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春不分不暖,秋不分不凉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
来源:中国社会报(微信公众号) | 李建永   2022年03月20日09:53

俗话说:“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春分,在每年阳历的3月20日或21日(今年是3月20日23时33分15秒交春分,农历二月十八),此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春分。同样,秋分,在每年阳历的9月23日或24日(今年是9月23日9时3分31秒交秋分,农历八月廿八),这天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秋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春分的解释是:“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九十日之半”,指整个春天有三个月,总共九十天,到春分已经过了半个春天,故名为“分”。秋分,也是同样的道理。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述:“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玄鸟即燕子。

唐代诗人权德舆《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诗云:“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宋代词人晏殊《破阵子·春景》词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新社即指春社。所谓“社日双飞燕”和“燕子来时新社”,比《逸周书》所说的“春分之日玄鸟至”,要更准确一些。因为,燕子古名玄鸟,而且也的确很神秘而玄乎。它们总是一夜之间突然群体出现,到处飞来飞去;到了一定的日子,又突然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们究竟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不得而知。不过据古人观察,它们是“社来社去”——春社而来,秋社而去,所以在古诗文中,燕子亦称社燕。

关于社,多说几句。可以说,社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但什么是社?如今知道者已经很寥寥。上古之时,人们为“求福报功”“报本反始”而祭祀社稷之神;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以古人之朴素思想来看,有人民,有土地,有粮食,不就象征着有“江山社稷”吗?据《孝经纬》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相传社神为后土句龙。《礼记·法祭》云:“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为社。”《国语·鲁语上》和《左传·昭公二十年》亦有相同记载。汉·蔡邕《独断》记述更详:“社神,盖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能平水土。帝颛顼之世,举以为土政,天下赖其功,尧祠以为社。凡树社者,欲令万民加以肃敬也。”有关夏商周三代的祭社活动,古籍均有记载。《史记·周本纪》对周武王灭商后于次日举行的盛大祭社仪式,记述得十分详细。《周礼·地官》曰:“州长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法。”(“读法”,即趁着人民祭祀集会之际,颁读有关政令法令)孔颖达疏:“岁时,谓岁之二时春、秋耳。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收;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故云祭社州社也。”祭祀社神的供品大多“出于民之所自供”,故在民间形成了祭社的节日——春社和秋社。

社并不像二十四节气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日期,它是动态的,一般在春分和秋分的前后。据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二社日》记述:“《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也就是说,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今年在3月16日,农历二月十四,戊辰日,春分前四日);秋社,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今年在9月22日,农历八月廿七,在秋分前一日)。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因庆祝“社日”而聚会在一起,称之为“社会”。这是“社会”一词的最早来源,也是我国“社会”形成的雏形。譬如唐代诗人柳棠有句:“未向燕台逢厚礼,幸因社会接余欢。”那么,什么是“社会”?或曰:“社会”具有哪些特点?今之所谓“社会”,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一定的文化。古代的“社”即完全具备这几点,只是“具体而微”而已。《管子·小称》云:“古者群居二十五家,则共置社。书社,谓以社数书于策。”《孔子世家·索隐》亦云:“书社者,书其社之人名于籍。”群居置社,册名于籍,这不正好是一个小型社会——亦即“社区”吗?

俗话说:“春不分不暖,秋不分不凉。”

据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阐释:“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至于仲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秋分,不仅阴阳相半,昼夜均等,而且不冷不热,寒暑平均,是北方人一年四季里最舒服的日子。俗话说:“春分春分,百草萌动。”又说:“春分地气通,解冻日日增。”春分一到,日暖风和,兰芽吐玉,柳眼挑金。诚如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之诗句所云:“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上次写惊蛰节时,曾讲到“北方春耕最适宜的时机,就在惊蛰和春分之际”。但惊蛰是刚开始春耕的时候,所以俗话说“惊蛰解冻犁牛动”“惊蛰百虫动,走马快耕田”。而到了春分则是“昼夜均而寒暑平”,春气调和,“种土相亲”(种子和土壤想亲近,容易发芽生根),正是大面积耕地并伴随着春播小麦的时节,所以俗话说:“春风耩麦,春社燕来。”又说:“春分犁不闲,谷雨好种田。”还说:“春分九尽头,犁耧遍地走。”关于“犁”,一般大家都知道它是用牛马骡驴拉着的耕地农具。可能“耧”与“耩”这两个字,大家就比较陌生了。“耧”读如楼,是一种播种农具,有兴趣者可以从网上查看一下它的“长相”。“耩”读如讲,是个动词,就是农民把耧、摇耧进行播种的意思。

俗话还说:“春风不刮地不开,秋风不刮籽不来。”

是啊!“春分不刮风,万物不扎根”,只有春风吹拂,令大地冰雪消融,才能万物回春;只有秋风轻拂,使庄稼摩挲授粉,方可五谷丰登。不过,早春二月,还是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这两天北方又在大范围降温降雪,春风伴随春雪,料峭春寒陡增。诚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癸丑春分后雪》诗云:“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杏不胜威。”俗话也说,“春风入骨”“春风毒似虎”“春冻骨头秋冻肉”。所以老话才说:“同日被霜,蔽者不伤。”又说:“不怕穿得晚,就怕脱得早。”还说:“春捂秋冻,到老不落毛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