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与丝瓜 ——随手录之一
黄瓜在《本草纲目》的词条里叫胡瓜。据传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黄瓜种子种植,故称胡瓜。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属于匈奴之分支羯族,为避赵明帝“羯胡”之讳,改称黄瓜。另说,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采取“以胡制胡”战略,派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裴矩游说西突厥铁勒诸部攻打吐谷浑,为尊重起见——对着驴子不说马脸长,故改胡瓜为黄瓜。
李时珍讲:“胡瓜处处有之。正二月下种,三月生苗引蔓,叶如冬瓜叶,亦有毛。四五月开黄花,结瓜围二三寸,长者至尺许,青色,皮上有㾦㿔(读如蓓蕾)如疣子,至老则黄赤色。一种五月种之,霜时结瓜,白色而短,并生熟可食,兼蔬蓏(读如裸,指瓜类植物)之用,糟酱不及菜瓜也。”糟酱指腌制。菜瓜,也是瓜类之一种,形象如大号黄瓜,颜色深绿间浅白色,大小如胳膊粗细,长短尺半二尺许,可生吃,亦可晒瓜条,供来年青黄不接时食用。我少年时期村庄里多有种植,所以那时小伙伴们多有夜间“偷瓜菜”(包括西瓜和菜瓜)之惊险而荒唐的事迹流传。
《本草纲目》讲:“(胡瓜)甘,寒,小有毒。不可多食,动寒热,多疟病,积瘀热,发疰气,令人虚热上逆少气,损阴血,发疮疥脚气,虚肿百病。天行病后,不可食之。小儿切忌,滑中生疳虫。不可多用醋。”当然黄瓜也是有好处的,譬如“清热解渴,利水道”。我之所以不厌其烦悉录之,是由于今人以减肥等等理由,天天顿顿大吃黄瓜。诸位至少应该知道,一者黄瓜损阴血、动寒热,不可多食;二者吃黄瓜不可多用醋——不是不可用,而是不可多用;三者小儿切忌生吃,以免腹生疳虫,面黄肌瘦;四者天行病后不可食——啥叫天行病?就是“时疫”。因而,在吃黄瓜的问题上,诸位要特别留心、节制才是。
丝瓜则可以多吃。丝瓜又名天丝瓜、天罗、蛮瓜等。丝瓜老则筋丝罗织,故有丝、罗之名。始自南方来,故曰蛮瓜。
李时珍说:“丝瓜在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二月下种,生苗引蔓,延树竹,或作棚架。其叶大如蜀葵而多丫尖,有细毛刺,取汁可染绿。其茎有棱。六七月开黄花,五出(五个花瓣儿),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黄。其瓜大寸许,长一二尺,甚则三四尺,深绿色,有皱点,瓜头如鳖首。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惟可藉靴履(垫靴子),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栝楼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
《本草纲目》讲:“(丝瓜)甘,平,无毒。煮食,除热利肠。老者烧存性服,去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带血,痔漏崩中,黄积,疝痛卵肿,血气作痛,痈疽疮肿,齿䘌(读如匿,虫牙),痘疹胎毒。暖胃补阳,固气和胎。”
时珍还说:“丝瓜老者,筋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人脉络脏腑,而去风解毒,消肿化痰,祛痛杀虫,及治诸血病也。”由于丝瓜性冷解毒,在日常生活中药用价值很大。譬如,产妇乳汁不通,用带子的丝瓜烧灰存性,研成细末,用酒服一二钱(一钱约3克),盖上被子出汗即通。再如,做饭时偶被汤火伤灼,用丝瓜叶焙干研末,加入辰粉(明朝时期的化妆品,即将铅粉中加入植物类的米粉和豆粉,制作而成辰粉。现在用淀粉替代亦可)一钱,用蜂蜜调好搽敷;也可用生丝瓜叶捣汁敷患处;一日即好。总之,丝瓜与黄瓜相比较,最大的好处就是,想吃就吃,百无禁忌。
2022年4月10日写于京东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