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岛生态的多维艺术呈现——读房伟的《太湖万物生》
内容提要:房伟的长篇报告文学《太湖万物生》以“生态”为关键词,实现对太湖生态岛的全景式书写。在长时段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作者重点聚焦其历史流变、古村振兴、自然风物、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给予读者时空汇聚、纵横捭阖的阅读体验和切身感受。作品以“生态”为链接条,将现实、历史与哲思贯通,是基于合乎非虚构的事实与史实之上,超越于新闻与历史客观呈现所带来的零度立场给予读者以描述对象意义的理性判断和价值引领。作品以“生态”为核心意象,其艺术呈现表现出发散式结构、诗意呈现和特写式人物建构等特质,为当下非虚构文学写作增添别一番风景。
关键词:房伟 《太湖万物生》 报告文学 生态 艺术呈现
近些时,中国的生态文学创作已经成为一个显流,其中的报告文学尤为特出。长于小说创作的学者房伟,近期出版了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太湖万物生》。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既是作者创作视域的新拓展,也是报告文学生态书写的新收获。不同于一般的非虚构写作,《太湖万物生》将目光集聚到一个太湖“群岛”的地理区域,即江苏省苏州市金庭镇范围内的西山岛等二十七个太湖岛屿和水域,以及东山镇和光福镇的部分生态区域,而并非某一个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重点描述这个隶属于长三角核心板块、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州的“岛”,以绿岛桃源记、古村振兴记、道法自然记、美岛风物记、生态经济记、桃源文心记等六章构筑多维透视的“太湖生态岛寻踪录”。作品涉及生态岛的历史渊源、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将“美丽”“低碳”“富足”“知识”和“艺术”作为太湖生态岛五位一体的“岛向”展示给世人,将高速现代化建设的苏州市区与节奏相对舒缓的西山群岛关联起来,力图以此“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典型个案,思考城与乡、工与农、穷与富、中与外、快与慢等诸多现实问题,探寻一条基于太湖、苏州、江苏,更关乎中国与世界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最终达成生态文明的人类发展之路。
一
以“生态”为关键词,《太湖万物生》实现了对太湖生态岛的全景式书写。在长时段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作者重点聚焦其历史流变、古村振兴、自然风物、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给予读者时空汇聚、纵横捭阖的阅读体验和切身感受。
生态岛的历史流变主要呈现于作品的第一章“绿岛桃源记”之中。一方面,作品追溯太湖群岛的历史流脉,从公元前3200年的“太伯奔吴”李弥大之“用世之隐”、“大宋烈士”徐揆的执节尚义等叙说北人南迁所带来的中华文明的“由北及南”,“他们将勇武的血性,暗藏于秀丽山水,保持爱国本心。他们的故事,为文质彬彬的太湖生态岛文化,增添了几分血气担当,也使得生态岛的文化构成更加丰富多元化”1。他们塑造了江南苏州“崇尚隐逸”与“敬爱自然”的文化和尊重自然的生态观,由此发掘出太湖生态岛所具有的“移民文化融合性”。“太湖生态岛文化,这种‘合’既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表现在太湖文化融汇南北的特质。它并非封闭的,而是将北方诗书教化与南方岛民的温柔细致结合,使生态文明有了生长的文化基础。”2将植根于悠久历史文化之中的太湖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理念进行了详尽梳理。另一方面,作品详实清晰地描述了生态岛从晚清以来由雪灾、干旱、台风、湖灾等自然灾害因素,以及“湖匪横行”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穷岛”,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煤矿、水泥、采石、化工产业,水域等基于经济建设的大开发所产生的“富岛”效应及其以石材开发等种种生态危机,再到21世纪以来修复保护群岛自然生态为主线的“生命岛”建设。作品写道:“从‘穷岛’到‘富岛’,再到‘生命岛’,当代太湖生态岛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连,与苏州市的发展相连,也与生态文明的转型相连。”3此章再现的“为石请命”的吴县文物保护委员会负责人张志新,带领村民进行山林修复的西山缥缈村党支部老蒋书记,为保护林屋洞历史遗迹积劳成疾、因公殉职的吴县风景园林管理处处长王正林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这些人物以生命为代价捍卫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深刻印证了美国科学家德内拉·梅多斯等人在五十多年前所预见的生态危机——“任何导致可再生资源存储量下降,污染汇增加或者不可再生资源存量下降并且没有可预见的可再生资源替代的活动都是不可能持续的。”4因此,“绿岛桃源记”一章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即在有关太湖生态岛的自然概貌及历史渊源的书写之中,呈现其具有东方生态文明观念和江南文化模式的基本形态。而这种形态又无疑显现着人类生态进程的共性与个性,既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也镌刻着强烈的“中国式”生态文化烙印。
