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人生坐标,认识脚下的土地
第一个坐标是理想。
哈耶克曾说:“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在竭尽全力,用崇高的理想缔造未来时,却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缺乏意义,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会造成灾难。对于个人而言,在目前的现实下,个人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很小,但并不是毫无作为的。
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尖锐的形式突然呈现在面前,如果想同时兼顾二者,就需要给自己设置大大小小的目标。总体而言,这些目标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现实的理想,就是现实条件已经具备,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另一个层面的理想是“未来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现实条件还不具备,需要长期的等待和努力准备才能实现。如果一个人只有未来的理想,没有现实目标,就变成了空想,很难坚持下来;而一个人只有现实的目标,而没有理想目标,人就很可能会满足于现状,等机会来的时候,想抓也抓不住。
第二个坐标是读书。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信仰,不能产生于个人的苦思冥想中,而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学养和人类文明的精神继承的基础上。读书是最好的途径。然而读书要有方法,既要有所选择,又不能设限太多。读书如择友,要读经典,只有这样才可以和真正的思想、文化、科学、文学的大师对话。要广泛,古今中西都要读,万不可把读书的范围集中在自己的专业或一两个经典作家、经典著作上,否则会限制视野,缺乏必要的比较、选择。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一些经典需要精读,要逐字逐句地尽可能读懂。很多书泛读即可,即使知其大意,不求甚解,说不定反而得其神韵,不必过于拘泥,有的书初读不懂,只能囫囵吞枣,读多了,自然融会贯通。思考重于读书。鲁迅提醒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思考不仅是先于读书,而且是重于读书。
第三个坐标是物质与精神。
人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物质生活,一种是精神生活。有时候我们老是偏向一方,一强调物质就没有精神,一强调精神就没有物质。金钱并非万能,物质不能穷尽人性之根本。过分追求物质,你就失去了自由,就会被物欲所遮蔽,而失去人的本性。但在我看来,物质和精神两者都要有,只是需要一个平衡。具体到个人,总是有所偏至:偏于物质,或偏于精神,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如果偏重于精神追求,在物质上就要有所牺牲;如果一门心思追求物质,就不要总是觉得空虚。你做出选择,有所得就有所失,有所失反过来才又会有所得。
第四个坐标是大学的操守。
一流大学至少有两个特征:一是保守。它应该传递和坚守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学术精神传统,成为民族的精神堡垒。要和时尚,和世风流俗保持距离,不能那么“时髦”“摩登”。二是创新。它应该具有批判和创造的精神,能够成为新思想、新文化、新学术的发源地。要保持这两个特征,大学就应该具有一些精神:当社会喧嚣时,大学应该沉静;当腐败盛行时,大学应该清洁;当社会浮躁时,大学应该有定力。
第五个坐标是大学生活。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独立、最自由的时间。任务是准备为社会服务,但又不要求直接为社会服务。享受公民权利,却不需要承担过多的公民义务,有权利而少义务,这是何等快乐的事情。然而,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却陷入两个误区:一是突然失去了目标与方向。很多大学生,刚入学时很兴奋,但很快就开始困惑,失去了目标,考研、出国固然是目标,但这不是一个长期目标。如何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这其实是一个信仰问题。二是抵挡不住各种诱惑。在未来,如果没有背景,又有道德底线,想混得好只能靠真本领。而在大学期间抵挡不住赚钱的诱惑,功利的诱惑,忙于赚钱,忙着搞关系,做各种社会工作,这其实是在图一时之利,而放弃了长远的追求。在这人生最美好的季节,更重要的是要沉潜读书,进入书籍的世界,享受丰富的文明人生,同时追求人生最美好的三样东西:知识、友谊和爱情。
第六个坐标是精英。
总体来讲,社会的进步是靠精英来推动的。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大学是培养精英的土地,然而,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是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他们把为他人做事当作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种人的要害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他们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第七个坐标是最合理的生存状态。
一个人最合理的生存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应该“认识脚下的土地,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如果不思考大问题,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琐碎的小事情,做着做着,就会觉得没有意思了。但我们又不能只思考大问题,否则人生就会成为空谈。因此,青年人一定要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要广泛地读书,思考社会、人生的大问题,不要做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要做思想者,要抬头望路。但另一方面,路又在脚下,大问题必须落实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具体的小事情上。“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既追求大的生命境界,使自己的日常生活为理想之光所照耀,又可以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避免了空谈与无所事事。而在内心世界里,可以在总体的焦虑中获得每一个生命瞬间的踏实感。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