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火热生活 书写时代新篇”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优秀作品联展 走进月亮山
1
到月亮山,眼睛看到的,绝对超过想象。
退休之前,因整天忙于教学工作,对身边的青山绿水往往熟视无睹。然而,当退休之后,光阴的脚步也放慢了,更有大把的时间让我走进自然了,美好的大自然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惊喜。
除了情感之外,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应是赏心悦目的那种味道,月亮山便是。对于月亮山,我有一种久违的激动和亲近感。查阅历史资料,《(民国)西吉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七里宝山,又名月亮山,在县城北七十华里,山之南有清泉焉,名曰宝河。其中似有金属矿物质,水清则现,浊则隐。每当日中,水犹发光,如月亮隐现其中,故水称宝河,山名月亮。”
从地图上看,月亮山位于西吉县城西北,西吉和海源两县交界处的白城乡东北部。月亮山属屈吴山余脉,东南接六盘山余脉-----西峰岭,西北与西华山接壤,呈西北-----东南走势。月亮山,因其形状似孤月而得名,其西麓有宝河沟,故又名“七里宝山”。
适逢仲夏季节,我们一行5人驱车从县城出发,途径新营、白城乡直到月亮山。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缓缓地行驶,道路两侧的树木浓密且高大,墨绿的树冠像巨伞一样臂挽着臂,手拉着手,向着蓝天白云攀升。一幢幢白墙红瓦的新建民居,忽隐忽现掩映在绿树之间。我们不禁驻车回望,不远处,一畦畦的麦田和即将成熟的庄稼,与金黄色的阳光缠绵交融,如诗如画;深浅不一的嫩绿苍翠由近至远,一阵阵含着草木芳香的微风吹来,让人心旷神怡;丰盈多彩的田畴,菜园和花圃连成一片,这种优美的人居环境,是田园风情与现代化有机融合下的轻松与惬意。
40公里的车程,不经意间在景色如画的村庄美景里掠过。瞬间,山势隆起很高,车子气喘吁吁地爬行在陡峭弯曲的山路上,不一会儿,就到了海拔2633米的月亮山主峰。
整个月亮山诸峰被裹挟在一种淡淡的、潮潮的雾气之中,空气异常湿润。这种湿润感给人带来的舒适、惬意,不仅来自空气,还有月亮山草本植物所带来的精气。俯瞰山体,翠绿欲滴,窄窄的山脊好似鱼儿游走在绿海中。环顾四周,大片大片的小草夹杂着各种花卉,小草葳蕤而嫩绿,花儿开得热烈而奔放,它们繁衍蔓延,严严实实地覆盖在山脊上。从山顶、山腰到山下村庄四周,再到村内的房前屋后,满脸都是树影婆娑,绿肥红瘦的迷人景致,那种绿的层次感和丰富感,直逼人的泪点。
同行的朋友说,月亮山的森林是翡翠;也有人说,月亮山的森林是绿肺。有的拿起相机在拍照,我独自一人置身绿海之中,倾听着松涛的声音,深深地呼吸着弥漫着花草芳香的空气,顿时有一种洗心润肺的感觉。忽然想起一句话:月亮山就是绿水青山,月亮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海拔适中,日照充足,植被茂盛,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方,特别适合各种植物生长。
大自然如同一位丹青妙手,用如椽画笔以水墨笔法,在天地间的巨幅宣纸上描绘着一幅幅精美的山林画卷。月亮山的绿:绿,深绿,翠绿,墨绿,绿得令人心醉。蔚蓝的天空,映衬着朵朵洁白的云;绵延起伏的山坡上,是海一样的绿云。这些绿色的天然氧吧,为人们涵养着子孙万代的水源。
每到周末或暑假,纷纷来西吉休闲、度假、旅游的周边及外地人络绎不绝,车辆排成长龙;月亮山景区游人如织、人头攒动。他们或驻足月亮山欣赏美景,或去中国最美休闲村龙王坝住窑洞,观赏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或去闽宁特色街区品尝“西吉好吃头”,赴一场味觉盛宴;繁忙的工作使他们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焦虑的心便被润泽化开。是什么吸引了远远近近的人们接踵而来?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花园般的优美环境。有一位在大都市工作的朋友说,城市里的空气实在太糟糕,看不见绿色,听不到鸟鸣,一到西吉喝的是火石寨“矿泉水”,吃的是“西吉好吃头”,呼吸的是新鲜空气,感受的是田园风光。
