可能就是长期关注该作家的批评家),从新作品、新视角介入学位论文写作也相对容易。这些因素推动着导师与硕士生共同选择莫言等作家作品作为学位论文选题。而类似徐则臣、张悦然、双雪涛、班宇这样的年轻作家,与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存在较为切近的同龄关系,有着相似的同代人经验与思想,这些年轻一代作家作品与硕士生们容易形成日常生活、审美意识、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同频共振,其学位论文选题便具有较深的批评意识,也更多激活了文学现场与研究批评主体的关系,调动批评主体以自身审美思想经验去观照审视作家、作品。
在研究起始时间上,自1999年6月知网开始建设并上线运行,2000年即有王安忆的2篇研究主题论文在知网出版(分别为曲阜师大与山东师大两校),莫言、毕飞宇则从2002年开始有主题论文在知网出版(分别为山东师大姜振昌、苏州大学栾梅健指导),其后每年多多少少都有相关主题论文上线出版。与之形成对照的是,2009年徐则臣尚未获得显著的文学大奖,其文学声名远未广播之时,已经有硕士学位论文将主题聚焦于其身(论文题名《漂泊与怀乡——徐则臣小说简论》,东北师大宗仁发指导),张悦然则于2005年被以“80后文学创作”的主题分析对象纳入硕士论文写作(论文题名《“新概念”下的青春文本——解析“80后”文学创作热》,吉林大学李新宇指导),当下刚起步的双雪涛2017年即有硕士论文主题关注(论文题名《论“80后”东北作家的城市书写》,上海师范大学刘畅指导)。这些硕士学位论文作者较早关注徐则臣、张悦然、双雪涛等年轻作家,并非因为在其时他们已经有了多少巨大的文学名声,而是印证了文学批评理应彰显的同代经验互动、审美思想共振,也更多具有文学批评特质。因此,年轻一代作家起步阶段就可以被部分硕士学位论文关注,但其后年份可能仅零落有相关论文上线发表。以徐则臣为例,到2016年开始有较多硕士论文关注其作品,这主要源于《耶路撒冷》出版并获得不同文学奖项后引起的广泛关注。具体到他引情况来说,不少硕士论文他引量相当高,甚至超越了不少名家、名刊的批评类文章。如《莫言小说语言研究》(张爱萍,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他引64次,《徐则臣小说论》(钟娟,2010年湖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一文他引25次,这种他引数量,从另一侧面反映硕士学位论文也可以具有特定的学术意义,这是学院文学研究与批评只关注名家名作名刊、忽略学位论文所应特别注意的。
由于前辈作家与年轻作家生活经验、文学历程、审美意识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在相关作家研究的关键词上也有诸多不同。以莫言等为主题的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主要集中在具体作家作品上,如以莫言为主题的学位论文中以《生死疲劳》为关键词的179篇,147篇以《红高粱》为关键词;123篇以王安忆《长恨歌》为关键词;115篇以贾平凹《废都》为关键词。即便稍年轻的毕飞宇,其作品经典化程度也较高,以其小说人物形象王连方、玉米等为关键词的分别达48和36篇。这表明莫言这一代作家作品经典化程度较高,具有相当大的经典作品辨识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也有相应地位。由于年代差异,徐则臣、张悦然等年轻作家作品经典化程度显然弱于前述作家,不过也显示出一定的作品辨识度,如以徐则臣为主题的46篇论文中,石码头为关键词的达7篇。张悦然关键词较多集中在与韩寒密切关联的青春文学上,但以其长篇处女作《樱桃之远》为关键词的有19篇。就核心关键词数量来说,除了前述具体作品外,莫言相关还有“translator”133篇、王安忆“小说观”50篇、贾平凹“现代文明”33篇、毕飞宇“小说叙事”32篇、徐则臣“精神困境”11篇,这些关键词与作家在当代文学中的思想辨识度有关。莫言获得诺奖后的作品翻译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迅速成为焦点,translator成为硕士论文聚焦较多的关键词,应与此有关;王安忆入职复旦大学后,就小说艺术出版了几部著作,小说观念成为解读王安忆的一个重要扭结点;一直聚焦传统文化的贾平凹则让研究者注意到其小说涉及的现代文明问题;毕飞宇与徐则臣则在小说叙事与精神困境上多有新的开拓。这些关键词表明在硕士生文学研究与批评中,给予了作家作品相当深入与细致的爬梳解读,是一种由学院生发的深刻的文学审美体认,不仅是对作家作品的再度深化与塑造,也将在不同层面上影响当代文学史书写。
