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AIGC时代的科幻文学、影视技术与未来产业 ——第六届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尹超   2024年06月27日14:44

开幕式合影

开幕式合影

6月22—23日 ,第六届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在上海浦东新区申迪文化中心举行。论坛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上海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上海灵起之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光辉城市(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科教影视协会、上海科普作协、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全国少儿科幻联盟等支持。原国家电影局局长刘建中,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尹传红,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秘书长顾汉春,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董仁威,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常务理事沙锦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董长军,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秘书长张炜,少年儿童出版社党委书记洪星范,《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顾备、副会长江波,以及刘兵、孔华威、魏东晓、达世新、郑军、凌晨、苏学军、钱莉芳、超侠、萧星寒、宝树、范轶伦、付昌义、刘健、张凡、张拯、墨熊、小高鬼、西夏、林燃、刘婧、潘亮、郁刚等科幻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导演、出版社编辑、数字文娱和AIGC领域的专家学者约200人与会。

1

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尹传红致辞

尹传红在致辞中表示,科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引领思维和塑造未来的功能。通过与AIGC等技术的结合,科幻将进一步扩展思维边界,如何将科幻从文学发展为更多元的文化,进而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本次论坛要探讨的话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科幻创意与AIGC技术的融合,不仅能够拓展影视内容的边界,还将为社会带来深远的变革。”

1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秘书长顾汉春致辞

顾汉春在致辞中认为,科幻不仅是梦想的翅膀,更是探索未知的灯塔,“科幻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结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我们的世界。AIGC技术的崛起,为科幻影视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使个性化和即时生成内容成为可能。这些新技术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沉浸式的体验,也推动了创作效率的巨大提升。”

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顾备致辞

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顾备致辞

顾备表示,本次论坛,来自影视、科幻、文化产业等各界的领导、专家与行业精英相聚一堂,将从技术、艺术、产业等多维视角切入,探讨AIGC在科幻电影创作全流程中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人机协同的未来图景,为科幻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论坛内容以“AI+科幻”为突破口,打造一个汇聚全产业链资源的创新交流平台,为业界把脉技术趋势,以会促产,共谋科幻从文学到影视到更多产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新方法、新生态、新方向,这将是一次立足于科幻的科技与想象力的多元碰撞与探索,希冀科幻照进现实的明天会更美好。

会上,进行了“特色产业园区应如何构建产业生态”“中国科幻一带一路”“AI技术赋能影视与数字文娱”“当科幻照进现实”“AIGC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当青少年遭遇信息时代的AI崛起”“科幻影视改编”“数字时代的IP孵化”等多场论坛的讨论,并进行了多部科幻图书、科幻影视作品的发布。

青少年科幻文学的兴起与多元

新书发布现场

新书发布现场

宝树、萧星寒、顾备、小高鬼、刘婧、刘奕炫、高泽龙等在新书发布论坛上,发布了多部年度新书,新书呈现出了几个鲜明的写作特点。这些新作将高科技与文学巧妙融合,融入了许多前沿科技元素,激发着青少年们对科学的无限好奇和探索的渴望。凌晨创作的《开心机器人》,幻想着未来机器世界的无限可能;刘芳芳创作的《365号星球系列》,将冒险与丰富的科学幻想融合,展现出了独特的温情科幻。这些作品不仅令人目眩神迷,更是一场关于科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华丽盛宴,为少儿科幻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郑琪琪创作的《有星暗夜》,以地下城为背景,深度畅想着人类未来的栖身之所;潘亮创作的《太空少年》,穿越时空,在各个行星展开探险之旅;雷振宇创作的《莫扎特奇遇记》,将科技热点与温暖童心完美融合,为读者带来别具一格的奇幻体验。这些作品不仅令人目眩神迷,更是一场关于科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华丽盛宴,为科幻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其中,陆杨创作的《本草战纪》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科幻故事中,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传统价值观,为孩子们呈现了一幅融合古今的奇妙画面,使得作品更具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

