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人物】子尘:写作要有工匠精神,作品才有生命力
“本周之星”已经走过第四个年头,四年来,我们推出了200多位“本周之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从“40后”到“00后”,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有越来越多的作者成为中国作家网原创平台的忠实用户,通过“本周之星”栏目起飞、远航。
今年起,中国作家网新设“星·人物”栏目,开展对“本周之星”作者的专访,第一期将推出6位基层写作者,他们从事的工作与文学无关,但坚持写作,文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明亮色彩,他们也因为文学而散射星芒。在文学变得越来越小众的时代,他们的热爱也许就是打破壁垒之关键。
——编者按
子尘,曾用笔名野草,福建人,现居厦门,目前在私企上班。少年时开始喜欢文学,从不言放弃。早年有习作发表于报刊,现大多作品发于网络平台。
点击查看相关作品与个人空间:
【专访】
子尘:写作要有工匠精神,作品才有生命力
1986年对子尘而言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瞒着家人和单位,毅然踏上漂泊之旅,足迹遍布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缅甸、老挝等地。
“那时候年轻,向往远方,想写作,总觉得自己的生活面太窄,就想出去看看。”谈及漂泊起因,子尘如是说。
“可是,生活跟我开了个大大的玩笑,没过多久我就‘弹尽粮绝’了。为了生存,我先是卖掉骑行的自行车,又将随身携带的一百本文学书籍低价卖掉。最可笑的是,漂泊后我就没写过一篇小说。”
子尘(右)早年漂泊在外,虽然没写作品,但结交了不少写作的朋友。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子尘漂泊海南途中。
话虽如此,子尘坦言自己并不后悔。实际上他也并非一无所获。二十多年的漂泊生活,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他领略到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他说,他的人生没有固定的生活环境,而是由一个个分镜头组成的。若干年后,他写下的“旧事”系列小说正是取材于那些漂泊记忆,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怀旧气息。更重要的是,他有了更深切的反思,“创作要深入生活”并非走马观花式的匆匆一瞥,而是要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火热的生活中。
直到2011年,子尘才结束漂泊生活回到厦门,在打工之余又开始写作。漂泊期间,他也从未中断对文学的喜爱。他曾涉足中医和收藏领域,然而激情消散后便迅速将其忘却。唯有文学,是他心中难以割舍的“甜蜜的疼痛”。
倔强少年的文学梦
子尘自幼对文学充满热情,他的创作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打赌和对老师的挑战。他在中学语文课上偷看小说,被逮个正着,老师当着同学们的面严厉地批评了他。他觉得很没面子,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写一篇小说给老师看。
“主要还是不服气,这件事激发了我创作小说的决心。”时隔多年,子尘说起此事,总觉得自己当时确实有些年轻气盛了。
嘴上说说容易,真正动笔写起来却挑战重重。绞尽脑汁,方才写出一千多字的小小说。尽管这篇小说稍显稚嫩,但故事、情节、人物以及结构都是完整的。这也是子尘所创作的第一篇小小说。
那时,子尘没有投稿意识,只是想让语文老师对自己的作文成绩刮目相看。事后回忆,他已经忘了小说的题目,只记得小说主题为学雷锋做好事,采用了幽默和讽刺的反衬手法,仿鲁迅杂文风格。最后,这篇小说发表于1979年8月14日《福建日报》文艺副刊,题目已经被编辑改成了“坐着的感叹”。
子尘的书架,以文学、中医书籍为主。
子尘能在文学创作上初露锋芒,与他早年的经历密不可分。他自幼跟随父亲在农村过着漂泊的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他在农村生活了十三年,有幸接触到许多知识分子,常常听他们讲赵树理和沈从文的小说。
“也许我的文学启蒙正是源于他们。”子尘说,“我自己读《赵树理短篇小说选》,尽管许多字不认得,但总能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就是从那时起喜欢上文学,特别是乡土文学。”
这段经历对子尘的文学创作和生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年他只有十一岁。
高中毕业后,子尘被分配到乡下茶叶站工作。农村生活寂寞,他开始疯狂写小说,陆续发表于文学内刊《无名文学》以及《长城文艺》《花溪》《福建日报》《武夷山》等报刊。在1986年骑自行车四处漂泊前,子尘共发表了二十余篇小说。
“江湖”漂泊与“隐秘”写作
漂泊二十多年,子尘没写小说,也没留下相关文字、照片和视频。他不无感慨地说,“就连记载着旅行足迹的盖章本子,也在流浪的途中不慎丢失了,那上面盖满了好几个省的印章。”