同行的小梁毕业于西北农林学院,是林业口的专职技术员,耐心细致地向我们科普山上主要的动植物种类。他说:“月亮山生长着乔、灌木树种40科、67属,共137种。有无芒雀麦草、垂穗披硷草、鹅冠草、芨芨草、硬质早熟禾、沙大旺、柠条、黄花野苜蓿等稀有或濒临绝种的优质牧草;还生长着许多珍贵的药材,如升麻、甘草、白芍、秦艽、小柴胡、黄苓、黄芪、车前子、苍耳子、仙鹤草、茵陈、益母草、蒲公英、艾叶、麻黄、地丁、薄荷等近百种,除此之外,还有挺拔的云杉、油松、白榆、杨树、刺槐、沙棘、臭椿等乔、灌木100多种。野猪、山兔、狍子、狐狸、麋鹿、锦鸡、鹌鹑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
一路上,我们的脚步慢了下来,走走停停,漫步在绿海之中。虽说骄阳似火,天气有些炎热,当走进绿荫覆盖的幽深丛林中,顿觉凉爽惬意、心旷神怡。从小梁绘声绘色、如数家珍地讲述中,袒露出他内心一种难以言表的冲动和自豪,而自己也有一种久违的激动和亲近感。在当前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的形势下,家乡人的生态智慧给了我们足够的启发。
随着全民生态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干旱少雨的西吉,拥有这样生机盎然的一片绿洲,是多么珍贵。月亮山的绿色奇迹,是西吉人民群众一代接一代努力的结果。
近20年间,西吉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推进,将月亮山建设成主要的水源涵养区。2013年,西吉县投资1.2亿元在“月亮山”林场和扫竹岭林场管护区完成造林7万亩,栽植云杉、桦树、丁香等各类苗木670多万株;2020年春秋两季投资1.04亿元,在“月亮山”林场、新营乡、火石寨乡完成造林3.12万亩;2021年,西吉县继续加大“月亮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力度,投资1.2亿元在“月亮山”林场、新营乡、火石寨乡、白崖乡的22个行政村完成造林3.4万亩,栽植云杉、油松、丁香、红梅杏等各类苗木306万株;2023年启动黄河流域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宁夏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含32个子项目36个子工程,保护修复面积达到1.34万公顷,约投资8.78亿元。目前,生态修复面积达到1466公顷,森林涵养水源总量达到了109万吨,森林保土能力增加了4.9亿吨,新增造林地1466.7公顷,成林后可释放氧气2962.7吨。
这一组数字的背后,洒满了西吉人的智慧和汗水,凝结着西吉人的坚守和情怀。
几十年来的不懈奋斗,不仅种出了一片植被丰茂、生机盎然的绿洲,更种出了一种知难而进、“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
月亮山的美美在生态、美在原始、美在淳朴;月亮山已经不是一个地理的存在,而是几代西吉人理想和汗水、心血的结晶,更是一个不朽的绿色传奇。
2
曾几何时,月亮山也是草木葳蕤,野兽出没之地,由于当时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管护不到位,过度放牧、乱砍乱伐、开荒毁林、大片植被渐成荒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更为恶化。天是黄的,山是秃的,水是浑的,每年春季刮大风,人们都变得灰头土脸。种草种树,谈何容易?民谣曰:“春天种,秋天拔,冬天倒了罐罐茶”。
1972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来西吉考察林草建设项目时说:“这是一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曾经绿意盎然的山体肌肤变得伤痕累累,开膛破肚的土地失去了生机,这是大山经历生命阵痛后留下的累累伤痕。
历史留给了人们许多沉重的思考,也留给了人们正本清源的机会。竭泽而渔,只会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大自然所生成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体的伟大艺术品,而人类更有理由来保护和爱惜它们。不要以为种树那么容易,不就是挖个坑,种棵苗吗?其实,种活一棵树不比养活一个孩子简单。坑要挖深,苗要扶直,土要踩实,水要浇透,根深才能叶茂,土实才能枝壮。外来移栽的苗木水土不服,且抗性太弱,要想在当地种植成功,必须自己育苗,就是那些适应当地土质和环境生长的苗木,又要多少技术人员的攻关;从育苗到挖坑、松土、施肥、扶直、踩实、浇水等一系列工序,要付出多少艰辛!
