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帝:赋得
读书写作,相辅相成。
我从前爱读小说,爱读世界名著。近十年来,我最喜欢“啃”的是《古文观止》。每晚睡前,我都要躺在床上,“抠”一篇或一段文字;每日清晨,吃罢早饭,我会蹲在厨房里,给家人读一篇古文,然后出门上班。每次诵读,总有心得,均会有所收获;反复研读,咀嚼消化,还会学到一些写作“窍门”。譬如,从《古文观止》中的几篇大赋,我学到了——
从王勃的《滕王阁序》,学到了作文的“浓淡”。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撰写《滕王阁序》时,自称“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足见其年少而才高。人虽年少,但文笔老到。据统计,《滕王阁序》全文仅八百余字,然而却引用典故四十多个,留下成语四十多条,骈四俪六,错彩镂金,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叙中有议,议中有叙,被后世文人赞之为“神俊无前”“脍炙今古”。不过,用典太多太密集,会给人留下“浓得化不开”的感觉。我读《滕王阁序》,默读,朗读,研读,不下三四十次,至今仍然感觉它过分地浓墨重彩,浓情蜜意,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倒是那几句没有典故的金句,诸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让人眼明心亮,神清气爽。正是有了个别神句之“淡”,与诸多典故之“浓”,才使得《滕王阁序》“浓”“淡”相间,大放异彩。
从杜牧的《阿房宫赋》,学到了作文的“繁简”。
晚唐文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开篇即用“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句十二个字,以高度跨越而简约的笔调,将秦统一六国之后,大兴土木,糜资造作之大势托出。“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指画之间,便将你带入“铺天盖地”的阿房宫现场情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不厌其烦地铺叙阿房宫的壮丽宏伟,急管繁弦地烘托秦王朝的骄奢淫逸,一水儿地夸张排比,脍不厌细,工笔细描,读起来琅琅上口,辞气流丽,一气呵成。而后,突以极简括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结,再以极简要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申论。全文造语新奇,时而繁密,时而清出,运笔变换,长句杂以短句,无一废字。可谓“繁”“简”搭配,行文不累。
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学到了作文的“行止”。
读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诗文,给人行云流水、自然天成的感觉,其《前赤壁赋》尤为典型。赋是一种介于188体育官方ios与韵文之间的文体。《前赤壁赋》写于作者四十六岁贬谪黄州之时,全文共用十二韵,偏于韵文。文章记述壬戌之秋,月圆之际,“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子与客一觞一咏,一答一问,海阔天空,怀古况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了悟风月之不死,且放下平日里一肚皮不合时宜,受用这无边风光!这样的文章,很容易信马由缰,涣漫无边,放得开,收不拢。但东坡却以诵、歌、辩、论之格调,乐、悲、愁、喜之铺排,将文章背景放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长江之上,其文宛如天籁乐章,如诗如画,如歌如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并在一番“行歌笑傲,愤世疾邪”的叙论之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全文戛然而止,收放自如。东坡确实是把握行文节奏与节制的大师。他素来主张作文应“随物赋形”“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前赤壁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从欧阳修的《秋声赋》,学到了作文的“奇直”。
四时迭替,春华秋实,历代文士所咏叹抒写者甚多。以“悲秋”之赋体为例,战国文学家宋玉作过《秋赋》,西晋文学家潘安写过《秋兴赋》,晚唐五代文学家黄滔又写出了《秋色赋》,如此等等,皆为名篇。故后来作秋赋者,必须翻空出奇,写出全新的意境来。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秋声赋》,即以“秋声”立意而抒写,“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并由“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萧瑟秋声,联想到“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步入秋景之人生,乃自然之道、必然之途;进而发出“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达观之语。故《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等点评道:“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行色宛然,变态百出。”假如直写秋景,人云而亦云,必然平淡无奇;而欧阳文忠公抓住难以把捉的秋声入题,借助秋色、秋容、秋气等衬托出“淅沥以萧飒,奔腾而砰湃”的秋声,行色可睹,议论大奇,奇兵突起,标新领异。
所谓“赋得”者,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科举时代的试帖诗,因试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有“赋得”;亦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诸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描述大观园“海棠诗社”的才子佳人,“拈得一字”或“定题分韵”之类的“咏白海棠”和“分题赋菊”,即属于“赋得”诗体。不过,我说的“赋得”与此不同。四大名赋给我以深刻启迪:无论是文章内容的“浓淡”、笔法的“繁简”,还是行文节奏的“行止”、立意的“奇直”,均为读赋之所得。
戴美帝,本名戴东英。祖籍山东莱西。曾在阳泉市公安局工作多年,于2001年调入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阳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有188体育官方ios杂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社会报》《人民公安报》《北京晚报》《山西日报》和《中学生阅读》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