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林晓哲:一次寻根之旅 
来源:《江南》 | 林晓哲   2024年07月17日09:09

有时候,一个人开着车,想起小说中的某个细节,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就把自己感动了。由于身边没人,这一失控的情绪还可任其滋长。这么说来似乎有些滑稽,但情况确实如此。这是一部纪实色彩浓重的小说。我在写作中与多位长辈有过长久的交谈,特别是我的父母。我就像一个侦探,在他们过往的岁月里恣意穿行,随时准备扣留点什么。

我的父辈大多生活在农村。我也在农村长大。不过,我的文字极少触及农村。多年以来,我心安理得地做着一个闲适的小县城人。我也习惯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某座南方的小城。偶尔,我还会把这座小城稍稍放大,使里边的人物看起来更像在都市生活。这大概是出于虚荣:我们总是更向往城市而不是农村。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在我成长的那个村庄里游荡,不知不觉迷路了。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我们成长于农村,但早已忘记农村。

我想我写这部小说就像是一次寻根之旅。我成长的那个村庄在浙南的海边,隶属于温州乐清。从这个村庄往西几公里,就是柳市。我特地说一说柳市是因为以它为中心,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民营电器产业。我的多位长辈在这个产业里待了几十年。我父亲今年八十了,但还留在这个产业里,恐怕是不打算退休了。

我父亲开始接触电器是在一九七一年的秋天。这个时间让人振奋。倒不是说我父亲。按照我父亲的说法,他向来只是“搭搭班”而已。我是对我成长的地方,柳市、乐清乃至温州,感到振奋。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有的甚至更早,这个地方的许多人就不再是纯粹的农民。他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我觉得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一群农民。

我的父辈后来都不算成功,有的只是关乎家庭的“小成”。他们脱离了农业,但仍旧是农民。他们投身工业,但仍旧秉持勤劳、朴实、敦厚、坚忍等传统的乡村性格。一个地方的个性大概受极少数成功者的牵引(于是他们成为代表),而大多数普通人其实是相通的。我想说这一传统的乡村性格就像田里的泥土,是一代一代积淀下来的,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已然式微。从这个层面来讲,我写下的,或许也是一段“乡村性格消亡史”。

我原以为我们拥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其实不是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