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建永:说反省
来源:“谚云”微信公众号 | 李建永   2021年07月30日12:27

俗话说:“待人三自反,处世两如何。”这是设身处地的待人处世之金科玉律。所谓“两如何”,就是“将心比自己,何必问旁人”,就是“前半夜为自己想想,后半夜为别人想想”;所谓“三自反”,就是“日勤三省,夜惕四知”,亦即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或许有人说,孔子的高足曾参所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既繁琐,又烦难,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学得来的。

其实,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第一个省察、反省的问题是:“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工作问题。曾子是孔门弟子从政者中官阶比较高的。据东汉韩婴《韩诗外传》记述:“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后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无论是先在莒国作小官,还是后于齐国、楚国、晋国“得尊官”,对于生活在春秋末期历史风云剧变中的曾子而言,从他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之角度作出检视反省,出于“职业道德”,决不可以“吃谁的饭,砸谁的锅”,那自然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人谋”是否忠于职守、尽心尽力?第二个省察、反省的问题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的是交谊与诚信的问题。曾子所反思的是在日常社交生活中是否出于良知、恪守信义?第三个省察、反省的问题是:“传不习乎?”讲的是学习问题。曾子所反思的是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与学问,理解、吸收、巩固、运用得如何?由此看来,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只是从每天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这三个方面,作了例行性的回顾和检点,无非是盘点、审视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以及反思这些错误和问题为何发生?怎样解决?如何修正?——这,又有何难哉?

《礼记·中庸》有言:“君子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的确,君子之所以胜于常人者,乃多于日常、日用之私底下用功夫。知道“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把自己摆进去不断地“三省吾身”。所以说,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文化价值和典型意义,就在于其直面错误和问题的勇气与格局,在于其坚持不懈地进行检视、反省的诚意与良知。

没有良知就没有反省

反省,与自省和反思语义颇相近。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自省:自我反思、反省。”“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简而言之,反省就是反躬自省,就是扪心自问,就是良心拷问。问谁?问自己。问什么?拷问自己身上存在哪些错误和问题。为何自我拷问?出于本心本性,出于良知良能,出于道义责任。《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在孟夫子看来,良知良能是人之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能,与爱亲敬长的“仁义”之行,皆为正常人之本心本性所具有的通行天下之“达道”——亦即具有本源性与普遍性、公理性与普世性。因而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著名的“致良知”心学理念,认为“知善知恶是良知”。对于良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良知:良心。”“良心:本指人天生的善良的心地,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天性善良是“仁”,辨别善恶是非是“义”。所以说,良知或曰良心的核心是“仁义”,其重心则在于“仁”。孔子曰:“仁者,人也。”“仁”字由“人”和“二”构成,“仁”不仅呈现一个人的本心,同时也体现着对待他人的态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仲弓问“仁”,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俗话来说就是“若要公道,打过颠倒”,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所以孟子又把“仁义”解释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也就是说,人要有人心,人要走人路。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良知良能是人之天性本能,为什么还要去“发现良心”,还要去“致良知”呢?《尚书·大禹谟》记载舜帝禅位于大禹时口授的“十六字心传”——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中“人心惟危”,是说人心始终处于变化、变动之中,很容易为私欲所蒙蔽,从而危殆难安。故舜帝告诫大禹,必须精诚专一,信执其中,要守护好“道心”——也就是良心、初心与正道。成语“利令智昏”与“丧心病狂”,最早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和《宋史·范如圭传》,分别讲述战国时期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南宋大奸相秦桧的故事,有兴趣者可以查阅《史记》和《宋史》,看一看赵胜和秦桧在利欲、威势和国家利益面前,是怎样地丧失理智、出卖良知的?又是怎样地“利令智昏”、“丧心病狂”的!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有些人的良知或曰良心,在面对声色、势利、威福、怒爱的遮蔽、诱惑或围猎之际,是很有可能丧失和泯灭的。守护好良知或曰良心,是需要不断地进行真诚的自我反省,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同样也是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就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是自我“良心发现”的心路历程。良知或曰良心,说小点关乎一个人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说大点关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一旦泯灭了良知,丧失了良心,那还有什么“昧良心”的事情做不出来?所以俗话说:“神仙难治没良心。”

没有反省就没有自觉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杂文《恨恨而死》:“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四斤的担,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悔了,这便很有些希望。”为什么“悔了”便很有希望?因为惭愧与懊悔,是反省反思的结果,也是自觉自律的开始。《易经》讲到人的过错时,经常用“悔吝厉咎”四个字来概括表述,而这四个字所表述的错误程度却是不一样的。譬如,“悔”,表示懊悔、忏悔、悔恨,是认识到错误、对待过错的态度——这样,人与事的发展态势便趋于“吉”;而“吝”则表示恨惜、遗憾、艰难,其面对错误的心态是“能有多大点事啊”,摇头晃脑,满不在乎——这样,人与事的发展态势则趋于“凶”。所以《尚书·大禹谟》强调:“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由此可见,从“悔”“吝”到“吉”“凶”,不过是人的“一念之差”。《尚书·大禹谟》还讲:“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其中《损》和《益》也是《易经》中的两个卦:给人造成损失的主要根由多因火气与欲望,故《损》卦讲究“惩忿窒欲”,得力在一个“忍”字,即不要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脾气;为人带来补益的重要缘由多因向善而改错,故《益》卦讲究“迁善改过”,得力在一个“悔”字,诚如古谚所谓“迷而知返,得道未远”。

