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新面对现实主义 ——写在中国儿童文学“任氏兄弟”纪念展之时
来源:文学报 | 曹文轩   2024年09月06日20:43

任大星任大霖二位先生给我们讲述了许多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从前未有人讲过,它们只属于任氏兄弟。

比如大星先生的《三个铜板豆腐》。

我是在很多年前看的,但至今还记得那个故事:当时,三个铜板可以买一块豆腐。大星(这是一篇自传性的小说,我相信这里的“我”就是大星先生本人)与弟弟跟随妈妈到外婆家,第一次吃上了美味的豆腐。外婆见兄弟两个心满意足的样子,许诺他们下次再来时还请他们吃豆腐。然而世事变迁,再次见到外婆已是二十多年后,那时外婆已偏瘫在床。但外婆却一直没有忘却当初的承诺,她让兄弟俩从她的贴身口袋里拿出了保存许久的三枚暖烘烘的铜板,要请他们再吃一次豆腐。然而,因物价飞涨,三个铜板已经买不下来一块豆腐了。但外婆那绵延了二十多年的记挂与爱,让他们泛起盈盈泪光。

比如大霖先生的《灯笼》。

也是一篇第一人称的作品。作品讲述了他学生时代的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平老师的故事。平老师不仅勇于在日本兵面前保护学生,还敢于在歌咏比赛上让学生合唱爱国歌曲,因此被敌人打伤,不久后便传来他去世的消息。“我”(我以为这里的“我”就是大霖先生)为此内疚不已,大病一场,因为他曾在平老师的婚礼上失手掉落灯笼,弄熄了蜡烛,这是不祥预兆,年少淳朴却又无知的他觉得是因他的过失而导致了平老师的死亡。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他却意外地见到了平老师——平老师并没有死,当年他逃离家乡参加革命去了。一直压在心头的郁结刹那间打开,乌云顿去,如日中天。

他们二位都很在意“文学”二字。文学在他们那里是一门讲究的艺术。他们的故事总是很有质地,既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又有能让当今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情感。这些作品具有可以超越时代的品质。

当我们在回忆任氏兄弟时,是不是应当重提现实主义的话题?之所以提及这两篇作品,目的也正在于此。他们以及他们那一代作家,是非常强调现实主义的。他们喜欢写第一人称的作品,其实不是选择什么叙述视角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十分在意个人的生活经验而自然选择了这一叙述视角。当然,这里并没有暗含一个观点:第三人称就是非现实主义的。事实上,大部分现实主义经典,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视角,但在任氏兄弟这里,第一人称的使用确实是他们在意个人的经验、在意现实主义使然。其实,他们大量的作品也还是第三人称,但即使第三人称,写的依然是他们的个人经验。

巴西作家若热·亚马多,也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当他谈到他的代表作《可可》的写作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力图在这部书中,用最低限度的文学性和最高限度的真实性,来讲述巴伊亚州南部可可庄园工人们的生活。”他为了强调现实主义精神,故意有点极端地作了如上表述。其实,他是一个同样注重文学性的作家。我们光是从他的作品的名称都可以看出其“文学性”。

现实主义精神,是人类文学史的魂。我们不经意提及的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产物。但到了上个世纪中期,这一精神渐渐地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强调了。“观察”“体验”“凝视”“逼真”这些词渐渐远去,代之而起的是“虚构”“想象”“幻想”这些词——它们成为作家们(包括儿童文学作家)津津乐道的高频词。现实主义精神淡化,是不争的事实。

前些年,我说得最多的也是这些词。这没有错。中国当代文学(包括儿童文学)想象力不足,这也是不争之事实。但过去这么多年之后,我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当我们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虚构”“想象”之上时,我们的目光渐渐从历史、从现实之上挪移开了,殊不知,被我们忽视了的、漠视了的那一切,是文学的根本性写作资源。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故事,其实是任何虚构、任何想象都无法相比的——我们的想象力即使强大无比,也不可能超过造化、超过现实,超过冥冥之中的造物主的设计。想一想,连我们的所谓想象力,都是它给予的。

中国儿童文学是不是需要重新面对任氏兄弟、面对“现实主义”?我们是不是该重新考虑想象力与记忆力的关系?是不是应该这样想:想象力固然重要,但记忆力——对现实的记忆能力更重要?是不是应该回到现实主义的大旗底下,再用冷静而犀利的目光观察、打量这个风起云涌、变化万端的世界,去眺望苍茫无极的远方?

现实主义创造了文学史的辉煌,一部儿童文学史的辉煌同样离不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存在的根基,也是文学存在的理由,我们无法对其淡漠,更无法背弃。中国当下的儿童文学需要尊重现实主义,需要认真的回归,那是应有的一份理性。感谢任氏兄弟留给我们那么多富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文学文本。

任氏兄弟是我敬仰的两位作家,我曾是他们的忠实读者。作为后来的作家,我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得过很多写作的经验,这些经验至今在影响我的写作。他们是新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先驱,他们创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儿童文学范式,他们的作品有许多来自他们童年的经历,质朴的文字、真诚的写作态度、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情感,以及他们对儿童文学永不停歇的探索和思考,都值得我们后来的作家学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