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科幻研究系列沙龙第一期成功举办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2021年04月21日08:44

2021年4月18日晚,由中国科幻学会筹委会组织的科幻研究系列沙龙第一期在线上举行。本期沙龙题目为“一个新兴学术领域的诞生——漫议《中国科幻文学沉思录》”,以中国科幻研究奠基人吴岩教授的新书为话题,展开对其学术贡献和研究方法的讨论。来自海内外的近七十位专家学者与科幻爱好者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为嘉宾专题报告,下半场为自由讨论。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王瑶担任活动主持人。在开场环节,王瑶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幻学会筹委会的建立,科幻研究系列沙龙的主旨与未来计划,以及吴岩教授与《中国科幻文学沉思录》一书的相关信息。

上半场嘉宾专题报告环节,来自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李广益、清华大学中文系贾立元、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姜振宇分别做了报告。

李广益提出,吴岩开设全国唯一的科幻课程和硕士学位点,为科幻研究后来者建起了“新手村”,而《中国科幻文学沉思录》则是一份已经标识出若干基本路线的“藏宝图”。吴岩以其亲历中国科幻四十年的见闻与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内在视角。譬如《沉思录》中的《论郑文光的科幻文学创作》一文,梳理了郑文光一生的尝试探索与成败得失,并指出郑文光的重要贡献在于“科学建构”与“文学建构”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另一篇论述刘慈欣的文章(未收入《沉思录》)则将刘慈欣的科幻创作界定为“新古典主义”,一方面指认了刘慈欣与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关联,另一方面又指出他在叙事手法、人物形象、情感线索等多个层面的创新。这些论断得益于并体现了吴岩作为科幻研究学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与其独到的内在视角。

贾立元在报告中追忆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吴岩作为良师益友对自己的帮助和提点。他指出,吴岩长期在一个近乎空白的的学术领域里进行开创性工作,因此不得不同时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同时发力。《沉思录》正体现出这种工作方法的特点,其中收录的文章既涉及科幻理论研究,也涉及中国科幻史的梳理、资料整理与文献发掘,同时还包括对当前热点问题的回应。与此同时,吴岩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与知识背景,特别是从心理学、管理学和教育学角度展开的研究,为科幻研究打开了广阔视野。与之相比,近年来一些研究者的论文虽然题目宏大,却多只针对某几部文本匆忙发表结论,缺乏对中国科幻发展脉络的把握和积淀。

姜振宇首先从吴岩青少年时写给叶永烈的一封信谈起,指出中国科幻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之间薪火相传。科幻研究从过去地位边缘不被学院体制认可,到如今队伍日渐壮大,吴岩作为承上启下者,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吴岩培养出的中国第一位科幻研究博士,姜振宇强调科幻研究对自己而言,首先是作为一种体验,随后才作为一种研究领域。最后姜振宇也指出,《沉思录》虽然提出了科幻研究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想象、古典主义等,但讨论分析不够深入,还有待后来者继续展开。

在上半场最后的回应环节,吴岩首先分享了自己近两年与隐居海外的50-70年代重要科幻作家肖建亨重新建立联系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细节。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科幻爱好者都像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大家庭,正是通过这种传承,让科幻之火生生不息。吴岩还指出,科幻作为一种想象力的文学,是科幻作家用文学书写来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技术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中国科幻学会筹委会应该在创作与批评两方面都继续做出规划,以促进相关领域的繁荣。与此同时,吴岩也提到自己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听到更多中肯的批评声音。他还指出,正如三位报告人所说,当前科幻文学研究存在部分大而空的、重复性的研究,青年研究者应当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多积累,才能做出新东西。

在下半场讨论中,来自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付昌义指出,吴老师作为一位跨界学者,走出了书斋,关心科幻创作与产业发展,而科幻研究者的预见性与洞察力也能够为产业指引方向。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郭伟指出,《沉思录》一书涉及理论、批评与文学史三方面,论评史互证。吴岩的心理学知识背景为其科幻研究提供了一个文学外部的视角,比如对“内隐”的概念使用,正体现出这方面特点。科幻研究者三丰、王侃瑜、吕广钊、范轶伦等分别针对科幻在学院体制中的合法性,中国科幻本土性与西方文学理论之间的张力等问题发表了看法。本次活动在全体参与者的线上合影中圆满落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