在前述作家为主题对象的硕士学位论文所属学校中,山东师范大学均为最多或次多,其次是山东大学、东北师大,这表明一些学校文学学科专业存在着关注文学现场与作家作品的批评性选题传统。如出身山东的莫言、张悦然,受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集中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将论文主题聚焦在王安忆、贾平凹、毕飞宇、徐则臣等非山东籍作家上,显然是该校专业论文选题的特定兴趣点。从另一视角来说,在所有以具体作家为主题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师范大学均比较典型。除前述山东师大外,陕西师大、湖南师大、东北师大等高校硕士学位论文也偏好作家作品批评性选题。一般而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基础教育概率较大,教育从业者相对较多,这在文学审美教育与文学文化传承上,或许利大于弊。毕竟硕士学位论文集中关注具体作家、深入研读具体文本,作家作品的审美意识、思想精神也会潜在影响阅读者、研究者,因此学位论文作者的文本意识、审美思维会得到更好的修炼,这对于基础教育中的文学阅读、文本讲解、审美教育应有不少益处。
主题作家 |
莫言 |
王安忆 |
贾平凹 |
毕飞宇 |
徐则臣 |
张悦然 |
论文总数 |
1024 |
359 |
194 |
168 |
46 |
68 |
关键词及频次 |
生死疲劳179,红高粱147,translator133 |
长恨歌123,小鲍庄65,小说观50 |
废都115,怀念狼42,现代文明33 |
王连方48、玉米36,小说叙事32 |
精神困境11,小说情节9,石码头7 |
韩寒27,青春文学23,樱桃之远19 |
主要学校及篇数 |
山东师大65,山东大学37,南京师大35 |
山东师大18,苏州大学14,湖南师大12 |
西北大学33,陕西师大21,山东师大11 |
东北师大7,扬州大学7,山东师大、吉林大学各6 |
东北师大3,山东师大3 |
山东师大6,山东大学4,吉林大学4 |
最高被引篇目及次数 |
莫言小说语言研究64 |
弄堂人生——试论王安忆上海题材小说的城市文化书写18 |
论贾平凹小说的传统底蕴与现代内涵25 |
毕飞宇小说语言论27 |
徐则臣小说论25 |
大众文化包围中的“80后”写作19 |
所属学科及篇数 |
文学869,语言252,影视42 |
文学335,语言21,影视1 |
文学250,语言11,美术4 |
文学158,语言7 |
文学37 |
文学67,语言2 |
最早年度 |
2002 |
2000 |
2001 |
2002 |
2009 |
2005 |
硕士论文关注作家情况表③
文学新场域与硕士论文中介性
通过对导师指导硕士论文与硕士论文关注作家情况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硕士(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为中心的文学学院教育已成为专业化、职业性的重要文学生产场域,庞大数量的研究生文学人口是这个生产场域的主力军。学院作为文学生产场域,其实并不新鲜,从1920年代周作人进入燕京大学任教,1930年代沈从文、苏雪林在武汉大学开设新诗课程,再到西南联大不同的新文学课程,文学的学院教育、学院批评一直与新文学发展变革相随相伴。1980年代,中文学生、专业教师不断出场,推动各种文学思潮发展,从寻根、先锋到新写实思潮,无不有陈思和、丁帆、张清华、吴义勤等学院批评家身影,也少不了格非、李洱、刘震云、方方、叶兆言、毕飞宇、苏童等中文学子的激浪弄潮。可以说专业化、职业化的学院文学教育、批评已成为1980年代以来愈来愈重要的文学现象。尤其是,1990年代,李泽厚所称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预示着文学专业化的新征兆,文学批评重心也由此转向象牙塔内。随后新世纪高等教育大扩招,大学教师待遇日渐增长,高等教育(文学教育)逐渐大众化,中文专业本硕博在校生数大幅扩张,学院为主的文学专业化、职业化人口以几何量级增长,阅读、写作、批评、教育等文学生产渐渐成为学院场域内的专业事务,专业化、职业化、并日益大众化的学院新空间由此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场域。