幸运的是,他还拥有记忆,借助漂泊途中的所思所想,他写下一系列怀旧风格的小说。《弱水悠悠》围绕八十年代发生在南方乡村的一个爱情故事展开,语言细腻生动,叙事平稳扎实,展现了中国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村民淳朴的生活态度。《放河灯》颇具古典小说意味,故事背景设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偏远山区,在一种舒缓平静的叙事节奏中,探讨了亲情的复杂以及在特定环境下人性的挣扎与情感的回归。《莺歌岭》则将目光聚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春节期间一辆返乡大巴上,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围绕命运、爱情、救赎等关键词,展现了打工者返乡的生动场景。
中篇小说《走江湖》或许最能代表子尘的漂泊心迹,小说塑造的江湖游医从青涩到成熟,由迷茫到坚定,从乡村到城市,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流动生活到最终的稳定归宿,其在社会变迁中一系列坎坷经历和心灵成长,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
因其漂泊的生活经历,子尘并无独特的地域概念,但他对地域充满浓厚兴趣。在他看来,地域的关键不在于地理范畴,而在于独特的生活习俗以及传承文化。
子尘的写作没有规律,想写就写,不想写就停下。他所选的职业大多自由,时间也宽裕一些。即便如此,他的写作却始终处于一种隐秘状态,“很少人知道我在写作,在单位我不会提及自己对文学的喜爱。身处厦门,我几乎不与当地作家来往。我有好几个笔名,投稿时经常更换。当然,这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因为我对自己所写的作品始终不满意,怕别人知道我在写小说。”子尘说。
“我爱人也不过问我的写作,她只知道我喜欢看书,经常在手机上打字。”子尘笑着说,“我的作品获奖后,证书都放在书柜里,她也从不翻阅。”
子尘所住之处紧邻大海,时常漫步沙滩,沉思创作。
子尘说,这样就挺好,他喜欢这种状态。对于文学,他也并非抱有执念,写作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营养,但并非是唯一。除了写作,子尘还喜欢中医、茶叶和视频剪辑。“我现在是中视频伙伴计划签约者,发了不少作品。”子尘笑着说,“主要是为了记录生活,在新媒体时代的浪潮之下,写作者不能落伍掉队。”
同时,他也特别警惕AI写作,将其视作流水线产品,认为没有特色和生命。子尘说,“写作是工匠的事,工匠制造出来的东西有血有肉,有着鲜活而蓬勃的生命力。”
“每棵果树都有机会结出果实”
2019年2月,子尘在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注册,陆续上传了一系列作品,同年7月,他的小说《单桅船》选入“本周之星”,并荣获中国作家网2020年度“文学之星”三等奖。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接下来,他一连创作了数十篇作品。
事实上,子尘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国作家网,“起初我以为那是成名人士的俱乐部,后来在文友的指引下注册,将其当作文稿存放地。陆续发布了一些作品,才知道这里汇集了很多文学爱好者。”
加入“本周之星”作者群后,子尘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一开始是激动,接踵而至的是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质疑和惶恐。他开始意识到在写作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他开始看书学习,在学习中总有一股按捺不住的写作冲动,但往往写下二三千字又沮丧万分。他一直警告自己:你别写,因为你还不会写。
“这些年,我写的小说很多是半成品,有的刚开头,有的写到快结尾就放弃。我从未向省级以上刊物投过稿。因为我觉得,好作品就是作者把杯子往地上一掷,引起周边人的震憾和关注。而我写的小说还达不到‘甩杯子’的效果。”子尘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自己的写作水平能够达到赵树理、沈从文、海明威的程度。不过,这一目标对他而言并非压力,而是自我世界里的一种乐趣。尽管他深知自己可能无法做到,但仅仅是想到这个目标,他就感到十分开心。
子尘每天早上边喝茶边看书,最少看一个半小时,这已经成为习惯。
在阅读方面,曾经对阅读毫无兴致的他,如今也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即便家中的书柜已然被塞得满满当当,他还是有计划地购置新书。他特别钟爱《文学概论》,尽管阅读过程充满疑惑,他还是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其中并深入思考。
他一有空就浏览中国作家网原创作品,部分作品的创作技巧曾给他惊喜和启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者的创作态度教会他写作时必须认真。
“中国作家网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励作者成长和进步。而‘本周之星’栏目就像一片果园,在这里,每棵果树都有机会结出果实。”子尘说,他特别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在这里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同时也期待与更多的文学爱好者交流创作心得。
目前他正在创作长篇小说《城隍子民》,已经写了十余万字。在中国作家网这个充满无数可能性的文学园地里,子尘的故事和创作会一直继续下去。
受访者供图
往期阅读:
【星·人物】李跃慧:每写一篇,我都珍惜;每一点缓慢进步,我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