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与剑 ——序徐于斌《彤史外纪》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曹文轩   2021年06月16日07:45

于斌是我的盐城同乡,她的父亲徐田昌先生一直是我十分敬重的师长前辈。我有今日,与他有声无声的影响有关。当年于斌还是一个小女孩,印象中是一个安静的、颇有灵气的小女孩。一晃几十年过去,当我拿到手中这本于斌所著的《彤史外纪》,细细读来,才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岁月如梭。

于斌擅长写古体诗词,这是我所知晓的,但是她的188体育官方ios也写得如此精妙,出乎我的意料。《彤史外纪》说是“外纪”,也是自谦,在我看来整本书包罗万象,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书帏劄记、琐窗笔谭、诗国寄情、史苑屐痕、岁月其徂。有书评有杂感,有理性的哲思有感性的追忆。以史家之笔法、开阔之胸襟,纵横捭阖,不落窠臼,政客、先哲、文人、亲朋、好友……文学历史、社会民生、古今中外,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天地之大,无所不谈。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流转中,于斌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思考,如同故乡雪后腊梅般,临风独立,傲然风骨。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不人云亦云,穿越历史的烟云,清醒而执着地探寻人生的真意,珍藏生命的真情。

从《彤史外纪》中得知,于斌还善舞剑,诗与剑,这两种美学色彩迥异的艺术,在她的文字中形成了完美而独特的融合。我一向以为家乡多水,温柔沉默的水文化孕育出来的文人大都闲适恬淡,其文字意境多半也是古朴悠远,料想加之女性的温婉柔和,也许更显得诗意烂漫。却不想于斌的文字充满锐利的锋芒,洋洋洒洒400多页的文字,时常有些长河落日、金戈铁马的意味。但是这种锋芒不是言语的尖刻,而是闪耀着思辨的光芒、凝聚着思想的力量,因而显出有质感的厚重与坚硬。读她的文章,总是让人联想起太白笔下“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豪爽潇洒的侠客,字里行间潜藏着涌动的剑气。无论是评判历史还是关注当下,无论是审视外在还是内省自身,陟罚臧否,不偏不倚,无所畏惧。这种豪迈硬朗之风,颇具明清名士之风骨与气度,为于斌的文章增添了气韵与气势,在女性188体育官方ios温润柔和之外又拓展了一种别样的韵致与可能。当然,这种剑气,也许还和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分不开。古人讲求“仗剑走天涯”,于斌虽然没有走出里下河这片土地,但是她的人生如同这里的水起伏有致,涉猎广泛。于斌的188体育官方ios重考据,时常以学术论文的方式展开研究,严谨而工整,这大概和她曾经做过中学语文老师的经历分不开,有如此扎实的功底与开阔的眼界,我想当年遇到她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如果多一些像于斌这样的语文老师,我们的基础教育甚至是国民素养,大概都会有极大的提高。这之后,她大约还做过编辑,直到现在的身份是公务员。教师的情怀、编辑的严谨、官员的责任,这些元素汇聚到一起,在她的文字中如临水照月般清晰明了。

当然,在《彤史外纪》这五个部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五章节——岁月其徂。我想于斌把这部分放在全书最后,也是颇具考量,大有深意。如果说前面的几个部分,我们看到的是身为知识分子、学者、公务员的于斌,那么在这个章节里,我们看到的是去除一切外在社会身份,真实自在的于斌。仿佛卸去沉重盔甲重归故里的花木兰,我以为在这个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到于斌文化身份中“诗”的细腻与飞扬,感受到她内心真实生动的波澜。怀念父辈、怜爱幼女、朋友相和、夫妻和鸣……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无所避讳,毫不压抑,长歌当哭,坦然面对。待一切风平浪静之后,不疾不徐、素朴无华的文字又让人感受到岁月静好、醇厚淡远。在这种自由和自然的心境中,于斌终是摆脱了一切形式和内容上的束缚,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平淡而悠远。但这种平淡不是薄薄的寡脊,而是经历过岁月淘洗过后的沉淀与厚重,真情与真意,给人一种浴火重生的希望和力量。

故乡特殊的水域文化,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从随物赋形的水得到更深的哲学启示,遇圆则圆遇方则方,既有着圆融柔和的淡泊与洒脱,也有着百折不挠的坚韧和坚硬。这一点在于斌的文字里体现得最为明显,诗与剑,情与义,豪放与婉约,感性与理性,一切的一切,奇妙地融合于一体,既有着振衣直起、飞扬快意的豪放,又有着女性独有的细腻与婉约,一切如同海面上铺洒的月光,水波粼粼之间折射出光影的层次与色泽,摇曳多姿,收放自如。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于斌的文章飘逸而洒脱,这种飘逸既可以是“采菊东篱下”的淡然,也可以是“举杯邀明月”的恣意,更可以是“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但是,我仍然希望于斌飘逸的人生能永远葆有“起舞弄清影”的自在与通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