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山(节选)
……
二
从高架路朝西看,天际还亮着一抹微红。洪福宝想到海边落日,不免心中惆怅更甚。车流缓慢得让人觉得几乎没有可能走下高架路。困境就是这样漫长、难熬,经过之后,也就渐渐遗忘。
洪福宝摸摸西装左领上的那个紫荆花徽章,有些人和事不会遗忘。他卖馒头的时候,林埭甫也回了香港。他心里存着很多问题想问林埭甫,然而没有地址,对方电话也已销号。于是,他把这些问题陆续写下来,时间跨越了春夏秋冬。
冬天村里的夜来得格外早,他在软抄本上写写画画。从卖馒头策略写到公司管理,从公司团队失败到如何重新崛起,从经理辞职、团队辞职联想到如何打造精英团队。洪翠霞有时也过来,她的想法很简单,在南方站稳脚跟,靠的就是老乡。可这一年,田强的亲戚没有搞定什么。
她翻着哥哥写的东西说:“你就是想得太多。”
“想得复杂,遇事脑子里自然会有预案跳出来。”
她笑了。“你给我带个嫂子回来才是最好。”
洪福宝看着妹妹,与自己一样,她也长着一张四方脸,这可能是北方人的共同特点。林安妮脸是扁的。颧骨微微凸起,被一层淡淡雀斑覆盖着,眼睛细长,插入两鬓。他印象中,国外华裔女明星都长这样。可能与外国人想法相似,他也看惯了四方脸、大眼睛的女人,总是觉得林安妮与熟识的女人不一样。事实上,林安妮最突出的特点是,看待人和事的观点与众不同。当所有人都在为林埭甫经营决策叫好的时候,林安妮就给表哥泼冷水。
“小型家用电器转型升级最快,不适合现在这样盯着社会流行的DVD机上多条流水线。”
林埭甫上有香港董事长首肯,下有管理团队群情激奋,市场也不断传来好消息,内地各大商场纷纷要求增加DVD机的供货量。洪福宝虽然还是一个“流程协管员”,但是他自己却很当回事。如果不是林埭甫的破格提拔,他可能还在流水线上蹲着。按理说,他应该无条件地服从林埭甫的决策,可流程上的一个细节扰动他心思。国外各大著名品牌对DVD机的技术研发突然集体停止,导致公司技术部门革新受阻。他赞同林安妮的观点,却不敢像林安妮那样当众说出观点。他给林埭甫写了一份流程优化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当产品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时,是积极开拓市场,还是产品转型换代?他的笔墨有些粗糙,表达也存在缺陷,运用的数据有几组不是那么过硬。这也成了林埭甫手拿报告当众奚落他的把柄。
只有林安妮站出来替他说话:“洪福宝学历不高,文字表达能力是要提高,不过他提出的问题,却是公司发展方向之问。现代企业管理之道,不在于用蛮力干事,方向不对,损害更大。”林安妮喜欢穿白衬衫。公司里很多女人都穿白衬衫,林安妮跟她们不一样,靠腰的地方,衬衫紧紧贴住,把胸和腰一凸一凹显出来。那天,海风从夕阳下钻进会议室,林安妮的白衬衫领子被掀起,连同短发一起在洪福宝心里响起轻微震动声。
看着洪翠霞的脸,洪福宝只能在心里叹息,与林埭甫、林安妮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遇见。那次经营失误,直接导致林埭甫的辞职。
