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流芳宋茶韵
“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琴棋书画诗酒茶”,品茶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都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茶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茶起源的历史比较早,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在宋代,饮茶文化被升华至艺术境界,并被赋予了涵养与修为的意蕴,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文化之所以能在宋代尽显风骚,与宋代文化的鼎盛不无关系。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茶为国饮,同样造极于宋。学界习惯上把宋文化的历史韵味称为宋韵文化,宋韵文化体现了宋代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宋史专家认为,由于宋代有过较长时期安定的社会环境,农业经济相对富庶,城市中的市民阶层兴起,导致了文化的繁盛。据《旧唐书》记载,在唐时“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而到了宋代,饮茶在民间则更为普及,“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议茶法》中写道:“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朝的市民茶文化很有意趣。由于民间饮茶者众多,在人群聚居的城镇纷纷建起茶肆,饮茶蔚为风气。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晚即散。”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描述了东京虹桥一带的繁华景象,其中既有挂着招牌的茶肆,也有边喝茶边看杂耍的市民,而且饮茶的方式丰富多彩,民间还出现了“斗茶”“分茶”等游戏。
宋代茶业成为我国茶业史上的高峰,与北苑御茶园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规模宏大、声名远播的御茶园,一个在唐朝的顾渚山(浙江长兴县),一个在宋朝的北苑(福建建瓯市)。宋朝以降,顾渚御茶被北苑御茶所取代,北苑御茶遂成翘楚,名声不胫而走。
建瓯古时属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立的建州。北苑,唐宋时期属建州建安县吉苑里,也就是今天的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凤山一带。建茶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的《茶经》。偏居东南一隅的福建,在唐朝已是中国茶叶的主产区,至宋代出现了茶文化的繁盛,与北苑御茶的发展密切相关。
据《北苑别录》记载:“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其下直北苑,旁联诸焙,厥土赤壤,厥茶惟上。”吉苑里有个茶人张廷晖,知其住地宜种茶,便开辟了百亩茶园。闽龙启元年(933年),他将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全部献给闽王王审知,闽王便在凤凰山办起了御茶园。
北苑茶作为御茶源于后唐,盛于宋,一直是全国瞩目的精制茶发祥地。茶叶生产品质化,茶道技艺精致化,宋代农业技艺的发展水平在制茶技法上也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制茶的技艺精致化以北苑御茶为代表,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赞其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北苑贡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茶类,名叫龙凤饼茶,也被称为“龙凤茶”。从宋太宗在北苑御茶园设立官焙,特制龙凤模,遣使造龙凤团茶开始,北苑御茶成为御贡名品。
北苑御茶在宋代被赞为“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蜚声海内外。当时很多文人雅士将其作为赋诗吟咏的对象:从周绛的“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到陆游的“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从欧阳修的“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到范仲淹的“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从苏东坡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再到黄庭坚“平生心赏建溪春,一丘风味极可人”……据统计,历代吟咏北苑御茶的诗词曲赋多达700余篇。
此外,据史书记载,宋代茶学专著25部,关于北苑茶学的专著就有19部。其中著名的有: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和赵汝砺《北苑别录》等。如此丰赡的文化遗产,不仅确立了“北苑御茶”的历史地位,而且也为今天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史料基础。
北苑御茶的发现得益于“北苑御焙遗址”的出土。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发现有记载北苑茶事的石刻,此为宋庆历戊子(1048年)担任福建路转运使柯适所制。1995年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两次对石刻附近进行考古发掘,认定这是国内最早发现的官办茶叶衙署遗址。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将“北苑御焙遗址”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茶园历经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其中繁盛的光景大约有四五百年,有官私茶焙1000多焙,品类极为丰富。
明代诗人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言,鉴赏茶叶需着重风韵。宋文化有宋韵之誉,宋茶亦不乏“韵高致静”一说。《大观茶论》序论中提出“清、和、澹、洁”四字的精神主旨,可视为宋茶韵,契合了宋代居于主导的审美趣味——“澹”与“简”。它与清人梁章钜的品茶四要义“香、清、甘、活”、与当代人的“茶需静品”,既一脉相承又异曲同工!在今天品味宋茶韵的千古流芳,更有助于人们提升生活情趣和品质。
其实,宋韵文化的重要内涵是雅俗共赏,如词曲、评话、杂剧、皮影等中国传统大众文艺,均出现于宋代。同样,今天传承宋茶韵,也不应刻意复制和还原,而是要追求雅俗共赏的品质。
那么,怎样传承宋茶韵,将茶饮进一步融入审美?关键是要挖掘茶文化古为今用,运用茶科技推陈出新,推动茶产业提升发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现代科技融合共生,使宋茶韵味呈现时代风尚:既有平民化的质朴,又有人文性的简雅;既有“盛世之清尚”的冲澹简洁、韵高致静,又有“茶为国饮”的含蓄内敛、韵味悠长。
国运盛则茶运兴。回望宋茶韵,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守望与回味,更是激活茶文化新的创造、新的体验,使之呈现出新的文化气韵。当下城乡不少茶饮空间的设计与装饰大有追求宋式美学之风尚,许多青年人也对宋茶韵产生了兴趣,如果能进一步将中华传统美学意蕴与当代审美旨趣结合,那么,传承的不仅是宋茶韵,而且会更好地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