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星·回声】第三期:如何打破题材局限和同质化写作的困境?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四四、符力、范墩子   2024年09月27日13:50

“本周之星”已经走过第四个年头,四年来,我们推出了200多位“本周之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从“40后”到“00后”,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有越来越多的作者成为中国作家网原创平台的忠实用户,通过“本周之星”栏目起飞、远航。

今年起,中国作家网新设“星·回声”栏目,旨在打破壁垒,让作者的声音更直接地被听到,让他们的疑问得到更细致的解答。我们将收集写作者的声音,每期挑选一个话题,邀请编辑、作家、评论家们答疑解惑,让孤独的写作之路上发出的呼喊得到关注和勉励。

同质化大概是进入现代以来的一个永恒难题,技术的发展让要素和信息前所未有地流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经验都逐渐趋同,这使得文学作品也陷入这样的困境,题材、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立意,我们如何突破个人经验的同质化,在文学作品中展现新意?本期我们特邀请四四、符力、范墩子三位作家、评论家,分别就188体育官方ios、诗歌、小说的写作展开讨论。

——栏目主持:邓洁舲

原创作者提问:

Q1.如何在写作中避免重复?比如写作题材的重复、表现手法的重复、主题意旨的重复,写作一段时间后,这些问题很难解决,让人困惑和烦恼。

Q2.我的困惑是不知写什么。

Q3.如何突破写作的素材瓶颈?

Q4.小说复制生活深度不够,188体育官方ios有同质化倾向,诗歌缺真少魂,做文字游戏,这似乎是当下写作的通病,建议开些药方。

Q5.在等待素材的时候,188体育官方ios写作遇到瓶颈。

Q6.我发现本网重点推荐的诗歌,以反映农村题材的居多,其它的诸如城市、工业方面的偏少,不知为什么?(这条虽然提出的不是自身的创作困惑,但是这个现象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我们来稿作品本身就以农村题材居多)

原创编辑提出的来稿中存在的现象:

1、存在一定的题材局限。

2、缺少独创性:一些作品搬弄套路,尤以节日、乡土、亲情等类型的文章同质化严重。

每一种困境都对应出路

——关于如何打破题材局限和同质化写作的思考

四四

当画家面对照相机,当摄影和绘画狭路相逢,这是艺术方法的碰撞,还是时代必然的更迭呢?这意味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摄影术挑战了绘画界绵延千年的艺术权威。同时代的画家们从最初的震惊到反思,为了区别于摄影照相的写实,选择了不再局限于模仿自然,转而探索内心与情感的表达,用色彩与光影书写个性,以马奈、莫奈、阿尔弗莱德·西斯莱为代表的印象派就此诞生,之后,现代艺术的大门以更为开放、包容、坚定的姿态迎接了后印象派、纳比画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

这是不是意味着艺术史本来就是困境的堆砌史,以及献身艺术的殉道者们对一个又一个困境的克服史?困境恒在,并且有可能嬗变为吞噬一切的洪水猛兽。但我们仍然相信任何困境都是改变并寻求突破的机会,是通向智慧之门的钥匙,是考验初心、良心、决心、责任心、信心、恒心的试金石。

当前,188体育官方ios写作彰明较著地面临着“题材局限和同质化”的严峻问题。问题并非遽然来临,而是各种因素胶着下的发展和较量的过程。而且,188体育官方ios体裁一直被严重误解,一定程度上,它意味着轻、浅、随意等不怎么深刻的内涵。

在文学最繁荣、最复杂、最变幻莫测、最五味杂陈的当代,题材局限和同质化写作已然成为阻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188体育官方ios的影响尤其明显。