大家都在看着洪福宝,这个总经理跟前的红人。要好同事劝洪福宝,不要意气用事。洪福宝决定的事情不容易改变。他也从公司辞职,这个消息林埭甫、林安妮未必知道。林氏兄妹向管理团队告别时,关照大家好好做事。对洪福宝,林埭甫的临别赠言是:一拳来,一脚去;慢慢来,不要急。洪福宝没有说什么,只是点点头,把林埭甫送的紫荆花徽章别在胸前。林安妮只是挨个儿与他们握手,对洪福宝也是微微点头微笑,没有说一句话。洪福宝在那一瞬间从心头泛起一股酸涩。如果自己不主动与林氏兄妹联系,恐怕此生没有机会再见了。
洪翠霞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眼里充满对未来的期望。洪福宝不忍心打碎妹妹的梦,回想一人海边跋涉的经历。沿着单调灰色的沙滩,他一路从天黑走进黎明。时不时地,他把最美好的东西拿出来回味,可到头来,总是被海腥味吹得失去兴致。他没有一天不在出汗,思考问题和灵光一现的时候,大多在冲凉过程中。即便这样,他还是不喜欢南方,南方人语焉不详的话,独特的语调,逢事必讲利的做派。洪翠霞说他熟读《三国》《水浒》,其实他更敬佩梁山好汉。
顶着凌厉北风,他站在黄河岸边,空气干燥寒冷。他大口呼吸,心里想着自己的规划路线。
《从卖馒头看供应链管理》这篇文章在一家企业管理期刊刊登后,已经在南方电子厂打工的洪翠霞给父亲写信,信里提到一句,田强的亲戚在问他们洪福宝的近况,说有人想联系他。洪福宝问是谁,洪翠霞说去问问,似乎并不上心,没了回音。洪福宝给南方熟悉的老同事打电话,他们都没听说过谁想找洪福宝。他有点失落。一来文章虽然经过编辑很大幅度的修改才发出来,但是他还是关注社会反响;二来,一年半过去,林埭甫、林安妮一点信息都没有。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管理人员,在林氏兄妹眼里并没有特别之处,是自己看高了自己。
卖馒头之余,他练习林埭甫教的南拳。按照林埭甫的思路和赠言,他揣摩着出拳、收拳与管理松紧快慢的关系。如果不是一封读者来信,洪福宝卖馒头的日子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是一封杂志编辑部转来的信,署名是孙新平。他自称是江南大城市某高校MBA教师,文中他把《从卖馒头看供应链管理》一文批驳得一无是处。编辑有封简短的附信,意思是读者意见千奇百怪,不要介意。他们只是转发而已。洪福宝却不这么想,他把孙新平的信读完,决定诚挚地写封回信感谢他。孙新平点中洪福宝最大的弱点,是没有系统学习,基础教育水平低。先是回信通过编辑部转交,后来两人直接通上了信,再就是洪福宝经常跑到村部接江南大城市来的长途电话。孙新平坦言教学中实践案例太少,而洪福宝在南方工作时积累的经验、遭受的失败、回乡卖馒头等经历,足以登上MBA教学课堂。洪福宝眼前一亮,机会总是在不经意时出现,他得抓牢机会。每学期,MBA课程设有几堂社会实践课,学生们纷纷走出校园,或者请校外人士课堂讲授管理经验。孙新平邀请洪福宝来年春季来学校。洪福宝开始认真备课。大半年时间,他在卖馒头之余,准备了五万字的课件,孙新平都惊呆了。
“你这哪里是课件啊,明明是自己的一部成长奋斗史啊!”
