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火热生活 书写时代新篇”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优秀作品联展 金沙与成都的“金玉良缘”
一座城市的历史和历史中的城市,犹如谜面与谜底。谜面看似简单,波澜不惊,谜底却是暗流涌动。
成都和金沙遗址就是这样一种谜面和谜底的关系。
一
2001年2月8日,成都西郊金沙村的一片工地上,一片忙碌景象。
挖掘机忽然从地下接连挖出了一些形状奇特的骨头。大家立刻围观,公安民警、考古专家等相关人员迅速到场。
在抢救性发掘中,一件件珍贵文物,密集地呈现在考古人员面前。一座沉睡了几千年的王国宝藏,在震惊中,面纱被缓缓揭开。
这就是成都金沙遗址,21世纪中国第一重大考古发现。
在金沙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一座五代后蜀时期墓葬出土的墓碑上,刻有“金沙乡”的字样,当时隶属犀浦县。金沙遗址就是以遗址所在地的地名来命名的。
金沙遗址的出现,证实了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成都一带为古蜀王国的中心,也证明了3200多年来,成都城址一直没变。
古蜀国一直是浪漫而神秘的。当3000年前一段辉煌的文明梦幻般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禁不住发问:是谁创造了这段神话,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信仰?他们来自哪里,又去向了何方?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一座为保护、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兴建的遗址类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金沙遗址路2号,占地面积456亩,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它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在遗址原址上修建,一个可以让你走进去,目前还在发掘的考古现场博物馆。
我觉得,唯有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才是去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最佳时日。2024年9月13日,我来到了金沙遗址博物馆。
阳光透过树林,透过屋顶,金沙遗址在阳光中穿过幽暗,熠熠生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的这话告诉我们,祖先的美好生活,其实就是从一条河流开始的。
磨底河从金沙遗址博物馆内静静流过。河面上,蒙蒙水汽缭绕,两只白鹭用羽毛和翅膀搅动气流,沿着河岸,迎着日出方向,缓缓飞翔。
行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仿佛一下就置身于三千年前的古蜀王国。那些沉睡几千年的文物,在这一刻,似乎也微微颤动,与来自未来的访客打着招呼。
金沙遗址博物馆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园林区和金沙剧场等部分组成,从宏观到微观展示了金沙人的饮食,丧葬,祭祀,占卜,礼乐等不同习俗。
三星堆的象牙是平铺的。而在金沙遗址,一堆一堆雪白的象牙却是一层一层叠压起来的,达八层之多。象牙最多的八号坑,竟然叠压了260根象牙,最长的一根有近1.85米。
不可谓不壮观。
象牙是拿来干什么用的?一堆一堆?哪来这么多?进口还是本地产?
在祭祀和战争为主题的时代,象牙自然是贵重的祭祀品。
蒋蓝在《成都传》中提到,成都以前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一棵巨大的秋枫树根遗迹,大量的乌木,数量之多的鹿角,野猪獠牙似乎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结论来了: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是适合大象生活的,金沙遗址的象牙,极有可能是纯本土造。
为了保护好这些象牙不被风华掉,当地政府和专家一致决定采取了原地回填的方法。
在一个标明“柱洞”的牌子前,我看到柱洞里面还有木头的残渣。专家推测这是金沙人建房子的地基。牌子旁边,有一张高台建筑复原图,它也许就是金沙人的摘星楼,露台,铜雀台,更是金沙人的祭祀大礼台。
金沙遗址里的青铜大立人像,造型与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像颇为相似。
我们想象一下,在一片茂密的田野之中,矗立着一座高高的祭祀台——古蜀大社。台子上,站着一个比三星堆大立人还要高的祭祀长,神情肃然,似乎正在主持一场神秘而重要的仪式。
而最让人惊奇的是,这个祭祀台居然分毫不差地对准着冬至那一天,成都平原日出的方向。
围绕着这座祭祀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祭祀坑。
3200年前,古蜀人挖下一个坑,在里面埋下层层叠叠的象牙。过了100多年,到了西周,他们在这里又埋下了大量的金器和玉器。再过了200多年的春秋前期,他们又埋下了1000多只鹿角和一些野猪的獠牙......在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8号遗址坑,竟然就出土了多达345件的文物,而其中绝大部分是金沙独有的,比如太阳神鸟,黄金大面具,青铜笑脸,全中国仅有的两个无头青铜小人......在一个只有50米距离的地方,金沙人花了整整600年来进行祭祀,祭祀天地,祖先,日月,山川,战争,节庆......
