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童年故事
“果果不一样系列”,是一套充满童心童趣的儿童小说书。它由两本组成:一本《给鹦鹉念书》,一本《呼噜大,呼噜小》。风格清澈、柔软、活泼、细腻、体贴,非常适合小学低龄段的读者阅读。
这是一个女性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童书。女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幼儿以及低年级这个年龄段方面。她们的女性和母性得以充分地展示,而且在观察和陪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掌握第一手材料。换句话说,就是她们永远站在育儿的第一线。她们的体验,心得,感悟,素材,毫无疑问要丰富得多。在《给鹦鹉念书》一书中,便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藏着一部大书:《十万个为什么》。幼小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中有无数个疑问,他们想知道答案。《给鹦鹉念书》中的小女孩果果,便是如此。有趣的是,大人总是尴尬的、搪塞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们回答不了,或者不好回答。爸爸、妈妈、奶奶、外婆,被果果整得狼狈不堪。尽管每个大人都很疼爱果果和她的妹妹,但和她们打交道最多的,自然是妈妈。她们也乐意向妈妈求助求教。这似乎是中国所有家庭的一个普遍现象。母爱之所以伟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不仅要在生活上照料孩子,还要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导师。可以说,《给鹦鹉念书》就是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母亲和孩子的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生活的琐事,好笑而又真实。几乎每一个孩子的童年成长故事,几乎都像阳光一样点点滴滴,零碎而又温暖。但值得注意的是,果果遇到了书、爱上了书,这是一件大事。每个孩子在遇到书之后,便可以在书中寻找答案,换句话说,就是孩子走上了独立探索之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毫无疑问是童年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我相信,作者在写《给鹦鹉念书》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必然是:让家长和孩子们认识书在童年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与《给鹦鹉念书》不同的是,《呼噜大,呼噜小》的书写重点有所转移。前者,全书围绕着果果这一主人公展开,果果是一号主角。到了后者这里,书中的主人公已经变成两个并列的主角,即姐姐和妹妹。在《给鹦鹉念书》中的果果,有苦恼、有欢笑、有困惑、有疑问,一直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她努力追求自我完善。而在《呼噜大,呼噜小》中,果果已经是成长之后的果果,和以前有所变化。至少,她要面对一个比“十万个为什么”还要更厉害的妹妹,她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因为她是姐姐。作者勾画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构成,已经是现代的家庭了,不是独生子的年代。这种新型的家庭格局,像是一个明亮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甜酸苦辣。而在这之中,姐姐和妹妹的关系尤其重要。在第一本书中,姐姐是妹妹的角色,在第二本书中,妹妹是姐姐的角色,姐姐扮演了部分父母的角色。而在整个系列中,父母仅仅是陪衬、见证的角色。这种关系,将会在新时代的儿童文学中得到更大的发挥。
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之中,在一个个逼真传神的故事之中,作者幽默、风趣、轻松的笔触,常常会触动我们笑的神经。不管是爱的教育、伦理的教育、美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还是亲情的书写、成长的记录,离开了寓教于乐这个基本的基调,一切都无从谈起。“果果不一样系列”,展示的是童年成长过程中的真实与美好,童年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陪伴与呵护。每个孩子都需要答案,需要认识世界和人生的答案,我想,作者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书籍是开启孩子们认识这个世界的钥匙。
(作者安武林,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作家,诗人,评论家。出版过小说集《泥巴男生》、188体育官方ios集《黑豆里的母亲》、童话集《老蜘蛛的一百张床》、188体育官方ios诗集《星星的秋千》、诗集《月光下的蝈蝈》等300余种个人专著。荣获过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张天翼童话金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文化和旅游部蒲公英儿童文学奖等。部分作品被翻译到美国、英国、摩洛哥、斯里兰卡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