当下诸多文学事实可见,学院已经成为新世纪不同文学活动主要发生地,或者说是重要的中间中介地带,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新世纪以来层出不穷的新书发布、作品研讨、文学论坛、颁奖活动等往往乐于借助高校资源与高校联办,或直接将活动地点放到学院。2020年春末,南方文坛杂志社组织的“新时代青年写作的可能性”论坛,就是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各大高校类似活动层出不穷,有的也渐成学院品牌活动。如复旦大学金理与南京师范大学何平发起的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就是以两校中文专业为载体,受到在校生与社会共同而广泛的关注,目前已举办三届。这些活动中,中文专业师生成为文学活动的参与者、见证者,可以说中文系、文学院就是文学现场,就是当下新的文学中心,也是文学教育、创作与批评生产尤为重要的新动向。大量年轻而蓬勃的中文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学子,无法自外于这种背负文学历史、身在文学课堂又直面现场的文学生产新空间。与之相应的还有,随着高等教育目标化考核,日益增加的中文专业办学资源也面临困竭,不断向外寻找已具声名的作家资源,不断引进知名作家进入学院做驻校作家(这已是老话题,但仍有不少高校在酝酿以不同方式引进作家)④,王安忆、毕飞宇、阎连科、张悦然等就是中文(或其他专业)学生课堂上直接面对、呼吸相应的文学现场中人,中文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因此有着日常直接直观的文学现场资源。而当下活跃作家几乎都有学院背景就毋庸多言了,无论是从1980年代起步的格非、李洱、刘震云、叶兆言、苏童、毕飞宇毕业于中文专业,还是当下活跃的年轻作家徐则臣、葛亮、房伟等具有中文硕士、博士学位,以及更多的中文学子仍旧走在文学未来之路上。这些学院文学生产新动向无疑是硕士研究生批评性论文生产的重要背景,也是学院渐渐成为新世纪文学中心的一种表现。
在这一既承载理念与厚重文史、又直面当下的学院文学生产空间内,怎么理解文学现场、文学的同时代性?怎么理解硕士学位论文(现当代文学专业为核心,文艺学等其他专业也有涉及,但非典型)指导与写作的目标性、功利化,及其与文学批评、文学现场的关系?我们可以辨析出新世纪以来一条文学批评与生产的新路径。这一文学批评、生产路径因硕士学位获得的目标导向,以及学院环境中文学史、文艺理论等审美与话语场域的制约,可能会使硕士论文批评、生产受到宏大人文背景、学院审美话语、理念导向等的内在规约,也可能会有中文专业师生审美感性与因应现实能力的弱化、学院政治对文学自主性的伤害等问题⑤。但更应注意到,批评性硕士论文的生产主体是居于高等学历教育中间位置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年轻但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审美阅历,这令硕士学位论文批评性生产存在溢出学院边界的可能。并且,无论有何种社会动因,硕士生的文学研究动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兴趣,这也使得他们对莫言、王安忆、贾平凹、徐则臣、张悦然、双雪涛、班宇等同时代、同代人作家以及文学现场、鲜活文本,有着相对于社会人群更浓厚与专业化的审美兴趣与目的,这些因素激发他们对同时代、同代人作家作品投入了更为丰富、充沛的文学热忱与审美情感。反过来看,硕士论文研究批评对象——莫言、王安忆、贾平凹、徐则臣、张悦然、双雪涛等同时代、同代人作家作品也即时唤醒了他们的文学史、文艺理论知识以及生活体验、审美感受的多重存储,也推动着硕士论文批评主体能够以契合自身审美经验的感性、理性结合的批评方式,去挖掘、发现、表达着这一代人的文学与审美见解。在此意义上,硕士论文以在学院而溢出学院批评的文学生产方式构成了新的文学中介。