开课前两周一个工作日下午,洪福宝来到孙新平所在学校,坐在校门口咖啡店里,洪福宝解释想用这个机会把自己的薄弱环节梳理一下,以前没时间,忙着东奔西跑。
“你认为自己最薄弱的一环是什么?”孙新平与洪福宝年纪差不多。他出生在大城市,念的是全国重点中学,考取了著名高校,硕士毕业后留校做了教师。他也有很多烦恼,在洪福宝看来,他俩就是两个平行世界里的人。这次,一篇看似随性为之的文章、一堂社会实践课,使两人相交、碰撞,并成为生意伙伴。孙新平相信爱因斯坦的话:时间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空间的位移。
空间的改变,也使洪福宝迎来新机遇。他的课没提什么理论,全是自己这些年来的工作经验。课刚开始,他自我介绍是“农民工经理”。没有学历,初中毕业就跟老乡南下打工。管理知识是从流水线工人到统计员,到ERP管理专职,再到乡村卖馒头,逐步积累起来的。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不断地学习。说开后,他举了几个例子。有一次,他读完《基业长青》后与老乡们讨论关于“用内部晋升保存核心”的问题,令他感到惊讶的是,老乡们对晋升大多不感兴趣,却对加薪热情高涨。他试图说服他们团队努力会事半功倍。事实上升职与加薪的关系人人皆知,但他们不想动更多脑筋,不想承担更多责任,不想学更多知识。所以,洪福宝在课堂上当空画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一切都在“人”自己。他检讨自己回村卖馒头一事,也是人为冲动。付出的是年轻的代价,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觉得自己与那些同乡差别不大,都是被情绪左右的不成熟的年轻人。
学生们显然对洪福宝的卖馒头生涯特别感兴趣。课程最后环节是提问。有学生站起来问:“如果还要继续卖馒头,这是你唯一的挣钱途径,你会怎样改进这样的生活?”
洪福宝低下头,认真地回答学生提问。可他觉得自己答非所问,当他重新抬起头,他看到全体学生,还有孙新平都站了起来。他们的掌声吸引了其他班的学生。
夜色中,一辆豪华轿车无征兆地别过车头,洪福宝踩下刹车,豪车蛮横插入,车窗里是个面孔白净的精瘦中年人。洪福宝确定那人也看见了自己脸上的微笑。对方有什么急事急到能对脸上挂着微笑的人视而不见呢?自从那天在孙新平课堂上回答完那个学生的问题后,洪福宝就感觉有两条路摆在自己面前,一条是拯救,另一条是积累。虽然走了那么长的路,这两件事还是办得差强人意。不过脸上一定要有笑容,笑的同时想到哭,那天在学生们的掌声里,他流了泪。
“我想用卖馒头的钱办学校,办精英学校,从根子上解决我们的‘胎里毛病’。”他声音不大却清晰,这是他的顽固,“从理论上讲,只要坚持卖馒头,就一定能办成学!”
那时,两人真可谓志同道合。
三
洪福宝再也不能不接电话了。手机屏幕一直在跳出来电提示、信息提示,虽然静音,可还是扰动洪福宝内心,今晚毕竟是自己安排的饭局,傍晚时主人突然失联显得非常怪异。
“哥!安妮姐不来吃饭了。”
“还有呢?”
“那个孙新平也请假了。”
“知道了。”
“你什么时候到?已经有几位客人到了,他们一进门就问你。”
“高架路上堵,你替我招呼一下。”
孙新平不参加饭局,洪福宝早就料到。可林安妮不来,倒是没想到。
林埭甫与林安妮血缘很近,生活遭遇却完全不同。林埭甫家境好,受教育程度高。事业起步也有家族力量支撑。林安妮从小失去父亲,母亲靠做手工活儿、打零工养大女儿。林安妮对林氏家族的认同,来源于家族基金资助她学业。尽管家境贫寒,林安妮学习却非常出色,表哥林埭甫邀请她去内地协同管理一家企业时,她刚从伦敦政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东莞电子厂成为林安妮踏入社会研究的第一个实践标本。起初在心中燃起的要在企业里实践管理理论的想法,渐渐地被繁杂事务、复杂人际关系磨去光芒。她力主引入ERP、BPR等优秀管理经验,即便有表哥的支持,也处处遇到障碍。