题材何以局限?答案似乎显而易见,特定时期内生活情态和生命情感的相似性,文学生态遭遇来自各方力量的干涉和危害,以及写作者个人文学天赋的不足等等。

如何打破题材局限?首先,写作者要在相似的生活情态和生命情感中寻觅并找到“异”。最近,由于一项必须的工作,我精读了大量发表在《十月》《天涯》《雨花》《人民文学》等杂志上的188体育官方ios,惊喜地发现了近来188体育官方ios在题材上的开拓和挖掘:有涉及校园霸凌的,有表现待业青年的……这些在之前大概率只有在小说中才能窥到一丝面目的题材正被一些有担当有情怀有追求的188体育官方ios家所发现,既体现了他们的选择和勇敢,也实现了“188体育官方ios的领域特别辽阔,是一个极其能负重的文体”的愿景——这不是周晓枫一个人的愿景,所有的188体育官方ios写作者都应该以此为警醒,自觉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在打破题材局限的道路上前进一步。

其次,文学生态的不完美就像雪崩一样,每个写作者既是雪花,也是被裹挟之人。我从一位诗人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一段话:当年阅读习惯之一,见到报纸副刊上的诗,便剪下来,夹到一个大本子里便于集中阅读。而这些剪下来的诗,它们所在报纸的另一面,不是诗,是其他内容,但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民生还是国际时事,都是这些诗的大背景。关于副刊体的诗,是这些背景在写出诗来,不是诗表达了背景;是背景在让诗人写作,而不是诗人为背景代言。当我知道这些,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我现在写每一首诗,都要警惕“副刊体”,不被纸背面的文字操控,但也不忽视与脱离它们——我要利用它们。我相信读完这句话,你,你们一定找到了出路。至于写作者个人文学天赋匮乏的问题似乎无药可医,或许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各类书籍,艰苦深入的思考,以及锲而不舍的写作实验来弥补些微。但我更愿意期待一千个、一万个哈姆雷特给出一千种、一万种可能。每一种都可能是新的出路。

众所周知,在“同质化”渗入社会各领域的当下,188体育官方ios俨然成为重灾区。如何打破同质化写作困境,从重重迷雾中获得道路和光芒?我仍然相信每一种困境都对应出路,正如每一把坚实的大锁都存在命定的钥匙。

“异质意识”先行,让创新思维成为常态。所有的写作都是创造的,而创造力就是想出新的东西。构思每一篇作品之前,我们都应该严肃地思考能否在语言、题材、结构、情感等方面有所突破。2017年,我冒险写了《我的母亲》一文,现在看来,标题陈旧,不容易激发阅读欲望,是个重大瑕疵;好在,我在题材和情感上比较大胆,比如,我写到母亲一段夭折的爱情,写到母亲顽固的对于“丈夫”“田地”“儿女”的奴性,写到她盲目的不断变化的信仰,以及我对她既热爱又憎恶的复杂情感。我相信,每个188体育官方ios写作者都会写到母亲,怎样使这个普遍的、颇具共性的人物呈现出异质的风采,既考量我们在写作上的能力,也试探着我们的方向和野心。

消除体裁影响的枷锁和焦虑,使叙述变得更为自由。周晓枫的《巨鲸歌唱》用188体育官方ios的方式达到了小说的质感和功能,使188体育官方ios呈现出另一种可能性。一个惯常写作诗歌、188体育官方ios、小说的朋友突然接到创作报告文学的任务,她缺少经验,但不得不潜下心来完成,于是,她采用188体育官方ios化的诗性的语言和小说的结构方式写出一篇她自认为四不像的作品。就是这篇作品,在改稿会上得到了认可,理由是以崭新的面目诠释了报告文学的另一种可能性。

正确理解和运用188体育官方ios的真实性。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未必意味着虚。188体育官方ios写作者更应该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独到的洞察力拨开现象的罩纱,发现真正的真实,而不是浮于水面的小褶皱和小浪花,更不是想象力驱动下被塑造和刻画的真实。在写作实践中,一大部分作者会囿于顾虑,或写作意识、能力上的不足,不敢正视真正的真实,从而刻意回避消极、晦暗的部分,而着力在明媚、正确之处。当然,在此无意排斥明媚和正确,只愿意重申无论何时,作家都不能怠慢或轻视自己的批判主义立场。

在188体育官方ios语言上更为开放、鲜活、灵动,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驾驭语言的能力体现了其性格、风格、德识才学、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爱憎是非、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毛尖说,周晓枫能够让形容词变得和名词一样准确。这是多么巨大的褒奖和引人入胜的赞许。我又想起了那个前些天在四川资中举办演唱会的歌手,他也为音乐语言作出了新的探索。“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河水流过苟苟营/苟苟营当家的叉杆唤作马户……”仔细品味,你有没有得到启迪?有没有横下决心?