“黄金大面具”,做工在某种程度上比三星堆的还要好。只是黄金面具的外层看上去细腻,里层却粗糙许多。
面具难道不是用来戴的?如果是,为什么里层如此粗糙?如果是,又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戴的呢?
太阳神鸟金饰,无疑是这片土地上最耀眼的明珠。那四只逆光飞翔的神鸟,围绕着中央的太阳,仿佛在诉说着古蜀人对自然,特别是太阳的敬畏与崇拜,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
太阳神鸟究竟是什么鸟?
金乌负日是华夏文明的古老传说。于是有人说太阳神鸟就是三只足的金乌。
有人说可能是白鹭类的水鸟。
成都观鸟理事长沈尤先生认为:“金沙神鸟”的生物来源,应该是火烈鸟。他还给出了解释:来自哈沙克斯坦的火烈鸟是“飘鸟”,浑身火红,每年只有十一月来成都平原,最多停留一个月,所谓来无影去无踪,神灵一般存在。
......
这也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难解的谜。也正是因为它的神秘莫测,才让我们在探索未知的世界和发展人类科学文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永不停歇。
站在太阳神鸟的金饰前,我想象着3000年前这只鸟的种种模样和姿态。
当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这件金饰上时,它仿佛活了过来,振翅欲飞,引领着人们穿越回那个遥远而神奇的年代。
2005年8月16日 ,“太阳神鸟”金饰击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国宝重器,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2005年10月17日,以“太阳神鸟”为题材的蜀绣制品,搭载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后返回地球。
金面具,太阳神鸟都是金的美,这种美,既有工艺之美,更有诗意,浪漫之美。这里的诗意和浪漫指的是它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出众,有着独特的魅力,独特的美感和诗意,有让人生出羡慕来,谁看了都惊叹,都想仔细地品味它。
玉器因为埋藏了几千年,在地下产生了非常漂亮的花纹,被叫着沁色。因为这些沁色,金沙的玉器成了同时期最美的玉。
碧绿色的“十节玉琮”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好奇。这是一件可以通天的玉器。三千多年前的金沙人,长久地把它握在手里,当着登天的天梯。这种玉在当年叫和田碧玉,很稀少,也是制作御玺和金缕玉衣的材料。
这件文物在地下已经埋了好几千年,如今依然还保持着这种碧绿色,全中国,只有这一件。
“十节玉琮”,硬度如钢铁,即使是我们今天要切这样的玉石,也要用到钻石的刀头。关键是金沙人还在里面还打了一个大圆孔,他们是怎么办到的呢?
“十节玉琮”一方一圆,代表了天圆地方,每一节代表了一层祭坛。特别惊奇的是在每一个转角的位置都刻有一张人脸,上下一共40张脸。
这脸,难道就是古蜀人心目中天神的样子?
有专家说,“十节玉琮”其实来自于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一件小小的玉器,背后不仅是波澜壮阔的故事,也同时说明了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没有阻遏古蜀国和全国各地的联系,蜀地并不是“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秘之地,而是翻过蜀道,让金沙文化与中原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展现了中华古文明的多元一体论。
精美的金器、玉器,在阳光下闪耀着柔和而神秘的光芒,它们不仅仅是金属与石头的堆砌,更是古蜀人智慧与信仰的结晶,也是金沙与成都的“金玉良缘”。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它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今人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在笑脸青铜小人前,我在想,为什么是笑脸而不是“板着脸”或“苦脸”呢?我曾在三星堆博物馆也注意到一个笑脸陶俑。难道四川人的乐观,是从古蜀国就开始了的吗?海洋气候的温润,养育了一群自古就美滋滋乐呵呵的蜀人?
“无头的青铜小人,好像我们现在宇航员啊。”
“嘿,这不就是山海经里的战神刑天吗?”
“我看其实就是古人的一个毛巾架子呢。”
“本该有头的地方,却有一个孔,专家说,它可能与传说中的《山海经》里的贯胸过有关。”
.....
难道《山海经》是纪事而不是神话?
