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丘树宏:《中山传》创作札记
来源:中山日报 | 丘树宏   2021年06月02日08:51

(1)

中山是座山,一座特殊而伟岸的山。

创作《中山传:伟人故里 千年香山》(以下简称《中山传》),是出于对中山这座山无比的热爱和景仰之情。

记得,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

一个村/一个人/一座山/一座城/为何让我爱一生?!

然而,虽然对这座山充满热爱和崇敬,创作《中山传》的任务,却并不是一开始就接受了下来的。

记得那是2018年上半年,文人朋友林先生发了一个微信给我,介绍了“丝路百城传”项目,他说这是国家外文局新星出版社策划的一项大型城市传记丛书出版工程,主题为“一带一路”,该项目得到了中宣部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林先生说出版社的专家委托他推荐珠三角城市传记的作者,两人一致认为我是写作《中山传》的合适人选,于是怂恿我负责《中山传》的创作。当时我未作任何思考就推辞了。后来林先生还动员了我几次,甚至说还要约请北京方面的专家来面谈,但我却一直没有松口。

不答应,其实是不敢接受。我对中山这座城市太崇敬了,但觉得要完成《中山传》的写作,力所不逮,深恐完成不了任务。这是主观原因。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不能。当时我还在市政协主席的岗位上,工作任务很繁重,尤其是正处于争取“孙中山文化”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时刻,不能分心。

然而不久事情就发生了变化。2019年春天,我居然改变初衷,将写作《中山传》的任务给答应下来了。促成此事的具体原因也是两个:一是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经过中山市十年的努力,“孙中山文化”终于上升为国家命题,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作为孙中山文化首倡者、力促者和践行者的我,基本完成了初期任务。二是国家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同志是我的老朋友,他亲自出马反复动员我,其实是在下命令了。

无论如何,以上这两条也只是客观因素而已,真正的原因,还是来自我自己的主观因素:中山是座山!我对这座山太热爱了、太景仰了。

(2)

《中山是座山》,这是我2017年写的一首歌词。

中山是座山/美丽五桂山/俯瞰伶仃洋/花香千里远//中山是座山/古代名香山/人文咸淡水//珠江唱岭南//中山是座山/伟人孙中山/振兴中华梦/点亮一片天//中山是座山/小城大中山/百姓勤创业/沧海变桑田/天时地利人和美/你我幸福好家园。

五桂山,是珠江三角洲西岸沿线最高的山峰,这是中山最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

香山,是中山最早的名字,1152年建县为香山县。当时的香山县,包括了中山、珠海和澳门。咸淡水文化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特质。

孙中山。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一代伟人的名字居然也有一个“山”字!孙中山是中山最为伟岸的一座人文之山。

中山市。1925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改名中山。这是一座光荣的城市,一座幸福和美的城市。

歌词巧妙地以四个“山”为线索,贯穿联袂,高度概括了中山(香山)的人文地理和历史。这其中,也蕴含了我自己对中山的理解和诠释,更倾注了我对中山深切的情感。

我出生在远离中山三百多公里外的九连山区,1988年初迁调珠海工作,2004年初调任中山市。从山到海,我觉得已经是个人不知交了什么好运了,后来居然又到了伟人家乡工作和生活,就更是一种天大的缘分和福分了。

由于家庭的传统教育,我一直秉承着用真善美、带着感恩去做人和做事,尤其是发自内心感恩改革开放、感恩时代。而来到中山,我又增加了一种情感,这就是对中山这座城市、对孙中山先生这个伟人的爱慕之情。因此,我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将发掘、弘扬香山人文作为个人的重点来做,后来更首倡“孙中山文化”理念,并将其列入本地人文核心品牌来做。在我自己,这些工作则成为了一种最突出的文化自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孙中山文化等八大文化工程进展顺利,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翠亨村成功创建国家5A旅游景点,成功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大型纪念活动,孙中山文化正式上升为国家命题……中山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大加强。

而我个人,也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提升了综合素质,冶炼了个人情操,锻造了人格气质,还借机创作了大量作品。由于中山市,由于孙中山,由于孙中山文化,我被发展成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

究竟我与孙中山先生有什么缘分呢?许多人总是这样问我,我也不断地问自己。2011年,我创作的大型交响音诗《孙中山》在北京公演,我借机去了香山碧云寺拜祭孙中山衣冠冢,想不到在此发现了丘氏与先生的缘分渊源所在。衣冠冢内有1929年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南京时的照片,我发现抬灵柩的八个人中,居然有三位是姓丘的!一查相关资料,原来当年先生在马来西亚为革命筹款的时候,有一个丘家华侨为先生所感动,除了带头捐款,后来还跟着先生回国一起革命。先生担任非常大总统时,这位丘家华侨先后给先生推荐了家乡阳山七位丘氏堂兄弟给孙中山先生当卫士。当年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时,背着宋庆龄先生转移的也是丘氏兄弟。

