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与电子书的融合双飞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说的书是纸质书。
我爱纸质书,也是纸质书的蹲守者,一如一个儿女在母亲身边因为爱,而表现出的袒护那样。
但我不是食古不化的人。在爱纸质书的同时,我不排斥电子书。
今天是二十一世纪,电子书是这个时代文化最大的特征和承载。尤其在今天,浩瀚如烟海的大数据,云阅读,把汗牛充栋的书籍变为数字后,极大地压缩了书籍的存在和空间,使阅读的方便,不觉间将数学的函数和开平方,变成了最便捷的“1+1”——点击和搜索,世界各地的海量图书,会图文并茂地涌到眼前来,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倾情电子书,仿佛像是捷足先登占领了伊甸园。
在数字环境下,无论个人或者图书馆,电子书的便捷和灵活,给图书的私藏或公藏、大藏和小藏,都开辟了无止境的新天地。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IP转化成视频,也成了时代趋势之使然。而目前国内外的大小学校里,为了教学上的智能化,开始直接让“电子课本”进校园。这虽然引来了一些业内人士及家长们的不同声音和意见,但电子书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已经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同。而有这不同的声音在,电子阅读反而又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能。如华为,不仅能从这不同的声音中切入和改变,从阅读里融入写作的技术、手段和要求,使得数字化了的手写和语音可以轻易地转化为文本,且边记边写、分屏笔录、文件批注与手机/pc/智慧屏轻松互联等,这些都有了极大的开发和市场。在数字化的阅读上,又有百万级的阅读内容在,它们开放系统,支持第三方应用;指纹解锁,还有德国进口的护眼全屏等技术,都在国内和国际上领先和领跑。
一句话,电子阅读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一定是未来和未来。
但这种趋势、未来和必然,也不会短时间内取代纸质书的存在与阅读。因为阅读纸质书,不仅是千百年的文化和习惯,而且是一种人类思维的延续和传承。作为在传承中被传承的纸质书,它传承的不仅是四大发明的最后之传统,还是一代一代做书人坚守的匠心和情怀。在印刷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造纸是与印刷同生同荣的经济和发展,比如广东四会的邓村等地方,就有着许多蔡伦的传人,他们继承着蔡伦的造纸术,并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还有今天在浙江省泽雅乡那里还保留着成片成片的造纸作坊,那里的人们仍然靠着造纸创造人生和日子,这些传承和延续的,不仅是我们的传统和文化,也还是一个又一个地区的经济支撑和繁荣。
造纸、印刷和阅读,这些在于我,在于太多太多的读书人,阅读纸质书,除了承继和习惯外,还是他们思考、思维的形式和延伸。就像一辆马车或汽车,无论多么传统或现代,都无法离开公路行驶。那既有的公路对于马车、汽车的运行而言,不仅是途道和运输,而且还是那些运行最根本的生命和价值。
人人都知道,没有公路,汽车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天空,飞机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天空和路道,是比汽车和飞机更早来到人类的存在和生命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传统,这些不仅是存在,而且是一种必然、必须的生命物。
作为一名作家,我不知道离开书我会怎样呼吸和思维。于我言,无论是夜雨孤灯,还是晴川丽日,只要有书桌和墨香,我就觉得自己有了生命和呼吸。听到那微沙沙的翻书声,手上抚摸着那柔棉之纸的质地感,就会让人感到踏实和美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温暖来;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会使自己的思维回到某种轨道上,如轮子走在公路、铁路上。我固执的以为,只有这种质感和触摸,才能使我的文字抵达到灵魂去。我知道这是我的偏执和狭隘,也是我最专一的倾注和爱情。我不是有意地疏远电子书,而是为了我个人的某种警惕和情感。
就时代发展言,纸质书比之电子书,毫无疑问显得笨重而呆板,它占据空间、不易保存、又易虫蛀这些缺点缺陷,又恰恰是我的一种情感上的爱。搬放、阅读、擦拭、抚摸,在心烦意乱时,随意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来,也正可以给我疗慰和安抚,如一个人双脚踏空时,看到了脚下的梯子和凳子那样欣喜。
在中国,在全世界,读书人无不是爱书如命的人。由近至远,从小到大,回忆起爸爸给我的零花钱,我都拿去买书的全过程,几乎就是我关于书的最好、最美的开始和永远。而今在我那不大的房间里,到处堆着、摆着书,乍一看仿佛是零零乱乱的书世界,然而真正走进去,也就体会那是一片草地上到处都盛开着的花。多年来养成的阅读、写作之爱好,让我对看书竟然有了散步、走路的机械感:200页的书,我可以一天看完它;500页的书,也就三天看完它;1000页的书,用一周也就看完了。每本书都是逐字逐页地读过去,从不跳跃章节和段落。如此算下来,一年无论多么忙,也都会读上上百、二百本的书,这样也就完成了我的生活和生命形态了。
我曾经写过的一首名为《在书海天堂里翱翔》的诗:“我的房间里堆满了尸体/每天都和这些尸体生活/睡觉、吃饭、写作、歌唱、跳舞/在书海的天堂里翱翔、漫游、呐喊/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我愿意提着灯,走在孤独寂寞里/踩着一具具尸体,翻越一座座峰峦/站在时代的浪尖上,用生命谱写纯净的诗章”。这诗不一定有多好,但它多少是我生活和生命形式的写照。
至于为什么要读那么多的书,这是我也一直问着自己的话。也是我认定了的一个回答——那就是自己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无能,希望通过阅读弥补一些残损和欠缺。希望从书里吸取一些精神的养分,让自己在日常的生活里,时刻保持着重心向下,即使是在一个不太丰富多元的环境内,也让自己保持一些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我的成长过程说,我始终觉得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不仅是青春的欢乐,而更是在生活中的不断地成长。而这个成长,就是自强、自立和自尊,完成自我人格的完善。而这些,恰恰又是阅读最可以给予和奉赠的。
关于纸质书和电子书,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小说家》里说:“纸张也好,画面也好,媒介和形态怎样都无所谓,只要喜欢的人好好读书就够了。”他说的“好好读书就够了”,很清楚的说明阅读的方式没有优劣,纸质书与电子书,说到底它们都是书。而我们都是这些书的阅读者。只要有我们在,书的意义就永远在。只要有书在,我们的生命就永远在。至于你读电子书,他读纸质书,这是把植物种在田野好,还是河边、公园好的争吵和争论。我想是植物,就离不开土地和水养;是读者,就离不开阅读和书册。至于为什么要把有的植物种在田野上,把另外的植物种在公园和河边,那是因为河边、公园更适宜甲A的植物去生长,田野更适宜BC的植物去生长。
在这儿,适宜是条件,而爱和生长,才是生命和根本。既然我们深爱书,那就让纸质书和电子书双翼同飞吧。而在这双翼同飞里,也请理解我是一个蹲守在纸质书边的蹲守者,甚至是纸质书的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