赵华的以宁夏贺兰山为背景,带有浓厚风土人情的“贺兰山少年科幻系列”,宝树创作的发生在中国古大陆上、以中国恐龙为主人公的《恐龙奇旅》,都积极利用当地创作资源,将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科幻故事。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对当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中对青少年品格培养的关注,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也为他们的成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左文萍的《少年原野科幻探险》系列丛书,积极借助作品强调了正义和责任的意义。通过描述主人公为了捍卫正义和担当责任而勇敢奋斗的情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对社会负责,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这些新书通过激发青少年想象力与好奇心,引导青少年们走进科学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并为他们的未来铺就一条充满奇迹和可能性的道路。

1

青少年科幻对谈

在研讨中,顾备认为,科幻作品能够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科幻要从娃娃抓起,通过科幻作品引导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宝树也认为,将少儿科幻创作专业化有利于创作出更适合青少年的科幻作品,这些作品能够以儿童友好的方式呈现科学概念和未来世界,激发年轻读者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宝树鼓励更多作家投身于少儿科幻创作,为年轻读者带来更多精彩的科幻故事。

小高鬼从教育界的观察和体会出发,认为科幻的兴起与科普的广泛推广密切相关,科幻作品能够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未来科技的想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科幻作品与科普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AIGC时代,科幻从文学到影视产业如何转化

在后面的系列论坛上,来自文学、科幻、影视界的专家作了多轮探讨。其中,郑军提出,科幻文学只是科幻的开端,科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科幻产业园区,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引入科幻IP,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比如利用无人机、激光秀等技术来增强园区的吸引力,使园区不仅作为企业间的合作平台,更能直接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体验。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园区的市场影响力,也拓展了其服务范围和商业潜力,同时也能将作家的科幻文学构想,有效地与读者进行链接。

“数字时代的IP孵化”对谈现场

“数字时代的IP孵化”对谈现场

萧星寒从自己的作品《红土地》由科幻文学转化为科幻电影说起,他表示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是两种有相似之处然而不同之处更多的艺术类型,从小说到电影,必然经历一个脱胎换骨,乃至翻天覆地的过程。“创作完《红土地》,我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这个阶段,然后编剧、导演、演员、制片、特效、音乐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勠力同心,完成了从一到二、到三、到四、到五等阶段的爬升与飞跃,才能完成了电影版《红土地》的制作。接下来的宣发、上映、二创等阶段,需要更多的朋友加入进来。”文学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影视需要团队合作。他表示,文学作品向影视转化除了在创作上需要有适合影视改编的元素,还要有深刻的内核,以及打动人心的情节,作家创作可以发散性的天马行空,但影视改编的时候,需要在结构、场面、情节上作相应的调整,如果一开始就准备有影视改编的意愿,则在创作初期也可以做好规划,将作品写成既有文学意蕴,又适合改编的优秀故事。

凌晨认为,在AI时代,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也非常重要,即便未来有了脑机接口,知识的记忆可能不那么重要,但是在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关键时刻,好奇心、想象力、思维逻辑的锻炼尤为重要,必须要将传统的知识牢牢打好基本功,再借助于科技产品,将AI当做是大脑的延伸,因此,AI和科幻教育也将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最后,董仁威在闭幕致辞中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科幻影视产业论坛内容丰富,涵盖了科幻文学、科幻影视,以及前沿的AIGC等讨论,华语科幻星云奖作为以文学为主体的奖项,在业内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力,期望在未来,将华语科幻星云奖的作品,通过星云奖“原石奖”的评选,与上海科幻影视论坛结合,能够进行更多的IP转化,让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除了能够出现在银幕上,也能够落地成为可看,可玩的场景,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扩大科幻文学,特别是少儿科幻的读者群体,相信有更多更好更先进的技术出现,能够早日实现这个目标。

参加会议的还有许晨敏、林天强、丁璨、田松松、翟雪莲、皇甫晓涛、王策、乔飞、张烽、郝峻晟、赵辉、曲东奇、周倩文、朱玲玲、张文卓、车莉、霍潇如、黄莺、洪亮等行业内专家。

闭幕式合影

闭幕式合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