林埭甫邀请林安妮过来时,洪福宝已被林埭甫从生产流水线上解放出来。解放的过程漫长艰难,一个没有学历的普通工人,要在现代企业里进步、跃升,是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洪福宝至今还不是太确定林埭甫通过哪件事情看到自己的潜质。也许是几件小事吧。喜欢看书已经成为洪福宝在工友当中的特殊标识。不过这还很不够。
林埭甫刚来公司不久,有一次开全体员工大会,评选优秀合理化建议,大家的建议早就通过书面上交,这个会林埭甫也就想激励一下大家而已。宣布完“今年十大最佳合理化建议”,他只是例行公事地问有没有意见。没想到洪福宝就从工人堆里站起来。他说了两点:“一是赞同获奖合理化建议,二是每年的合理化建议总是热闹宣传一阵就偃旗息鼓,这不是重视和改进管理方式方法的好途径。”林埭甫一愣,他对这个眼睛滚圆、嘴唇厚实的敦实青年产生了兴趣,他伸出左手,手掌朝上,以抬举的手势鼓励这个青年讲下去。哪知道青年说,要说的话全写在自己的合理化建议里了。青年坐下,就湮没在人群里。就像刚才没有人站起来一样,全场静默无声。
这里的工人,还有部分管理者,都抱着今天有饭今天吃的想法,根本不考虑今后的管理、生产。林埭甫想想也对,吃什么饭,操什么心。
散会后,林埭甫翻找没有被评优的建议,他知道了洪福宝的名字,一个流水线上的普通打工仔,时刻关心着公司的发展。林埭甫关注起这个敦实年轻人。他随后发现,不仅合理化建议,征文、演讲、岗位竞选等都出现了洪福宝的名字。后来,打拳队伍里,林埭甫也发现了洪福宝的身影。
林安妮来之前,林埭甫设立了一个课题小组,研究“车间节能”,由动力设备部、企业管理部联合组成小组,并邀请洪福宝在内的三位一线员工参加。那时,洪福宝的“南少林拳”已打入门。
课题进展到一半,就遇到难题。公司最大的能耗是用电,如果提高用电效能,必须淘汰更新原有设备。“车间节能小组”算了一笔账,节能省下来的钱,远不能抵设备更新的费用。“车间节能小组”分为两派,针锋相对。林埭甫没有发声,冷静观察。洪福宝提出发挥“一线智慧”的建议。凡事都要冷静,大拆大换的结果,还是走入老循环。谁在现场,谁最清楚怎么把车间总能耗降低。他建议发个“悬赏”通知,所有降耗节能的小窍门、小经验,证实有效的,都给予奖励。
有个工人提出把车间照明全改成LED灯,照明电一下子节约了三分之一;有人提议在车间屋顶装设光伏板,用太阳能来作为辅助照明用能;还有人提出将工业用水净化过滤,用于日常工作用水。这些建议后经节能小组评定,实施了十项,看似比合理化建议小,却更实用可行。建议者们也各得一份奖金。大家见到真金白银,争相出谋划策。挖空心思还想不出时,他们查资料,看管理书、技术手册。第二轮征求建议水准明显提高。有人根据南方一年四季温度高的实际情况,提出“蓄冰制冷”,用晚上低谷廉价电制冰,白天释放冰冷,用作车间空调。这样二十四小时不停歇的空调耗能减少一大半。
林埭甫隐隐感觉到工厂热烈氛围的后面,有一个厚实的身影在晃动。或许是这些组合起来的小因素吧?洪福宝感恩林埭甫的同时,又有点小小的不安。他的不安来自自卑。
洪福宝第一次踏进总经理办公室时,就被书橱里一排排中外管理学名著吸引。林埭甫打开书橱,做了个请便的手势说:“喜欢哪本,直接拿走。”
洪福宝选了几次,终于拿起了《突破瓶颈》。
“你最近在学企业管理?”林埭甫问。
洪福宝摇摇头。“我在学财务。”
林埭甫好奇地眯起了双眼。
“管理企业、做好生意,最终都是为了赢得最好效益、取得最佳利润。如果一大堆隐性的钱放在我面前,我都不懂得去发现、使用,还是没用。我先把末端的条条框框弄懂弄通,再沿着这条线往上。”洪福宝举了举手中的书,“这样读它,才更有价值。”
林埭甫说:“你志向还真不小。”
窗外晴空万里。一只乌鸫正奋力往榕树最高处飞去。
林安妮每天也会看见这只乌鸫的奋发行为。只是等她注意到时,乌鸫已在途中。
……
责编: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