在“绿岛桃源记”之后,作品又通过“古村振兴记”“美岛风物记”“道法自然记”“生态经济记”和“桃源文心记”等章节叙写生态岛的自然风物、古村振兴、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若干侧面,深度描摹生态岛的原生态自然状貌,进一步凸显具有东方生态观念和江南文化模式的人文经济生活景观。
相对于苏州市区快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生态岛上尚存多个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太湖万物生》从不同维度再现这些古村在当下的保护、修缮或发展。具有多座明清风格的祠堂和大宅院的千年西山明月湾村的古建保护,在曾担任金庭镇古村保护负责人的邹永明看来,“多方共赢”是解决其古建保护难题的最终出路。作为生态改造示范村,衙甪里村的旅游经济日渐兴盛,驻村第一书记杨建华等人还依靠网络销售碧螺春“一记红”红茶,帮助村民致富,与此同时也带来车位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集体经济好、旅游资源丰富、人居环境整治好的东村古村、东蔡村和蒋东村等,则正在由工业区转向生态区。“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杠杆的调控、技术手段的运用、法律的约束、道德的引导等在解决环境问题上‘一个都不能少’。”5与古村保护相对应的是,作品生动再现了民宿经济、内塘养殖、碧螺春茶业和枇杷产业、电商销售等为代表的生态岛特色经济孕育发展过程及其所面临的各式挑战。它们或因岛而生,或因地制宜,或顺时而为,为的是逐步祛除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生态危机,再造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文化生态岛,是生态岛挽留人们的最重要的核心理念。”这是苏州西山石公山的沈纯道有关生态岛发展的建言。他倡导举办首届宏道流中国学习班,力求将插花传统发扬光大。作品以此将生态岛的灵魂内涵所在——文化的力量提升至一个全新高度。因此,我们可以在“桃源文心记”一章中看到,“真清官”暴式昭为苏州西山厚植的“廉洁”文化基调;热心公益的李岚救助有智力遗传缺陷的俞家双胞胎姐妹,并跟踪帮扶、心理引导和情感陪伴处于困境中的两兄弟,组织志愿者团队帮助困境家庭,实施“公益助农”;蒯惠中、邢靓、姚永强等本土艺术家倡导的胥口“中国书画之乡”、 艺术家的“太湖写生”计划,力推生态岛的艺术建设,产生更多“留住”游客的文化附加值。作品也由此告知读者,廉洁、大爱、艺术之美,正在成为太湖生态岛得以持续发展的文化之根。
二
以“生态”为链接条,将现实、历史与哲思贯通,无疑是《太湖万物生》写作的另一个显明特质。作品各章均有大量有关太湖生态岛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在内的历史叙事。这些对作者而言手到擒拿的叙事,十分贴切地与现实性叙事相交融,也常常融汇于哲理思考之中。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非虚构写作常常将叙事性话语与非叙事性话语相结合,后者的功用在于,或引领读者的阅读,或呈现作者的思想。而这种话语又成为非虚构写作文化反思性的核心构件,也是其有别于“零度写作”的基本姿态。在作品中,作者叙述逾千年历史的太湖西山明月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同时,又思接千载,陷入了对当下古村落存在意义的哲思之中——“人类需要古建筑,无论辉煌的皇城大邑,还是湖水中的千年古村。人类需要在建筑中抚摸历史痕迹,让脚步慢下来,在沉静之中保持冥想,反思所有自以为永恒正确的事物”6。此语将生态岛古村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做出别具一格的阐释,一语道破古建对于人类“抚摸历史”和“反思自身”的重要作用。“新生态农村”是个新词,作品通过村支书吴健之口,对其做出阐释——“一方面将‘农文旅’结合,另一方面将‘环保与非遗保护’结合,既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又要在科技加持下,走绿色发展道路”7。作品还将苏州碧螺春茶产区与杭州西湖龙井村旅游风景区进行对比,直陈前者在媒介营销上的差距——“我们没能利用宣传让顾客有‘来了西山必须喝碧螺春’的动力。”8“抛开市场经济效益追求,中国人对故乡的情愫,始终是支撑农村发展的核心。”9对东山电商产业园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和困难的思考也是如此。在“禽鸟江湖”一节中,作者针对鸟类保护当中既有“环保与鸟生存”的矛盾,也有“人发展与鸟生存”的矛盾,指出其中存在的种种悖论——“湿地保护,芦苇非常重要,没有芦苇,鸟类失去栖息环境。但是,为了保护水质,又不得不割去枯萎的芦苇。结果是,野生环境鸟很多,人为环境鸟就变少了。”10而“轮割方案”则是针对这一矛盾的解决路径。类似这种纠结于人、自然、动植物之间生存与发展的描述及其由此生发出来的思考,在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