188体育官方ios是自由而高贵的文体,在同质化写作蔚然成风的当下,我们要致力于打破传统的藩篱,着力拓展188体育官方ios的边界,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游乐园”,让更多的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体验到难以言喻的美感和力量。

(四四,诗人,作家,《188体育官方ios百家》编辑)

如何打破题材局限和同质化写作的困境

符力

题材局限和同质化写作,是当代诗歌诸多问题当中的两个。题材局限可能导致诗歌同质化,同质化写作没少体现在诗歌题材的局限上。这两个问题,有必要分开来讨论。

我们谈诗歌题材,更加在意的,是诗歌写什么、不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小,处理得不好,也只会让诗歌写作出现缺憾,而不至于造成致命伤。例如,唐代诗歌涉及送别抒怀、羁旅思乡、山水田园、爱情闺怨、怀古咏史、咏物言志、边塞征战等十多种题材,是那个时代的中国诗歌繁荣兴盛的表现。如果那数百年的诗人不写边塞征战这个题材,那么,中国诗歌高峰之上就会缺失边塞诗的光芒闪耀,但不足以令整个唐代的诗歌暗淡失色。对唐代诗人而言,他们会觉得诗歌题材过于丰富吗?或者,会认为题材局限发挥无处吗?这些问题,我们不得而知,却看得出,他们所写的,或者说他们的诗里体现的,无一不是那数百年里诗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在我们所处的工业时代,诗人所写的,当然也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是,与古代诗人相比,我们的诗歌正在丧失抒写农耕社会生活的权利——这种丧失,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直接造成的,是不可逆转的。从诗歌题材的角度去看,当代诗人从乡村人事和那里的自然景物中发现诗意的合理性越来越小,毕竟,绝大部分诗人都窝在钢筋水泥的舒适区,与乡土的关系,更多的是有限的、模糊的、真假莫辨的记忆。但同时,也获得时代赋予的抒写工业社会生活的机遇,以及为时代树碑立传的可能。这是中国诗歌的命运,也是世界诗歌、世界文学的命运,必然的命运。

对于诗歌题材局限之说,没必要当作诗歌弊病去看待,而应该清楚,那是重视中国诗歌的人们注意到当代诗人——因生活范围逼仄而导致的人生经历、体验之单调,以及视野之狭窄、思想之浅薄等等;也发现当下诗歌现场比较活跃,大量诗作纷纷涌现,却因缺乏新鲜感和思想深度,而难以满足读者对这个时代的中国好诗的期待。

因此,应该看到:一个时代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及这个环境之中的人类生存,就是这个时代的诗歌题材,也就是说,我们应承认:时代、人生、诗歌,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生的局限,基本上能直接影响诗歌题材的局限,进而影响诗意的丰富性和新鲜度。所以,想突破诗歌题材之局限,就必须先行突破我们人生本身的局限,以及见闻和思想的局限。当然,还要保持对外部世界的直觉和敏感度,以更好地去感受生活,去发现诗意。毕竟,身心为之所动的地方,就是诗意的来源之地。

丰富的生活经历、开阔的人生视野、活跃的思想等诸多因素,才足以成就诗歌题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之,就有可能像某个小说家坦言的那样:我写完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就没有新东西可写了,创作题材枯竭了,思想内容也枯竭了。

