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优选中短篇 | 2024年9月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4年09月29日15:36

点击阅读推介作品

宋嵩推介

林为攀《二维码奏鸣曲》

小说借鉴了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奏鸣曲式”,把全文分成了三个“乐章”,小说的开头将时间设置在2019年的夏天,写一位出生于“民国十九年”、也就是1930年的老太太在儿子的陪伴下到镇上去买华为手机的经历。这位89岁高龄的老人一辈子都是昂首挺胸走路,晚年却心甘情愿地成了一个“低头族”,只是因为她听说自己那个将近三十岁的、几乎从来不跟家里人联系的“北漂”长孙找到了女朋友,她急切地想通过微信视频看一眼自己未来的长孙媳妇。小说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位身为青年作家的“北漂”,从小就厌恶家庭关系,再加上他有一段高中时期去上海参加作文比赛的不堪回忆,因此他宁可在北京频繁更换住所也不肯回福建老家,只是时不时地会给自己的祖母转一笔生活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家庭的态度渐渐有了松动,终于决定在2020年春节带女朋友回家乡过年,顺便举行婚礼。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场疫情会将这场婚礼延宕三年。而当疫情过去,主人公带着未婚妻回到故乡,自己的祖母已经去世,连一张遗像都没有留下,留下的只有那个因为触电而早已不能使用的华为手机。高潮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在婚礼的第二天,主人公带着未婚妻去镇上修那个手机,试图从手机中找到祖母的遗言,结果却发现祖母留给自己的最后一条语音消息停留在2019年,也就是疫情之前,内容则是要把自己微信钱包里的一万八千块钱留给孙子结婚用。回到祖母居住的老屋,主人公无意之中扫描了门牌上的二维码,结果出现的除了房屋信息之外,还有一张祖母站在老屋前的照片,那也许就是她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影像。

有人说,文学评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让读者知道一部作品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不好”。可是,当我面对《二维码奏鸣曲》这样一篇小说,我觉得多说一个字都是没有意义的。相信每一个读者读过它之后都会想到很多:想到故乡的亲人,想到疫情三年里自己和身边人的遭遇,甚至是想到那些在那三年里离我们而去的亲人,想到那些皱着眉头或是咬紧牙关度过的日子。

马兵推介

项静《不系之舟》

《不系之舟》从一个孩子的情绪失常开始,慢慢把读者引入到一对白领夫妇家庭生活的内部,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当代中国城市婚姻精神溃疡的底片。为了舒缓孩子的情绪,已经离婚许久的夫妇开始策划一场长旅,他们接力陪伴孩子,在这个陪护的过程中,往事纷然而至,让他们得以思考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自己。而对爱与责任的重新认领,也帮助他们度过了一场不小的危机。

小说当然无意提供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种从小说的题目也能看出来。“不系之舟“出自《庄子》,不过更有名的还是苏轼的引用,所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一直在追寻苏轼的足迹,他既羡慕东坡的达观自适,也明白他的漂泊无定其实充满了人生的无奈。男主人公这艘不系之舟,最终还是回归了家庭的港湾。但小说的结尾其实是有点反讽的,甚至让人想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到底是什么成全了他们的复合呢?真的很难说清楚,这是生活的幽暗和复杂,也是文学的丰富所在吧。

郭冰茹推介

杨知寒《飞烟》

《飞烟》的篇幅不长,但讲了个有点复杂的故事。专注社会新闻和民生热线的电台记者孟还潮和妻子在大街上遭遇抢劫,被刺身亡,劫匪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想想你得罪了谁。这句话一方面串起了电台记者穿街走巷、报道民生,帮老百姓解决问题的经历和感受,另一方面也成为妻子帮助警察破案的线索。故事在细节、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叠加中层层展开,警察很快便破了案,孟还潮不是死于打击报复,而是死于一个小混混的谋财动机。吊诡的是,这个小混混恰恰是他热心帮助过的老人的儿子。跳跃的叙事时间,凌乱破碎的故事结构和隐秘细腻的情感线索相互配合,共同编织出一个质地坚硬、锋芒十足的故事内核。不论是记者被社会荣誉推动着,不得不表现出的英雄主义,还是此起彼伏升腾着油烟的烧烤摊,最终都指向了真相本身的荒诞感和暧昧性,就像袅袅上升最终散于无形的飞烟。这或许是当下人们对现实的一种理解和认知。

聂梦推介

陈小手《夜神的礼物》

《夜神的礼物》讲述了一个如何看待新生命,如何看待婚姻的故事。本命年这年,我和妻子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与小宝宝一同到来的,是一只黝黑的小兔子。按照岳母的说法,小兔子是夜神的化身,可以去灾化厄,保佑母子平安。然而,随着家中生活被兔子打乱,以及宝宝检查出患有先天兔唇,小黑兔也由平安兔变成了闹心兔,厄运兔。孩子是去是留?生活该去往何处?一家人陷入难局,小说也由此展开。

作者借助“夜神的礼物”,探讨了当下青年的婚育问题,并将对生命的尊重,对爱情、婚姻和幸福的体悟蕴于其中,质地饱满,真挚动人。

小说所提供的新的家庭结构关系,刷新了当代城市生活书写的背景布。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青年作家陈小手送给我们的礼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