这样一些贯通历史与现实的非叙事性话语的哲思,其视域无疑是广阔的——既关乎生态岛人文历史遗存,也关乎当下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既观照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修复,也观照自然界生物关系的和谐共生。可以说,立足于“生态”的这些叙述,是基于合乎非虚构的事实与史实之上,超越于新闻与历史客观呈现所带来的零度立场,给予读者以描述对象意义的理性判断和价值引领。在我看来,这正是融媒体时代关注现实的非虚构作品凸显其内涵深度的必由之道,是对当下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快速、碎片、浅表、猎奇性阅读的一种反叛,也是其求取生存与彰显个性的有效路径。
《太湖万物生》的“结语”有言:“纵观太湖生态岛历史与今天,从南渡后的文化归隐之地到钻天洞庭商帮崛起,百余年现代化进程之中,从摆脱穷岛的太湖大桥之梦,到追求集体工业致富的苏南乡村现代化,再到今天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的生命岛建设,太湖生态岛发展之路,铭刻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既是苏州和江苏发展的道路探索,也寄托着未来中国的制度创新。”11此段话语所概括的太湖生态岛的“生态文明”践行之路,很大程度上与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生态整体主义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将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诚如德内拉·梅多斯等人所说:“在生态系统里,物种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其中的一种消失,那么它将引发与它相关的其他物种的一长串反应。”12因此,这就需要破除实际上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形成人类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识,最终凝聚成命运共同体。当我们将视线扩大到世界范围,便可以发现,以梭罗的《瓦尔登湖》、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和戴维斯的《浓烟似水》等为代表的美国生态非虚构文学大多呈现的也是集聚着生态整体主义观念的书写与思考。1960年代初,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她的《寂静的春天》。这部被誉为当代生态文学“觉醒之作”的作品,没有一如既往地书写人与自然的诗意关联,而是对当时被视为科技进步的“DDT”化学农药进行反思和批评,因为它在杀死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的时候,也扼杀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将一个喧闹生机的春天变成为一个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及其之后的美国生态非虚构文学,是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来临之际对生态危机的强烈预警和反应,以对自然生态的人为破坏、人类再生系统面临无法预知的厄运警醒政府和人民,表达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和对人类愚蠢的盲目自大的反叛。而发起于1980年代中国台湾、继而风行于中国大陆的生态非虚构文学写作,譬如《伐木者,醒来》《沉沦的国土》《长江传》等,同样是以生态整体主义密切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生态所频现的危机现实,对工业化进程中人的“诗意的栖居”环境沦丧予以痛斥与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秉承生态整体主义的《太湖万物生》并未规避描述因工业化带来的种种生态“后遗症”,但更进一步再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步履,以及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三
以“生态”为核心意象,《太湖万物生》的艺术呈现表现出发散式结构、诗意呈现和特写式人物建构等特质,为当下的非虚构文学写作增添别一番风景。
作为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多面手,房伟的小说、188体育官方ios、评论和理论研究各具特色,是当代70后学者作家的代表之一。《太湖万物生》全书凡六章,分别以绿岛桃源、古村振兴、道法自然、美岛风物、生态经济和桃源文心为题,从六个不同维度形象阐释太湖生态岛包含人和自然的“万物生长”。其叙述的核心对象是“生态岛”,叙述的核心理念是“生态”。作品并不追求事件和人物的一条红线贯穿,而是由核心出发,作历史与现实的发散状叙述,呈现多维、多向、多层叙事的特质,以及体现“万物”的视域广阔、含义隽永的故事空间。在这样一种结构当中,叙述就显出游刃有余的从容。这种从容当然是对太湖生态岛“悠然自得”状态的形象勾画——作者也在书中多次谈到自己特别享受这种“时光很快,又似乎走得很慢”的感觉。
