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新检视“样板戏” ——中国戏曲现状观察之六
来源:中国社会报 | 云 德   2021年09月28日08:00

讨论戏曲的现代戏创作,“革命京剧样板戏”是个不能跳开的话题。“样板戏”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在京剧乃至整个戏曲领域现代戏创作中,影响最大、争议最多、也算最成功的那部分。然而,由于“样板戏”兴盛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给世人留下了一段极为痛苦的历史记忆。所以必须强调,“样板戏”生成的历史永远不可复制!今天,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风云变迁,站在历史进程中看问题,“样板戏现象”的确无法回避。如果抛开历史恩怨,单就题材开拓和艺术探索的角度来辨析戏曲革新,“样板戏”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绝对值得认真汲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京剧舞台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局。《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鹃山》《龙江颂》《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等,这些被称为“革命京剧样板戏”的作品独霸中国舞台十年之久,一枝独秀,家喻户晓。“文革”后“样板戏”一度禁演。后来又陆续重排,一再引发轰动,且常演不衰。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世界戏剧史上恐怕也绝无仅有。对于这一极其复杂且又过于敏感的文化现象,半个世纪以来,人们褒贬不一,评论者也都小心翼翼。然而,时过境迁,我们不妨以京剧革新的视角重新检视这一特殊现象,或许能对今天的现代戏创作有所启发。

“革命样板戏”让中国京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创造了耀眼的成绩。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一说“样板戏”就无法跳开政治背景,因而少有人对此展开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些极富名望的文艺界老领导和艺术家情绪激动地表示,一提“样板戏”就浑身打哆嗦,因而坚决反对“样板戏”重演。巴金老人曾讲意外地听见有人清唱“样板戏”,立刻感到毛骨悚然,接连做了几天噩梦。新时期以来,随着戏剧舞台的百花齐放,“样板戏”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然而,舞台上虽没有公开的演出,但“样板戏”在民间却未绝迹。那些通俗易懂的京腔对白,那些清新悠扬的京韵旋律,那些耳熟能详的精彩唱段,那些生色光鲜的舞台形象都深深地留在了观众心中。尤其是经过几十年现代戏创作得失的论争之后,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样板戏”,愈加深切地感受到它们对京剧革新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里必须申明,今天讨论“样板戏”,绝对是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坚决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而着意渲染仇恨的主题,反对“三突出”的创作原则,也绝无重回“样板戏”生产模式的企图。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不妨从“样板戏”追求极致“革命”的背后,借鉴其现代题材创作方面如何突破、何以磨戏的思路,这就是今天重新检视“样板戏”的目的所在。

“样板戏”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以阶级仇恨否定基本人性的思想倾向和“三突出”的创作方法,是典型的公式化、概念化、标签化的样本,给当代文艺带来过灾难性后果。然而,这是否表明在泼掉洗澡水时,连婴儿一齐泼掉呢?同样值得慎重考虑与抉择!今年5月,著名电视导演郭宝昌在《读书》上发表了一篇《京剧现代化,需要“革命派”》的文章,强调研究中国京剧史,探讨京剧美学,“样板戏”是不能绕也绕不开的课题。他认为,“样板戏”是迄今在京剧现代化道路上取得的最高成就。京剧如果还想发展,如果还认为自己能够现代化,那就应该借鉴并汲取其有益的养分。

“样板戏”作为特殊年代充满强烈政治色彩的产物,发展历程充满波折。它曾是风靡全国的最流行的文艺“样板”,也曾一度被批判得体无完肤。批判者认为:“样板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幕闹剧,是“文革”时代艺术政治化的直接佐证,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阴谋文艺和公式化概念化的集大成者,是一群跳梁小丑对人民群众的愚弄,是那个年代社会精神贫乏的代名词等等,都是当年的习惯用语。当然,后来也有截然相反的评价。

文艺是个极其复杂的审美现象,故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样板戏”就是个典型事例。作为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样板戏”的一花独放曾给“文革”受难的人们带来巨大的创伤记忆,“文革”后遭遇强烈批判理所当然。奇怪的是,那么多名流大咖火力全开地批判并没把它批臭。40多年过去了,社会上依然流行它的传说,声誉不降反升。每有复排必定满座,每讲现代戏必提“样板戏”,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它的生命力并未因时代的毁誉而枯萎。这一现象耐人寻味,既有深奥的文艺规律的潜在作用,也与经典作品固有的诱人魅力相关。

仅就艺术成就而言,“样板戏”对京剧的改造是全方位的。尤其在题材、结构、音乐、对白、唱腔和舞美等方面,都令京剧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大变化。从选材与表达来看,“样板戏”不仅是现代题材而且全是革命性题材,内容涉及工农兵生活和不同时期的革命历史(主题提炼的偏颇另议);不仅对京剧原有程式进行了彻底改造,而且还尝试了全新内容与旧有表达方式的再结合,基本上没有什么违和感。在京剧结构上,一改传统戏的散场结构,借用了话剧的分幕结构展开剧情;色彩鲜明的实景搭建令舞台焕然一新,极大增强了观众的现场带入感。在艺术上追求完美,勇于打破传统的派系约束,广泛吸收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每一句对白,每一段唱词、唱腔,都反复推敲、反复打磨,做到了道白清晰、唱腔优美、结构完整的高水准,留下了大量堪称经典戏剧的段落与场面。在音乐和唱腔设计上出新出彩,调式节律与人物情感起伏和谐相生,易懂、易学、易唱,因而也易于流行,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唱段至今广为流传。这充分表明,京剧的现代性改造是可行的。

另外,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样板戏”为表达自己“彻底革命”的态度,曾提出“要革命派不要流派”的口号,这种以“革命”的名义来反对流派和程式的行为是荒唐的,实际上也做不到。因为既然称京剧,就不可能完全脱离京剧长期舞台实践中形成的唱腔、调式和表达习惯,不然何谈京剧!所以,他们在否定一切的表象下,却暗暗吸收了各类程式和流派的精华。唱,保留了西皮二黄;念,保留了韵律;做,保留了表演功架、亮相、圆场;打,保留了所有武打招式,包括走边、趟马等。客观上,对京剧的精华进行了一次集中亮相,把“样板戏”变成了京剧华彩的大集锦。可以说,“样板戏”完全不同于传统京剧,它用革命性的姿态改造传统京剧,却也极大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力,为京剧的普及、提高、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当然,同时也要指出,除了思想倾向外,“样板戏”过度偏离传统的做法也留下许多不良影响。比如,后来的新编剧目几乎清一色地采用了分幕结构;俯拾皆是的过度实景搭建,极大挤压了戏曲的写意空间,严重背离了相由心生、境随意转的传统美学精神;放弃约定俗成的程式,增加了表演的自由度,但无节制的随意性也让新戏少了些应有韵味。这都应在未来的现代戏创作中加以避免。

总而言之,“样板戏”要表现革命的题材和内容,其现代性的改造与创新是必须的。尽管有不少强制性的非艺术的因素,但对京剧的形式革新基本成功。今天,戏曲要表现现代生活,创新当是如影随形的必然要求。内容变化,形式必然改变。戏曲如何创造贴近现代生活的新程式,如何用新的程式要素展现舞台上的新变化,让新的内容和形式更加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样板戏”的经验与教训都有借鉴价值。重新审视“样板戏”,也一定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