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推进作品《苹果红了》改稿会在京举行
11月21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推进作品《苹果红了》改稿会在京举行。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军、颜慧,沈阳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沈晓辉,沈阳出版社编辑郑丽,张陵、程绍武、苏毅、徐晨亮等专家学者以及《苹果红了》作者津子围,作家出版社编辑宋辰辰、原文竹等参加会议,会议由颜慧主持。
长篇小说《苹果红了》是作家出版社与沈阳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小说,系2022年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重点工程项目,2023年沈阳市委文化强市精品文艺项目唯一一部作品。小说讲述了城乡之间三代人的故事,第一代从农民到工人,第二代从工人到管理者,第三代又回农村当农民,反映了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精神风貌,是一部普通家庭的生命基因图谱和新时代恢宏画卷。
改稿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苹果红了》力求守正创新,文本结构以新时代为基本场景,回溯爷爷和母亲的人生经历,再到雪芳的创业经历,是一部植根于现实、讴歌新时代,真正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刻反映城乡发展内在本质规律的原创新作。各位学者在认真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专业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提出相对合理化的建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作品。
阅读作品,作家社原总编辑张陵认为《苹果红了》聚焦于山乡巨变中的东北振兴这一主题,深度关注焦点内容,突出刻画主要矛盾。针对文本他提出三个修改建议,一是加强主人公与故乡之间的联系,使作品具有乡愁的氛围与力量;二是通过闲笔方式,引入相关历史细节,使作品相对丰满;三是减少对话部分,增强描写部分,突出不同人物的独特个性。
作品中众多的人物形象使《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印象深刻。“每个人都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阅读起来真实,很容易被带入文本,没有隔阂。”但同时他也建议,需要单独设立一个主人公作为重点,尤其在人物感情线的发展上,稍显程式化的情节过于平顺,可加强情节冲突,并加重笔墨书写山乡巨变相关内容。
中宣部电影剧本策划中心策划室主任苏毅表示,津子围的文学创作始终饱含对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关注,拥有回望历史的勇气和凝视新时代的真挚。《苹果红了》也是一部紧跟时代用心书写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识地弱化了农村描写,将力度放在家庭伦理部分,作品较为适合影视转化。从影视改编出发,他建议由于是多代人的家族式呈现,文本上可以更加厚重,情感书写上考虑多一些鲜活炽烈。书中人物梅子、刘宝贵等形象让苏毅印象深刻,“文学的时代符号是其一,地域符号也很重要。这些人物如果更加放开,性格特征更鲜明生动,也能体现出东北的地域优势。”
一些主题性作品容易过分追求高度而忽视现实化,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徐晨亮认为《苹果红了》这一点上完成得较为出色,在日常的肌理、生活的节律和家族的血脉中去理解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小说没有将山乡巨变与现实生活割裂,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他谈到,作品结构可以进行微调,将母亲视角中的家庭往事与当下人物行动穿插起来,更充分地彰显出家族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作品更具张力;同时建议补充完善某些缺少前后因果顺承的情节。
交流过程中,作家津子围分享了《苹果红了》的创作灵感与书写历程。他感谢此次改稿会上专家学者诚挚而中肯的建议,表示将继续好好打磨作品,在结构调整、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语言叙事等方面着重修改深化,争取塑造出一部更加优秀、经得起时代与读者检验的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