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公羊传》与“独尊儒术”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吴云钿   2021年03月01日14:37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举措,使儒学又一次登上了新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武帝采用董仲舒 “天人三策” 的建议,吸取他所阐释的《春秋》“大一统”思想,把儒学与王权紧密结合,有效地实现了对内“大一统”,对外“大复仇”。汉武帝还采用《春秋》中的理论,完善道德体系,规范思想行为,多次下诏推行,直至确立为士绅必须具备的品德标准和学术水平,从而使举国上下延续了一种崇尚儒术、弘扬经学的风气。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尊崇的是春秋三传中《春秋公羊传》的学说。

向前追溯,这一学说也曾影响到了景帝时期册立刘彻为太子。 景帝时期,太后窦漪房与景帝关于册立太子的权力斗争,《春秋公羊传》由此显身,成了确立太子的理论根据。

窦漪房出身于清河郡,汉惠帝时期入宫在吕后身边做宫女。吕后想选一些美貌宫女赏赐给诸侯王,窦漪房也在此列。因赵国离清河郡最近,她向管事宦官恳请派自己到赵国。 但临行时窦漪房出现在去代国的名单上,她痛哭流涕,责怪宦官言而无信,最后还是被迫去了代国。刘恒非常喜欢她,窦漪房到代国不久,王后不幸病故。 公元前一百八十年,吕后驾崩,诸吕被灭,大臣们迎代王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刘恒登基未久,王后所生四子又相继去世,而窦漪房已生有一女馆陶公主刘嫖,还有两个儿子刘启与刘武,她顺理成章当了皇后。文帝死后,刘启继位,是为景帝,尊窦漪房为皇太后。作为深谙黄老之道的信徒,窦太后坚持文帝时期无为而治的国策,开展了种种抑儒手段。 按照刘邦创立的汉家规矩,皇帝即位就应策立太子。景帝因薄皇后无宠,立了庶子刘荣,即栗太子,不久又废。在确立太子的事情上,窦太后因为宠爱小儿子梁王刘武,想让景帝改变立嗣制度,立弟弟为太子,提出的根据是:“殷道亲亲”和“周道尊尊”的意义是一致的。

“殷道亲亲”是商朝的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相结合的继承方式。 周朝初期,如果承袭商朝的制度,武王去世后,应该由弟弟周公继承王位。武王病重时,想把王位传给周公。但周公只是涕泣沾裳,不肯接受。 “周道尊尊”是周公建立的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嫡长子在继承权力、财产和主持祭祀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兄弟有优先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周道亲亲”它说明的是一种法律关系。 在窦太后与景帝争论激烈之际,景帝召集精通儒术的袁盎等人商议。袁盎等引用了《公羊春秋•隐公三年》所记载的宋宣公的例子,说明立子的重要性,提醒景帝必须引为鉴戒,结论是“君道大居正”,即君子必须以恪守正道为贵。 这个奏折让窦太后不再坚持立刘武为太子的主张,保证了只有七岁的刘彻有了帝位的继承权。《春秋公羊传》中的例子适应了夺嗣斗争的需要,受到了汉景帝的重视。而汉武帝则在年少时代就爱好《春秋》三传,也为其之后“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