题材局限与诗歌同质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起来的这二十多年里,同质化写作本身和诗歌的同质化现象,屡遭诟病。仅仅在网络上,就能找到很多关于同质化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然而,十多年前的同质化写作,也就是缺乏诚意和独创精神的跟风写作现象之一的“伪乡土诗”,所暴露的题材趋同、语言空泛、情意虚假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留于当下各个圈层和各类主题的诗歌写作中;如今,“学院派诗歌”中的那部分作品——语言芜杂、琐碎、缠绕,回避现实观照,流于空想,耽于议论,也是同质化写作的表现。

那么,如何认识诗歌同质化?造成诗歌同质化写作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破解?在这里,无妨撇开这些问题,来看看下面这个场景:从某个学校,或者从某个单位,走出这样的一群人,人人脚踏同一个品牌、同一种颜色的鞋子,人人身穿同一个款式的上衣和裤子。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可能存在的,正常的,没有问题的现象。可是,从个人趣味的角度去看,却可以挑剔:那群人的着装,毫无特色,毫无个性追求可言,是同质化严重的、无效的、没有价值的形象建设。其根本问题,就在于每个人的鞋子、上衣、裤子都是模式化生产出来的,每个人的装扮都是按统一样式和相同操作去完成的,既没有体现个人的独创性劳动,也没有反映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个人着装是物质生活,文学创作是精神劳动,两者没有可比性,然而,在同质化这一点上,有了互为对照与启发之处。着装的同质化,可以叫“撞衫”。日常生活中的撞衫,无非让人尴尬一下而已。写作上出现“撞衫”,那叫抄袭、模仿、洗稿,其作者,重则会被骂为文贼,必须认错……

在诗歌写作上,把反对同质化看成陈子昂写了《登幽州台歌》,西川写了《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后人就不能写同样的题材,是错误的;同样,海子写了麦地、太阳、月亮、马、草原,谁要是不回避这些意象,就会被讥为烂俗,这样理解同质化写作,是肤浅、不得要领的。

我们应该看到,诗歌写作的同质化,是诗人的诗歌领悟力、创造力有限的反映,更是名利心作祟的体现。因此,破解诗歌写作的同质化问题,有必要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要从文学的本质这个高度去理解诗歌,去提升诗歌的题材处理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说,要在思想认识上明确这一点:诗歌写作,应体现作者独特的观察发现和思想感情,还要在语言的准确性上做到极致,做到特色鲜明、不可复制。例如,无名氏写《上邪》,用不符合常理却又切近人情的、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方式去表达爱意,令人动容:“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又如,杜甫写《春望》,只用一个“深”字,就非常准确地把安史之乱对国都长安的巨大破坏,把诗篇传达的感伤与忧愁,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上的两首诗里,各自跳动着一颗真诚心灵,都有着极其“准确”的表达,因而,排除了同质化的可能——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不为外人所知的,他的思想、行为,只要表达得足够准确,甚至具有唯一性,就不会被另一个人所复制——任何抄袭或者仿写,都不会成功;第二,用心端正、干净,成就诗的健康与纯洁。同质化写作,关乎诗人的用心。同质化写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投机取巧的势利心态的趋使,反映了人性的贪婪与虚伪,也说明作者并没有跟诗歌建立真正的感情,诗歌在那类人眼里不过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而已,用废了,即遭遗弃。可见,从诗歌的认知和诗歌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入手,去打破同质化写作困境,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断断解决不了问题。

(符力,中国诗歌网副总编辑)

写完了小说,小说家也就消失了

范墩子

小说不仅在拓展着现实的边界,它更是现实上空的太阳。我们在虚构的人物背后听见了自己的呐喊,并发现两个不同的自我正在亲密地交谈。写作小说和阅读小说其实都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对世界充满着疑惑,生活的洪流在不断吞噬着我们早已满是伤痕的灵魂。

