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墙之隔的林冲
来源:长江日报 | 董兆林   2024年09月26日07:24

就创作而言,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比比皆是,试举一例。

《水浒传》第十回,写林冲蒙冤发配沧州看守草料场。正是严冬时节,“朔风阵阵透骨寒”(京剧《野猪林》唱段。下同)的大雪之夜,林冲“往事萦怀难派遣”,遂外出荒村沽酒以解愁烦。不料,“苍天弄险”,漫天大雪压垮了栖身的那两间草屋,他侥幸躲过一劫,不得已只好暂住山神庙躲避风寒。原本蹇运突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这一节外生枝,却也加剧改变了他人生的归途。

京剧《野猪林》讲述的就是这段故事。只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在戏里却一笔带过,未免有些令人遗憾。戏里是这样的:林冲在山神庙内安歇,陆谦带着十来个兵士烧了草料场后,“哈哈”大笑着返回山神庙,吩咐左右,“待等火灭之时,捡几块林冲的尸骨”,回去“请功领赏”。天寒地冻,陆谦也想进庙里歇息。谁知当他推开庙门,林冲在内怒目而视,陆谦吓得魂飞魄散。一番武打戏后,林冲手刃陆虞候等,和随后赶来的鲁智深一起直奔水泊梁山。

我们再来看看小说原著,对这一段的精彩描写。

林冲入得庙内,回身掩上门,用旁边的大石头将门靠紧。抖净身上的落雪,合身倚靠在香案旁,就着怀中的牛肉,正喝着酒葫芦里的冷酒,忽听外面噼噼啪啪爆响。林冲跳将起来,就壁缝中观瞧,只见草料场倏然火起。这一惊非同小可,林冲拿起花枪就要冲出去救火,此刻却听见门外传来人声。由远及近,几个人的脚步声停在门外,有人推门,门被大石块顶住,他们即在庙檐下看着火势小声议论,话语间不免洋洋自得。一个人沾沾自喜问道:“这条计好吗?”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保你二位做大官。”那人道:“这回高衙内的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衙内的病情看着越发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来恳求二位干这件事,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四下草堆点了十来个火把,待他走哪里去!”又听一个道:“林冲即使逃得性命,烧了大军草料场,也是个死罪。”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

林冲听得真切,这几人是差拨、陆谦、富安三人。而他们这一番恶言,更是让林冲怒从心头起。他轻轻搬开石块,猛地拽开庙门,挺着花枪,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只此一声如晴天霹雳,那几人呆若木鸡,心里急着想跑脚下却是一步也挪不动了,挣扎一番皆成了刀下鬼。恶人自然是罪有应得,林冲也是出了一口恶气,风雪之夜投奔了自己的前程。

小说中的这一节描写,画面感极强,寥寥数语却寓意丰富,不仅勾勒出了三重空间场景结构,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背景信息,为人物未来的走势予以铺垫。陆谦、差拨、富安等人,在山神庙外小声议论,此番为陷害林冲,他们是如何设计欲将其置于死地,此为一个场景;没料到,庙内的林冲在屏息静听,这构成了另一个场景;其三,他们议论的内容,又引申出令人联想的种种场景,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想象的第三个场景。林冲蒙冤以来,家中的变故在这个“场景”中都得到了交代。林冲发配已然离开东京汴梁,高太尉和高衙内觉得林家没有了靠山,厚颜无耻地继续纠缠张教头和林冲妻子,也因为高衙内的病情更加严重,这才有了火烧草料场以除掉林冲的毒计。这就把一墙之隔的林冲逼上了绝路。这样处理也暗示了林冲最终走上梁山的根本动机,而林冲这个人物心理上的变化,情节发展的动因,由此也都得到了合理的铺陈。这种引申出来的“虚拟”场景,从一个特定的空间场域,到另一个与之有关的空间场域,两者虚实相连,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场景中,过去发生的事情和现实在此交汇,其所体现出的价值不可或缺。这种处理方法,可以隐含着人物性格发生的转折变化,以及今后命运发展的某种决定性因素,而这种激变性的因素,对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是传统的文学经典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

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应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中国的古典小说,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和汲取的地方。积淀着深厚中华文化传统,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审美习惯,以及在长期文化积累中业已形成的带有某种规律性的中国小说的艺术价值,批判地吸收、继承、革新,毋庸置疑也有益于今天的文学创作。生活的历史在发展,小说本身也在发展,其表现方法必然需要更新,小说的观念也要有所突破,但具有民族特征的小说艺术规律,是无法被忽视的。借鉴外来文化,吸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作者系《文学自由谈》原副主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