建立在发散式结构之上的,正是作品的诗意呈现。这种诗意远远不止于作者对于作品章节标题的设定,譬如“明月见湾”“有情满山”“余山有余”“良石生水中”“隐秀太湖录”等等,而是弥漫于全书各章节的诗性叙述。作品以诗意描述西山明月古村的今昔——唐代诗人刘长卿兴高采烈种下的樟树苗,“就这样站立了一千多年,从幼苗长成垂垂老者”;湖心泛舟、邀月高歌的诗人范成大与陆龟蒙吟唱的诗,已成流传千古的名句。此外,还有“渔民飘荡的消夏船歌”和“渔网上跳荡的白鱼”等。对余山小岛原生态自然景观的描述亦是诗意盎然——“一块突出的岩石,龟背一般,很是光滑,坐在那里,可以望见碧波荡漾的湖面,些许水葫芦和碎石依附在岩石旁边。湖水极清澈,有阳光的地方,湛蓝可爱,阳光弱的水域,则碧绿宜人,风吹水摆,拍打在大石上,好不惬意。”13作品第三章写作者在金庭古镇的青石板漫步,观察建于明清之际的老房子,触摸到历史的积淀,“心和身体都是放松的,好似泡在阳光里的白菜,有着微微的甜味”,营造出静谧、闲适的氛围。形象化的描述将事物的灵性激发出来,为写实增添了几分生气——“那砖,出生时是热的,散发着一种胎儿般温热的活力。它的身体里有‘火’,要等它们安静,沉睡下来。慢慢地,那红红的火,调皮的红血,变成了凝固的,仿佛石头般坚硬的‘心’。”14即使是对历史人物与情境的描绘,作品也毫不吝惜其诗性笔墨——“走在这一处处古人的大宅院,不禁有恍惚之感,仿佛进去就能看见在书房用书本盖着脸小憩的男主人,被檐廊下奔跑嬉戏的孩子撞个趔趄,就会与内院天井旁淘洗大米的古代美女们四目相对,登时弄个面红耳赤。”15作为记录太湖生态岛的非虚构写作,其最为重要的特质应该是真实再现人物和事物的写实性。作者将田野调查过程清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将记录性文字与诗性文字有机结合,使文本透露出艺术表达之美,而不至于沦为干涩无味的“日志”。当然,对于非虚构文学创作而言,仅有诗意是不够的。在洋洋三十三余万言的《太湖万物生》中,作者安排有丰满细腻生动的细节和场面,譬如,再现周敏军观测鸟类“猛禽”,远距离放无人机,用专业相机拍照,还要做记录,救助各种被伤害的鸟或鸟蛋,阻止各种“盗猎”行为,忙得不亦乐乎;描述蒋师傅翻炒茶叶的过程,将炒制碧螺春的四道工序——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等一一详实道来,并加以描述作者炒茶的亲身体验。这些细节与场面既加强了读者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参与感,也使作品的诗意呈现得以 “及物”。
对于生态岛各式真实人物形象的特写式再现,是《太湖万物生》的鲜明印记。在全书六章的篇幅当中,每一章都叙写了众多人物。与一般长篇小说等虚构文体有别,这部作品对于人物的再现常常采用的是特写式片段式描摹,即突出描述人物的个性、身世或职业的某个特点,而不追求全面展开。作品第三章“道法自然记”描述了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苏州西山金庭古镇里的多个人物:“太湖之心”民宿老板李大姐,善良淳朴,自强不息,有着艰辛的奋斗史;祖上为大户人家的八旬高龄罗奶奶,整洁干净热情自信;来自盐城的职业养蜂人夏大娘和丈夫一起结束漂泊生活,定居在这片鸟语花香的桃源之地,或冥想发呆,或怡然自乐;传奇女性朱巧英,是渔民女作家、特立独行的女隐士,也是一位试图在孤岛打造博物馆的女强人;80后女大学生、返乡创业修缮老屋开民宿“余光里”的女党员小赵;亲历漫山岛由远离繁华的荒凉之地到通水通电通路等开发过程的冲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秦政华等。在第五章“生态经济记”里,人物呈现亦各有特点。譬如,与“民宿经济”有关的富有奉献精神的西山岛“吾乡山舍”民宿老板娘凌春燕,疫情期间乐于助人的“荟园居”民宿主人金文玉,辞去高薪工作、回村创办以家庭农场主为成员的青承合作社的曹高宗等。可以说,众多特写式人物的再现,为《太湖万物生》非虚构叙述的个性化和饱满度画龙点睛、增光添彩。
结构、诗意和人物,在成为《太湖万物生》艺术表现亮点的同时,亦为生态非虚构文学,或者更为广泛一点的生态文学抑或文学生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我们祈望类似这样的样本越多越好,成为不可或缺的文艺繁荣推进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BZW04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2 3 6 7 8 9 10 11 13 14 15 房伟:《太湖万物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第13、4—5、29、35、39、353、281、134、338—339、111—112、81、37页。
4 12 [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李涛、王智勇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50、81页。
5 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