小说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优秀的小说家都在摆脱旧有的惯性,创造着新的语言。不仅仅是生活在变,就连语言自身也在变化着,它在适应着我们的心灵、声音、嗅觉、良善、道德,以及那份虚无缥缈的幻想。创造新的语言,也就意味着创造新的思想和新的写法。人们往往相信面前的现实,但大多时候,虚构总是比现实显得更为真实,更接近人性的本质。当小说家沉浸在虚构世界里面时,就会忘却外界所有的景物和杂音,甚至连自己也忘得干干净净。他面对的只有他虚构的人物,以及表达本身。每位小说家都渴望在笔下抵达那个虚构的世界,以求同现实世界达成和解。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里,认同了福楼拜的说法:小说家是一位希望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的人。消失在自己作品的后面,就意味着写作的旨意来自神灵,或者来自那些难以被常人捕捉的思想。

保留自己的偏见、缺点和地域性,是至关重要的。小说家不是道德家或评论家,并不需要做世人眼中的楷模,也不需要德才兼备和广阔的胸怀,能容忍万事万物。小说家更需要个性,更需要保留身上“狭隘”的一面,更需要忍耐力和敏锐的捕捉能力,今天我们的写作生态出了许多问题,初学者作品若是太关注乡村生活或带有浓郁的地域性,就会被评论界和读者嘲讽过于土气。我的写作就有明显的地域性,没有办法,我无法逃避这块地方对我的影响,但我希望读者能看到我在叙述上的叛逆。我是一个随时把童年记忆携带在身上的人,童年记忆为我提供了一个审视现实的参照系,包括过往的、当下的、未来的、城市的、乡村的、历史的,在今天写作,谁都无法逃离它们。我写过许多的乡下边缘人物,我希望能用虚构的方式记录下那些卑微的人物和卑微的灵魂。

写完了小说,小说家也就消失了,他像鸟一样,飞进深山老林里,来无影去无踪,躲在隐秘的灰暗地带,喝泉水,吃虫子,养足精神,等待着下一次的长途跋涉。但这个时期毕竟短暂,小说家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工作,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因为一旦歇了很久,内心对伟大小说的渴念就会让他坐卧不宁,就会惴惴不安。优秀小说家的心底都有要写出伟大小说的愿望,正是这个愿望才让他不知疲惫地工作着,不求结果地尝试着,写写短篇,再写写长篇,写不下去了,就写点儿随笔,总得写着,不写就意味着永久地消失,尽管写作本身也是一种消失的过程。有时我们会感到费素材,因为写作不仅在窥视自我,更在打捞他人的生活和记忆,我们势必要不断地去倾听他人的故事,他人身上的艰难,当我们眼睛里装了太多的东西,我们便像风一样消隐在人物的叹息里了。

基于此,我以为,要想突破小说写作的困境,就需要尽可能去了解生活的不同侧面,消除自己的盲点。能否洞察现实广阔的一面,取决于是否具备感性或敏感的性情。感性的品质好比暗处深邃的双眼,是感知的基础,也是感知的本质。有些人生来就要比他人感性得多,毫无疑问,它是写小说的一笔财富。感性提供给我们具体的感受,以及对事物清醒而又真实的把握,有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做到原原本本地还原一些事件或模糊的记忆,它教会我们重新认识一切,重新赋予故事全新的意义,这其中又暗藏着一个从现实向想象世界飞跃的过程。所以说,感性或敏感的性情,也是想象的前提,没有感知,想象也就无从谈起。

和小说相比,生活毫无秩序可言,它充满着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疯狂的因素,从不需要稳定的结构和线索。所谓的日常生活轨道,完全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或者说是自己为自己设定的,以让身体和灵魂平静下来,更好地安居。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活在自我的假想当中。看得清未来,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未来永远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深不见底,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好的小说也许能够预见一些将要发生的事实,但也只是涉及很少的一部分。小说在整理我们的生活和其中大大小小的事件,也可以说,是在整理我们纷乱的生命。小说必须有结构,就像衡量生活时,必须有时间概念一样,所以小说人物的生命一定是辉煌的,是光芒四射的,是富有质感的,是能够感知到死亡存在的。当我面对人物,我会让其处于艰难的处境当中,逼迫他直视生活无穷的尽头和强光。

(范墩子,西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

往期阅读:

【星·回声】第二期:如何判断一篇文学作品的“位置”?

【星·回声】第一期:坚持写作的意义是什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