我似乎看到每一件文物都动了起来,手舞足蹈,咿咿呀呀,给我们讲述着答案。
可惜我们听不懂。
古蜀文明之所以让人如此着迷,正是因为它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生活馆,我看到金沙人的水井旁边就是他们的房子,房子的前面有一个水塘,简单的木质栈道,是房子和水塘之间的桥梁。几千年过去,这个水塘留下了厚厚的淤泥。人们在这些淤泥里挖到了一件不起眼的镇馆之宝——木耜,它是我们中国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商周时期木质农具。
在金沙遗址这片土地上,我仿佛能听到古蜀人低吟浅唱的歌声,看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祭祀祈福的身影。那是一种质朴而纯粹的生活,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金沙遗址,不仅仅是一处考古遗址,它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古老文明的辉煌与美丽。
金沙博物馆还有两个彩蛋:一个梅花鹿园,一个乌木林。梅花鹿在那个时代就与金沙人同在了。
乌木的形成有两个条件,名贵树木加埋在河床下。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推测在这里曾经有一条大河,波浪宽又大,气候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这条河就是如今的磨底河吗?没有力证。
为了水,金沙人把洁白的象牙和各种精美的金玉,以祭祀的方式给了神灵。
当然这些都是臆测,推断。金沙遗址透露出来的神秘性,需要我们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又会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这对于成都,成都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漫步在金沙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步都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和疑问。
二
在后工业的氛围中,我们开始思考一种人文的追问:人到底应该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或者说什么样的城市更适合于人的生存?
我一直在想,金沙遗址究竟能为成都乃至中国,全世界带来什么?
专家学者说,除了托物生发的想象力,临难勃兴的复能之力外,遗址的发现还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
在三星堆博物馆,人们除了对三星堆青铜器高超工艺感到叹为观止之外,大家也就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忽然消失产生了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强大的文明忽然在一夜之间就戛然而止,不知去向,消失了呢?考古的现场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灾难,或者战争的痕迹。
金沙遗址的发现,三星堆文明消失的秘密从此被破解:金沙文明极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在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有人说如果古蜀国是一场球赛,那么三星堆是上半场,而金沙就是下半场。相差仅仅500多年的两个地方,在文物的工艺和造型上,有着非常明显的相似性,青铜人像,黄金面具,也都是一脉相承的。
于是有了金沙文明就是三星堆文明延续一说。
可又有人提出疑问了,金沙遗址怎么没有三星堆遗址那么多大型的青铜器呢?
我在展馆中看到一大堆的碎片。这些碎片也许就和这些青铜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两个小圆球,是不是就是纵目面具上的眼泡呢?几块铜板,是不是就是平顶人像的天灵盖呢?那些特别小的牛羊,是不是就是大型尊等掉下来的装饰呢?因为三星堆人在埋藏那些神器的时候,是刻意把它们都砸碎了,还分开不同的坑去隐埋的。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完整地修复还原出来。
所以有专家就提出一个观点:是不是当时三星堆人把一些最重要的碎片(比如大立人手上拿的神器,大神树的顶端)带到了金沙,埋在了象牙最多的地方。
可为什么要把所有的神器都砸碎,还分成不同的坑去隐埋?这么先进的文明为何都没有文字记载,难道是被刻意抹去的?金沙文明、三星堆文明究竟是穿越还是轮回,真的是史前文明吗?还是其它一些什么的?
到处都还是疑问,是谜。因为到目前为止,不管是金沙遗址还是三星堆遗址,都只发掘了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
那接下来怎么办?
“纵目”者高瞻远瞩:我们得申遗,保护起来研究,继续探谜。
何为“纵目”?
这要从古蜀国的“蜀”字说起。“蜀”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上面的皿,就是竖目,既“纵目”。蜀字的结构三部曲就是:蛇(龙)身、人首、纵目,由此构成古蜀国的神图腾。蜀字的写法有二十多种,来历有两种,直到汉隶流行,这个字才是我们今天的样子。
所以,“纵目”不是眼球高高鼓起,而是在两眼之间,还有一个纵立的眼睛,俗称第三只眼睛。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用第三只眼睛去打量历史的在场新意。
纵目古今,主角不是建筑,公园,植物和车流,而是生生不息的人。
因人兴城。
纵目古蜀国,金沙遗址,我们可以感受到远古,也可以感受到当下,远古和当下是同时存在的。
将金沙遗址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古蜀文明的一种认可和肯定,提升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金沙遗址的保护与研究,为后人留下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有理由相信,金沙遗址必将成功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又一重要窗口。因为它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黄昏时分,从树巅倾斜而来的夕阳,开始在丝绸的水面上淌金。白鹭水墨画一样简洁,淡雅地立在水边,一动不动,处于长久思考中。我的到来,惊醒了白鹭的梦,立刻展翅迎着夕阳朝远方飞去。
我的眼前,白鹭忽然幻化成了太阳神鸟,与眼前的白鹭交错而飞,飞过金沙,飞过古蜀国,飞过唐诗宋词,在三千年历史的河流中,落英缤纷。
(首发于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四川188体育官方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