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翻译改稿班暨 2024《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在内蒙古举办
来源:“民族文学”微信公众号 |    2024年08月31日10:20

8月25日至29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赤峰市翁牛特旗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内蒙古翻译家协会、赤峰市文联、赤峰市翁牛特旗委宣传部、赤峰市翁牛特旗民委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翻译改稿班暨2024《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举办。《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海山,《民族文学》副主编杨玉梅,赤峰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韩颖,赤峰市文联副主席贾玉磊,翁牛特旗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凤燕,旗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耿伟东,旗人民政府副旗长道布敦僧格,旗委统战部副部长、旗民委主任萨仁夫等出席26日上午举办的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翻译家协会主席莎日娜主持。

陈亚军在致辞中感谢内蒙古社会各界、特别是内蒙古多民族作家翻译家多年来对《民族文学》工作的支持。《民族文学》杂志作为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期刊,承担着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与繁荣的使命。希望各位作家翻译家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与翻译工作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主线,书写新时代伟大变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现实,讲好中国故事。

海山在致辞中感谢《民族文学》对内蒙古文艺事业,特别是内蒙古文学事业和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连续三年在内蒙古举办,对内蒙古文学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培训班,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

道布敦僧格在致欢迎辞中说,培训班在翁牛特旗举办,是对翁牛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也是一种鞭策和鼓舞。希望能够和《民族文学》杂志社、自治区文联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更好地挖掘整理发现反映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优秀文化,通过文学讲好新时代故事,多元立体地展示翁牛特旗创新、现代、开放、包容的新形象。

在开班仪式上,陈亚军主编为《民族文学》赤峰市创阅中心授牌,杨玉梅副主编向赤峰市创阅中心赠送《〈民族文学〉精品选》和《民族文学》刊物,内蒙古赤峰市昭乌达蒙古文学协会会长敖特根扎日嘎拉接牌和接受赠书。内蒙古翻译家协会副秘书长赵朝霞传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蒙古翻译家协会副秘书长萨日娜传达中国文联推进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

陈亚军为《民族文学》赤峰市创阅中心授牌

陈亚军为《民族文学》赤峰市创阅中心授牌

杨玉梅向赤峰市创阅中心赠送书刊

杨玉梅向赤峰市创阅中心赠送书刊

北京大学教授张辉、内蒙古大学教授额尔敦哈达分别以《翻译是一种‘创造性背叛’吗?》《翻译的意义》为题为学员授课,结合中外文学翻译经典、翻译案例旁征博引,阐释翻译的目的、原则、技巧、意义等问题。陈亚军结合刊物编辑出版工作讲述新时代文学创作内涵,鼓励大家创作更多充满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通过文学担当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重任。其间,还举办了翻译作品改稿会暨创作翻译经验交流会和“译通北疆”红色经典文学翻译作品诵读会。来自北京、内蒙古等地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50余位作家翻译家参加此次学习培训。

文学翻译作品改稿会暨经验交流会

文学翻译作品改稿会暨经验交流会

据悉,“翁牛特”系蒙古语,汉语译为“诸王会盟之地”。翁牛特旗是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出土有国宝级文物“中华第一龙——碧玉龙”和“中华第一凤——陶凤杯”,因而享有“龙凤之乡”之美誉。培训班举办期间,与会作家翻译家参观翁牛特旗博物馆、中国第一个畜牧业合作社纪念馆等,深入科尔沁沙地阿什罕苏木,感受到了翁牛特旗历史文化的悠久灿烂和这块土地上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见证翁牛特旗创造的“以路治沙”“以工代赈”的治沙奇迹。

作家翻译家走进翁牛特旗

作家翻译家走进翁牛特旗

全体合影

全体合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