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创作谈:向理想主义致敬
去年以来,我想写一系列“理想国”小说,探讨人在各种处境下的理想。《美声唱法》是第二篇,探讨人在当下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精神艺术品。
说实话,历史上的精神艺术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泛滥,只是每天上班,公交、地铁上人们都在拿着手机欣赏;有的人走路还捧着手机;一部电影,动不动票房十几亿几十亿;但是另一方面,最能代表人类智慧和艺术结晶的产品却越来越受冷落,最熟悉的纯文学刊物订数越来越少,表演高雅舞蹈的剧场门可罗雀,名角主演的戏曲观众寥寥无几,艺术类电影更是难以收回成本,连音乐学院的老师爱听的也是通俗歌曲,我们的精神审美到底出了什么差错?
我想起我的一些理想主义者朋友,他们热爱着艺术,追求着艺术,有的夸父一样倒在追求的路上,有的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他们在生活中过得潦草、落魄,大多是失败者,但他们从事的事业在挽救着人类的尊严,他们努力的方向,是精神艺术品生产者的方向。
多年前元宵节,在“认一力”大厅唱歌剧的“唐铭”走了出来;下雨天,在东四条弹吉他唱歌的“苏晓春”和“小齐”走了出来;才华横溢,潜心创作的“东先生”走了出来;在双塔寺拍电影的“苏晓春”“穆总”走了出来,他们每个都是我认识的人,有的只见过一两面,但都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们从生活走进小说的时候,像鱼儿从江河游入大海,日益丰满,变成了小说中的自己。
小说从多年前下大雪的那个元宵节写起,实际上那天并没有下雪,但雪能营造一种庄严、洁净的氛围,而且雪给人一种寂寥、落寞的感觉,预示着高雅艺术的地位和处境。唐铭酒喝高之后在认一力大厅里唱歌剧,引起轰动,赢得了“百度明珠”酒吧主持“绿珠”的注意,可谓异常热闹。最后以唐铭独自回上海结尾,萧条寂寞,“他说真正高贵的艺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就是这部小说的主旨。
小说加入了现实生活中一些真人的名字,有范伟、黄渤、贾樟柯、朱洁静,为了增加小说的真实感和时代感,他们本身也是一种符号。在小说中也正面描写了太原的一些场景,如西缉虎营、解放路、认一力、铜锣湾、双塔寺、汾河等,来太原工作和生活13年了,我的笔下出现太原的地方很少,但近来却越来越想多写写太原,也许我开始融入它了。
感谢《小说选刊》和《十月》杂志,有了你们的激励,我想在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会把“理想国”系列一篇篇写出来,我会时刻想着理想这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