和学院批评家一样,批评性硕士学位论文首先承担着文学现场与文学史的恰当中介。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从课程教学中接受文学史知识与审美教育,并以纯粹、严肃的学术态度直面学院内外大量作家作品,他们利用读研期间两三年职业、深入、广泛地阅读、研究重点作家作品,这是非专业读者、新媒体批评等所无法做到的。作为年轻人,硕士研究生大多葆有锐利的人生姿态和批评锋芒,这也是作为导师的学院批评家们所难能可为的。最终形成的硕士论文拥有三四万字以上的体量,显然是作家作品经典化的一种有效的历史中介。其次,通过批评性硕士论文生产,硕士生在个体与社会、他人间建立了一种审美中介。当下审美教育面临诸多困境,诸如应试教育造成审美目标化,一代代学生审美感受钝化;受电子浅阅读影响,社会审美认知碎片化、概念化;可复制、消费性的大众化文艺盛行,审美期待逐渐麻痹,社会“美盲”似乎越来越多。而批评性硕士论文所关注的前沿作家作品有着相当丰富驳杂的审美资源,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较好切入审美情境。研究生可以专业阅读方式养成文学审美感性意识,当他们走向社会,这种感性化的审美认知、审美意识既可以感染传导给社会他人,如果从事教育便是基础教育的有效资源,也将有利于社会审美素养的长远发展。第三,从批评性硕士论文导师视角来说,中文专业教师应大力拓展审美意识与批评思维,强化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担当好文学史、文学现场、作家作品与庞大数量中文学子的文学中介,不断激活中文学子的文学现场感与同时代性,以此深化文学审美教育与文化传承,培养批评力量。
总而言之,新世纪以来20年,文学创作、批评、教育、传播等各个方面都少不了学院的影子,学院正日益走向文学前台。尤其是近年来,电脑、手机等各种传播媒介的广泛使用,科幻文学、网络文学不断成为新的文学热点,文学不断配合自媒体以浅显通俗方式走向大众,文学创作、批评、教育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学院并未后退,始终以专业化的眼光、及时因应的态度、独立自主的视角对诸多文学热点发声。如北京大学邵燕君、中南大学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研究,都是学院中人对文学新动向专业、独立的及时应对。近年邵燕君更是带领学生出版多种网络文学文集、关键词编选集,显然是学院对文学现场与热点的有效回应,这种对热点的及时应对不仅在课堂、论坛中谈论传播,而且通过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有本科生)的学位论文日益将研究对象专业化、历史化,进而借助中文专业本科、硕士学生反馈到网络文学中去。这或表明当下学院文学正走出传统、陈旧的学院文化视域,而以对当下文学及时的批评、研究,以一种持续强化的专业化、独立性、辐射力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学发展变革新力量,或也是新世纪20年文学发展新动向以及学院文学新机制生成的可能。超越理念话语、因应文学现场的诸多现当代文学批评性硕士学位论文或也是一种证明。
[本文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BZW157)、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YY19524)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陈思和:《关于“80 后”批评家文丛》,《南方文坛》2013年第6期 。
②检索来源:中国知网硕士论文库;检索类别:哲学与人文科学;检索条件:导师;检索时间:2020年6月23日前。由于网络检索资源本身问题,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很不全面,本研究仅选择上线学位论文较多的导师作为样本来探讨,且条件设置后检索出论文主题有的并非直接相关,但内容较多涉及到,本研究也一并归入该主题讨论。
③检索来源:中国知网硕士论文库;检索类别:哲学与人文科学;检索条件:作家名+文学;检索时间:2020年6月23日前。由于网络检索资源本身问题,条件设置后检索出的论文主题有的并非直接相关,但内容较多涉及到,本研究也一并归入该主题讨论。
④李徽昭:《学院化:新世纪文学的趋势与忧思》,《南方文坛》2013年第1期。
⑤叶祝弟:《新世纪文学生产机制批判——关于 “作家学院化生存”的思考》 ,《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