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聚焦火热生活 书写时代新篇”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优秀作品联展 山水不言自成诗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钱蕾   2024年10月17日12:17

每天上班路上,从密云城区到大城子的公路上车辆很少,即便放慢速度,也常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仿佛整段路上只有自己这一辆小车在行驶。

公路北侧是几乎与之并行的京承铁路,曾经是沟通关内关外的重要交通动脉,然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代表“速度”的绿皮火车竟也成了“慢生活”的体验方式,“朝发夕至”好像成了年代久远的特有名词,近些年已鲜少被人提起。何况这段铁路已经彻底调整为运送物资,再也没有熙来攘往的乘客和尖锐的入站鸣笛,一切都变得安安静静,如同被城市巨大的离心力狠狠甩出外围。

铁路底下有个“下穿”涵洞,洞口上褪色的红漆书写着“龙泉寺”三个字,目测宽、高均不足3米,限制了客运大车往来。一辆中型公交车,进出几乎贴墙而行,每天两个班次,很是考验车技。就在经过“穿洞”这几秒钟的黑暗中,不由得在心中涌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诗句。

穿越出涵洞,便见天高云阔、绿树成林,那一瞬间的“豁然开朗”最是迷人。

弯弯折折的小路不算宽,一侧是垂直陡峭的山体,一侧是山泉冲击的河道,遇到汇车需要努力避让。这道山沟里有三个村子,分别名为大龙门、张泉、碰河寺,几乎都是清代成村,在老幼相传的掌故之中,演绎着许多“不平凡”的历史。大龙门村位于龙门山的龙门沟中,故而得名。张泉村则是因山上有“张狂寺”,寺旁的泉水便被称为“张泉”;碰河寺是两条山泉交汇之处建有寺庙,名为“碰河寺”,虽然寺庙早已不复存在,村名却沿用至今。

从这些村名便可洞悉,这道山沟里自然条件是山泉密布,水量充足,难怪雨季常常遭到洪水冲击,道路损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短暂的“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有天下午要去张泉村的一个自然村——椴洼寺,同事开车,穿过“龙泉寺”涵洞后,车行15分钟左右到达张泉主村。去往椴洼寺的道路变得更加狭窄,整条路上仅有几处可供车辆交汇的宽阔路段,其余路段仅供单行。

椴洼寺村原本有9户人家,冬季有6户在此居住,共11口人。抵达村里的时候大约下午3点多,有5-6个人正在村子里有光照的空地上聊天。见有车辆驶入,都停下动作行“注目礼”。

其中一个大爷仔细盯、仔细看,对同事说到:“我说看您眼熟呢,以前我在村委会工作,想起您是镇里的了。”几个人很快放松了“警惕”,围拢过来。

这一路过来,从主村到此处开车又要10多分钟,且路上起伏坡度较大,又拐陡弯,两侧灌木茂密,实难与外界相通。热情的大爷说以前在村委会工作,每天都是走路往返,走一趟就要40多分钟,现在70多岁,走不了那么远了。

“咱村里就这几户人,平时都怎么去买米面油呀?”我问。

“我们走着去,走到张泉再坐16路去镇上买。不过很少出去,一般都是孩子回来时给带上来。”

“这段路没法骑电动车,也不能开车吧?”

“岁数大了,电动车不安全,不敢开。要是赶上下雪,好几天都化不了呢。”

尽管只有几户人家,村里宽阔一些的小广场边上竟然也有一个不小的梨窖,每年秋季采收的红肖梨,放在窖里储藏一冬,春节拿出来吃最是可口。

老人半转身体指了指:“看那边山上,不光有梨树,还有栗子、核桃、白杨。以前啊,我们村里有一棵大松树,不知道几百上千年了,松枝上全是红油,我们用它点灯。”

循着方向望去,却看不到这样威武的大松树。

“可惜早就砍了呀!”说到大松树,似乎勾起来他们许多回忆,七嘴八舌议论开来。

“咱们小时候,七八个人都抱不过来。”

“我爸年轻时候那个大树就没了,现在我爸都没了几十年。”

“啊哟,真是,这大树砍了100多年了。”

“可不是嘛,那时候才刚建国。”

“不对,我记得还没解放时候就给砍了。”

……

他们陷入了回忆,我陷入了一条混乱的时间线,试图去推断这棵大松树到底何时轰然而没。

但看着眼前的他们,忽然理解了什么叫做“不知魏晋”。对于他们来说,“时间”是混沌而黏稠的,并不是一条“线”,根本梳理不清。生命里每天发生的事情都差不多,找不到一个坐标去把历史准确定位。

不到四点,村里已经完全没有阳光,大山把夕阳完完全全遮挡住。没风,树也不动,无声,山也入定。

史书上写这条沟里的三个村庄是清代成村,那约莫三百多年以前就有祖先在此居住。这些年来,出生与死亡都发生在方圆数里之间。每家每户赖以生存的,就是这山上春开白花、秋收红梨的果树。战争、离乱、干旱、洪水、瘟疫……百年当中全都不可避免的发生过。这期间,有人盖起来了泥瓦房,有人迁出再也没回来,有人繁育了几代子孙,有人孤独老去。他们都是平凡的农民,没有家谱,没有村志,没有人去记载究竟发生过什么。

然而山水不言,生命的长河却已诉说了一切。大自然用洪水猛兽考验人,人们又齐心协力通过考验,历经千百年而生存至今,无外乎“勤劳朴实,顺天应人”。

从椴洼寺折回,再到主村,穿越涵洞回到主路上,手机恢复了信号,仿佛王志游历神山又回到烟火人间。接孩子放学的电动车、小汽车等候在学校旁、小饭店里冒着热气的蒸屉、超市里冷白的灯光……构成了一个无比平凡的小镇。

远处霞光正要落幕,绯色与墨蓝交叠出一条舒缓平直的分界线。他们紧紧相连,却又仿佛有着一道隔阂。晚霞盘卧在山顶,你不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

山的那边,大概只是另一座山吧。

(首发于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渔阳文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