不过,反省,悔悟,揭开自己的伤疤,往往是沉痛而且沉重的。相反,把错误一股脑儿地推到他人身上,问题和责任都是别人的了,那么自己便满脸无辜,无比轻松。然而,《左传·庄公十一年》说得好:“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最应该反省和忏悔的人,却总是振振有词地埋怨别人,巧言令色地诿过于人,毫无愧悔之心,更无改悔之意。孔子曰:“小人行险以侥幸。”然而一直心存侥幸、铤而走险,最终还是“行”不通的。子夏亦云:“小人之过也必文。”但是始终文过饰非、自欺欺人,终久也是“过”不去的。据《韩诗外传》记载:“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子贡曰:‘何也?’曾子曰:‘外亲而内疏,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远乎?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不懂反省的人身上大多具有这种典型的“三不亦现象”:第一种是在内部搞内卷,却到外边去贴热脸,这不是正好搞反了吗?第二种是自己做得不好,却总是去埋怨别人,这不是扯得太远了吗?第三种是等到祸患临头,才去求告“老天爷啊”,岂不是太晚了吗?其实,这三种现象是一种密切关联的递进关系,而导致“三不亦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这种人从来不懂得反省,不懂得悔悟。俗话说得好:“人劝不如自悔。”悔悟是人的一种心灵自洁功能和自我救赎功能。悔悟悔悟,一“悔”就离“悟”不远了——“悟”就是觉悟与自觉。由“悔”到“悟”是反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反省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所在。所以英国谚语讲:“忏悔可以把堕落的因素赶出灵魂。”法国谚语也说:“悔过永不迟。”

没有自觉就没有自新

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有一种“射礼”。据《礼记·射义》讲:“射者,仁之道也,求正诸己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射箭射不中靶子,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埋怨比自己射得更准的人。所以古代把“射”作为一种礼,就是为了培养人们“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的反省错误、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自觉性和道德律。据《新唐书·冯元常传》记载,冯元常作眉州刺使时,剑南有“光火盗”武装团伙,昼伏夜出,为害乡里,“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率脱甲面缚”。就算是作恶多端的贼寇,一旦有了自觉的反省和悔悟,也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争取到“悔过自新”的机会。与之相反,据《史记·吴王刘濞列传》记载,汉文帝刘恒屡次宽恕吴王刘濞的罪行,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然而刘濞却是面从心违、不思改悔,“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最终自取灭亡。可见,没有反省和悔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即使给他再多的机会、再优厚的条件,也不会真正地“改过自新”。

没有自觉,谈何自律?没有自律,谈何自新?对于自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自觉地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左传·宣公二年》有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对于“过而能改”,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犯错者能够认识到错误,并自觉地改正错误,那自然是“善莫大焉”;另一方面,在有些情形下,“能叫醒真睡的人,叫不醒装睡的人”,犯错者不肯自觉、自律地自新,那就需要规则和规矩来管教约束,需要运用“批判的武器”(批评教育)乃至于“武器的批判”(法律制裁)。《易经》里有一个专论法制的卦《噬嗑》。《噬嗑》卦初爻爻辞是相对宽大的“屦校灭趾”,即对于初次犯下轻微过错者,要进行批评教育,且加以轻微惩戒,教他如何做人。正如孔子在《易经·系辞下》所阐释的那样:“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而《噬嗑》卦上爻爻辞则是非常严厉的“何校灭耳,凶”,即对怙恶不悛、恶贯满盈者,必须严惩不贷。亦如孔子所阐释的那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屦校灭趾”和“何校灭耳”的“校”,均指木制刑具(如枷),都有规范、校正的法律意义。所区别者在于,“屦校灭趾”的“灭趾”,是受到批评惩戒、缩足不行之意,就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被“点醒”和“惩戒”之后自觉地停下来,吸取教训、改邪归正,“浪子回头金不换”,那真可谓“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而“何校灭耳”的“灭耳”,则是善言不入、油盐不进,“劝了耳朵劝不了心”,拒绝接受惩戒教育、治病救人之帮助,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犯罪的泥潭里越陷越深,那自然是“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最终必然是一条道上走到黑,没有回头路可走。其结果亦必将如《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所云:“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俗话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相对而言,年和月是抽象的概括的,而一天一天的日子却是具体的实在的。也许人生倏忽而过,然而每一个日子却是具体而实在的。精彩人生,由每一个精彩的日子组成。作为社会人,有谁不生活在“比较”之中?问题是跟谁比?怎么比?比什么?孔子的教诲是,贤与不肖正反两方面的“范例”都要比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皋陶的忠告则是——“屡省乃成”(《尚书·益稷》),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经常自我反省,保准做啥啥成。倘若真能把两位圣人的“金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就有可能将人生中的诸多隐患、错误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让“虎兕出于柙”,那该有多美好!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反省,自新!之所以反复强调反省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为反省而反省,而是为了开创未来美好的人生。一切诚挚而深刻的反省,都不单单是为了追悔昨天的失误,也不仅仅是为了凭吊过往的伤痛,而是为了更好地审视并总结今天的自己,挥手告别昨天的所有错误和弯路,开拓明天的道路!

2021年7月25日完稿于果园南书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