爱因斯坦曾说,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心灵里灌注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野生动物、植物和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人类,对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的一草一木更应加以呵护。
树不仅是生态的概念,也是文化历史的标识。这是我想起左宗棠,他督办新疆军务在经过许多地方时,广植树木。当时常有盗伐树木事件发生,他发出严令:毁坏林木者,斩!可见左公爱树心切,其生态保护意识之强烈。据记载,在左公倡导督促下,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的300公里之间,种活的树就达26万多株,自泾州(今泾川)至玉门连绵两千余里。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后来有个文人杨昌浚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去年应朋友之约,我有幸在隆德县城见到了一种被人们称为"左公柳"的树。这些树树龄已过百年,跨越三个世纪,其树高在9—15米之间,胸径在1.2—1.6米之间。据《隆德县志》记载,左宗棠入甘西上,在隆德境内沿途植树长达45公里,分布在312国道两侧。虽历尽沧桑,但棵棵根深叶茂,浓荫遮地。
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中,隆德县城道路拓宽,老旧改造拆迁,城市长高了,长俊了,道路两侧的“左公柳”仍保护完好,树木花草长势葳蕤,景色迷人。可见隆德人把树,当作命根子对待。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西吉县县委、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实行生态立县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政策,实施月亮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工程。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与奋战,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的美丽西吉,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
3
站在山巅,除了享受自然之美,还可感受到人造风景之美。山风在耳边呼啸掠过,树木在风中摇曳,一排排风力发电机组依然矗立月亮山诸峰之中,乳白色的风机就像根根擎天长柱,巨大的机械叶轮,在风力的作用下徐徐旋转着,将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网把源源不断的电力输送到千家万户。
风,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它有过“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柔和与闲适,有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暖意与生机,有过“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想象与超然,也有过“落日横汀草,飞沙欲遍山”的狂放与不羁。
人类对于风的利用自古有之。在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人们早在几千年前的商朝就开始利用风力帆船运送货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利用风力来磨面、舂米、提水、灌溉等,随着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开启了电器时代的到来,而风车也逐渐开始被大规模地运用到发电中。至今,人类对风能的利用仍在持续,风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风还在,但风变了。在华电建设者的魔法之下,风,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色彩。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背景下,风力发电相比传统的火力发电,它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更是一种无污染、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当蓝天、白云、风电共同出现在阳光下,便将这种和谐与温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天然风景与人造风景的相互交融,让人心中多了份宁静与闲适。
每当我站在月亮山风机“巨人”前,我不禁陷入深深地沉思:风力发电之旅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到了绿色发展的美好未来,看到了一代代华电人筚路蓝缕,在崇山峻岭间,无畏烈日骄阳,与高山为伍、与荒凉为伴,千里追风,只为守护万家灯火!
4
早在20世纪60年代,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大寨,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依虎头山而建。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大寨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成了层层梯田,从此,改变了大寨人靠天吃饭的状况。
在大寨精神的感召下,从60年代开始,西吉人也用双手在大自然中“打磨”和精心“雕刻”耕作的梯田,它犹如“天梯,层层阶阶,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盘桓弯曲,从山脚下到山顶端,从这山连到那山,这些梯田的修筑,不仅实现了蓄水防旱功能,还发挥了调节气候的作用。
如今行走在西吉的山山岭岭,犹如置身于一幅波澜壮阔的绿色图画中。纵目远眺,浩瀚如海的山峦更显得雄浑、壮阔、辽远。一览层层叠叠的壮美梯田延伸至视线的尽头,从山脚盘绕山顶,蜿蜒如春螺、披岚如云塔。这些黄绿驳杂的山塬景色随季节的变化而各有不同:春天像一汪汪清澈透明的碧玉,夏天似一波波澎湃起伏的绿浪,秋天如一幅幅金色的水彩画。这种美,不仅美于景观,更在于生态智慧的内涵;这种美,不仅美在收获,更在于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2023年7月,西吉县举办了“拍最美梯田·看山乡巨变·促乡村振兴”的全国摄影大赛,全国各地25支摄影团队、1273名摄影艺术家慕名走进西吉,走进山青水绿的最美乡村,走进绚丽多彩的最美梯田,用摄影家的深情和艺术才华、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西吉梯田的独特魅力和风采。殊不知,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无不凝结着西吉人民用自己的生态智慧和实干精神,为我们绘就了一幅新的千里江山图。
站在这片热土上,放眼望去,畦畦绿色的玉米,一望无垠;块块金黄色的麦田,透出成熟的味儿;零星的几块油菜花田点缀其中,那绚丽的黄与撩人的绿,谁都会把自己融入这天地之情。从中我也进一步深刻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朴素而深邃的理念。
西吉梯田作为经典的农耕文化和典范,是一种真正的大地“指纹”艺术,无不浸透着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
(首发于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葫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