有此发现后,每逢有人问起我为什么对孙中山先生情有独钟、一往情深时,我就向他们讲丘家与先生的这个真实故事。当然,这只是一种带调侃的说法而已,真正的原因,还是我出自内心的对孙中山先生无限的热爱和敬仰。

你说,我能不接受创作《中山传》这个光荣的任务吗?这对我,绝对是责任,是义务,还是一种使命。

(3)

《中山传》,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这本书的创作任务就正式列入了我重要的工作日程安排中了。

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繁重的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接受下来后心里头一直沉甸甸的。

好在我从在珠海工作的时候,就开始对香山地区有了一些探究,特别是1999年到珠海市的城区香洲区担任区委书记后,更对此有了一些个人心得。担任区委书记半年后,我曾经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下了这样两句话:香洲:一百多年前是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是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这两句话后来成为了香洲区的外宣口号,并印在了我个人名片的后面。回到市里担任珠海市领导、2004年交流到中山工作后,名片后也一直写着这两句话,只不过“香洲”变成了“珠海”和“中山(香山)”。

2004年到中山工作之前,为了配合省里刚刚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我在珠海曾经与羊城晚报一起策划过一次文化沙龙活动,之后我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广东;离文化大省有多远?》一文,文章最后一节,专门提出了“百年香山人文启示”这个命题。到中山报到没几天,正好羊城晚报刊发了这篇文章,并且以我这篇文章为引子,组织了近两个月的文化强省大讨论,这也正好成为我交给中山的一块“敲门砖”了。从此,“香山人文”开始引起中山人的关注和重视,我自己也坚持不断学习和加温,在中央、省市和海内外媒体发表一系列文章,中山的有关机构也正式列入议事日程,香山人文逐步走上了中山的文化舞台。

2007年,我成功转任市委宣传部长,宣传文化工作成为我的主业,发挥作用的天地更大更广了。2012年初,我开始担任市政协主席,除了认真做好传统的例行的政协业务工作并且要有所出彩之外,我觉得在中山,必须将人文型政协建设作为一个主打和特色来做。原因是,首先,中山的人文资源非常特别且十分丰厚,而文化工作,就全国包括中山来说,相比经济工作,各方面的重视还是很不够的,需要适当补这个“短板”;其二,中山的人文资源,与广东省、与中国,与全球华侨华人,甚至与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尤其是孙中山先生,他不仅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大伟人之一,也是世界性人物。由此可见,中山的人文工作不仅很有做头,而且必须认真做、一定要做好,这是极具统战意义的好事情。这也是作为中山人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所在。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担任宣传部长和政协主席这十多年的时间里,配合市委市政府,策划和组织实施了大量的文化建设工程和项目,其中最大的一项自然是“孙中山文化”工程,还有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八大文化工程、“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系列国家和省市级活动与项目、翠亨村升级国家5A旅游景点、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海内外巡演、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和“中华长歌行”节目、孙中山文化旅游节、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以孙中山文化推进翠亨新区和深中通道立项建设、专业镇文化工程,等等,不仅涉及到文化方面,还辐射到了经济、政治、城建、社会、民生的建设和发展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以大文化的名义,做全方位的文章,并且做到落地落实,落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对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而突出的。

可敬可爱的中山人啊,真棒!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并且坚持写心得体会和一大批理论性文章、文艺性作品,十几年下来,居然达到了近百万字。

所有这些,都为《中山传》的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对于完成写作任务,我还是有信心、有把握的。

(4)

《中山传》的写作任务,就这样接下来了。

然而有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是,我毕竟还在政协主席的职位上,日常工作还是比较繁重的,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刚刚发布,中山市需要尽快制订出台“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规划纲要”,市政协还要制订《中山市“大文史”机制规划纲要》,我难以集中时间进行《中山传》初稿的写作。

怎么办?我想到了一个人:黄刚。

黄刚是中山一位很有才华、很有成就的业余作家,他的188体育官方ios诗和188体育官方ios、报告文学写作在国内、省内很有些名气。虽然籍贯是陕西,但黄刚对中山人文非常热爱,很有研究,尤其是孙中山情结很深,他的孙中山主题作品、长篇188体育官方ios诗《山高谁为峰》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后,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批示表扬。他曾经配合“孙中山文化高铁行”项目创作长篇报告文学《驭风而行》,得到各界好评。

黄刚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我的邀请,答应作为第二作者与我合作,共同完成《中山传》的创作。谢谢黄刚!

