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之“钥”代代传
我一直以为家政学是舶来品,是近些年才在中国兴起的学科,最近听朋友说早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便有一部《聂氏重编家政学》刊行于世,除“家政学”一词是从日语里借来的,其内容都是对中国社会现实有足够尊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赓续的家庭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总结。《聂氏重编家政学》风行一时,不仅因为此书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相适应,还出于人们对此书作者崇德老人的认可——“崇德老人”即曾纪芬,她是清朝重臣曾国藩最小的女儿,曾氏家族的家风家教历来为人称道。
《聂氏重编家政学》涉及伦理、人口、生理、优生、遗传、营养、服饰、家居、保育、养老、健康、运动、交际、工艺、心理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竟然涵盖了现代大学家政学系教学的全部内容。更让人称奇的是,这本书跳脱了基于男尊女卑的中国农耕文明的伦理秩序,处处洋溢着现代家政学的思想光辉。比如书中说妇女实为半边天,国家兴亡男女都有责,而且“匹妇尤有责焉”,因为一国之本在家,一家之本在主妇,慈母育儿之功大于丈夫之济世;再比如一个家庭无论富裕还是贫穷,都需要理财,不善理财,断难望其致富,而理财的根本在于勤俭,勤俭是开源节流的精髓。
理论如此新颖、超前,皆因曾纪芬自己完成了从内陆乡村社会的家教向工商业社会的家政的转变。曾纪芬出身曾氏侯门,嫁给了父亲的同乡、亦为翰林的聂亦峰之子聂缉椝,聂缉椝当过上海道台,以及江苏、湖北、安徽、浙江四地的巡抚,生平重视实业,开办有上海恒丰纺织新局等民族企业。聂缉椝与曾纪芬养育了八子四女,子女各有成就,三子聂其杰声名最盛,是民国初期众望所归的上海商界领袖。在聂氏家族由传统仕宦之家向现代工商之家的转变过程中,曾纪芬功不可没,特别是在聂缉椝去世后,她是聂家的主心骨。曾纪芬开风气之先,于1925年创办了以家庭教育为宗旨的《聂氏家言旬刊》,次年结集为《家声选刊》出版时,新闻学家戈公振为其作序,称“聂氏一姓之定期刊物,宗旨在联络家庭之情感,而切磋其道义,这一形式更是在吾国为创见,即在欧美新闻事业发达之国,亦未之前闻”。曾纪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其家政理念的基础,不仅保证了聂氏家族的长久发展,还推动了社会进步,包括给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提供经费,资助蔡和森、向警予等人赴法留学等。
因时光流转,《聂氏重编家政学》逐渐湮没,鲜为人知。最近,曾纪芬的曾孙女聂崇彬重新整理《聂氏重编家政学》,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推出了全新的《治家之钥》。衡山聂氏经“其”字辈、“光”字辈,到“崇”字辈已是第四代,但聂氏家风仍在延续。聂崇彬告诉我,当她站在由聂家创办的上海市东中学的缉椝楼前,看到楼后浦东一侧的东方明珠塔、上海中心大厦、金茂大厦等建筑时,非常感慨,她觉得一个家族存在的意义是其价值观在历经岁月的涤荡后,依然被社会需要。
聂崇彬是资深媒体人、作家,她以广阔的眼光,用现代的叙述方式,将一本老书讲出新意。“释读”“家语”“彬言”的模块设置,既解读了原著,又阐释了自己的思想,同时记录了家族故事,尤其是那些家族故事,为聂家后人对曾纪芬家政学理论的生动实践。比如讲到健康和运动时,聂崇彬说抗战胜利后,“光”字辈的堂兄弟们组织了一支篮球队,名为“崇德篮球队”,这可能是全中国唯一符合专业水准的家族篮球队,水平高到可以参加上海市甲组篮球联赛,而且进入了联赛得分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