我约黄刚长谈了几次,将我自己所有相关的文章和作品,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打成一个电子包交给了他,并将我对《中山传》写作的大原则和大方向,以及如何策划组织等,反复与黄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

之后,黄刚开始了写作的各种准备。我利用政协的优势,邀请各有关单位,组织了《中山传》创作座谈会,除了座谈写作问题,更要求各方面为写作提供相关资料和做好配合工作,从而为《中山传》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业务保障。同时,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协调,争取《中山传》立项为市里的文艺精品重点项目,为创作提供了有力的行政性保障。

2020年5月,我终于到龄退出领导岗位,接着办理退休手续,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介入《中山传》的写作。这个时候也是该书创作的高潮和关键时期,我和黄刚反反复复见面商讨,与出版社电子化来来往往联系,写作虽然十分辛苦,但也进展很顺利,终于在2021年5月上旬完全定稿,与出版社商议好封面封底设计后,正式付梓。

(5)

《中山传》正式面世了。

在此书的写作中,除了按照与城市传记、特别是“丝路百城传”共通的各项要求外,我与黄刚始终坚持两大方面的创作原则,并将其作为特色来追求。

第一,《中山传》是中山这个城市的生命体。因此,虽然“传”中必然涉及到“史”,但我们并不是采用繁复细密的学院派史书来部署,而是尽量从更多的历史背景、更深的知识背景、更广的论述视野、更强的领悟能力,来梳理和领会、诠释中山这座城市,尽量向举重若轻、以简驭繁的城市传记靠拢。《中山传》是中山这座城市的大传记,其一,我们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而应该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来综合考量整体的变化,通过更多更广的知识学习和资料涉猎与掌握溶解,才能进行各方面的大判断。其二,在我们的文字中,不管是叙述、描写,还是引用、阐述,都不能将中山作为一个“僵化”的城市历史来写,而必须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来写,她是昨天的生命体,是今天的生命体,还是明天的生命体,她都有着真实的血肉、真实的心跳,她一直在运动着、思想着。《中山传》就是这样以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为历史立传,为当今立传,为未来立传,具有浓厚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

第二,《中山传》主要是中山这座城市的“传”而不是“史”。这在前面一点已经有原则性论述。体现在写作上,我们以“情”贯穿全书,主要使用的是感性文字,是有生命体征的文字,即使是论述性文字也是如此,而绝不滞纳在理性的、干燥的文字里。实际上,《中山传》就是一部用188体育官方ios写成的城市传记,如果再分细致一点,她就是由三种文体组成的:主体部分是常规意义上的188体育官方ios,而本书一个突出的特色是,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使用了两种文体,开头是描写性抒情性的诗歌,结尾是阐述性抒情性的188体育官方ios诗。如果我们将这两部分文字融合起来,应该不失为表现中山城市的一篇大美文。所有这些,都使得《中山传》能有更强的可读性,让读者读着读着,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其中一分子,整个身心融合进传记之中,一起经历风雨阳光,一起生活,一起思考。

诚然,由于各种原因,本书依然存在、或者说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和不足。

首先,《中山传》毕竟是我和黄刚两个人的写作,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水平和能力,都有着许多的局限。

二是不到两年的写作时间,仅仅二十万字,要给有千年历史的一个城市立传,时间上、篇幅上也显得紧张了些。

三是中山的行政建制和区域范畴的反复更变,给写作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和无奈。

四是中山、尤其是香山时期,许多人并不是在本土生长和获得成功的,在海内、海外都有着无数大名鼎鼎的中山(香山)人,《中山传》中对此虽然都有所涉及,但着墨并不多。实际上,如果将“海外中山人”“内地中山人”作为单独的一章来写,也丝毫不过分的,但城市传记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写本土的人和事,因此只好忍痛割爱。好在中山前些年已经拍摄了几百集的电视片《海外中山人》,还拍摄了《中山人在上海》《中山人在京津唐》等,可以填补《中山传》的遗憾。

毋庸置疑,我们对中山的热爱和崇敬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对于创作《中山传》是全身心投入的,是充满热情和期待的,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敬请各位方家予以批评指正,同时也请予以理解和鉴谅。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许多机构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谨表示诚挚的谢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还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5周年,在《中山传》中,与三个主题相关的内容都有不少文字,这样,此书是否也可以作为我们对以上三大主题活动的一份献礼呢?

最后再啰唆几句。2004年2月,我以在羊城晚报发表《广东:离文化大省有多远?》一文作为敲门砖进入中山,今年5月,我的退休关系转回珠海去了,就以《中山传》一书作为我给中山的一个小小的回报吧。好在中山、珠海虽然行政上分离了,但人文和血脉一直还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根同源,同文同脉,同声同气,这是中山、珠海、澳门彼此间的关系,也是我与中山、与珠海、与澳门,也就是与大香山的关系,沧海桑田,永远不变。

2021年5月14-16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