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对话《我在岛屿读书》制片人颜小可:这个节目在30年后仍然会被读者“翻阅”
国庆长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傍晚,南京繁华的鼓楼商圈华灯初上、车马喧嚣,整个办公区已几近沉默。颜小可的手机响了,他与负责后期的同事约定晚上8点看《我在岛屿读书》第三季样片。在空无一人的开放式办公区里,颜小可的工位是唯一一个放置着书架的,上面摆满了他的书籍,以及一个从希腊带回来的小摆件。
由今日头条和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我在岛屿读书》第三季定档国庆节后,作为制片人,颜小可的假期必然是加班,这对一个工作十余年的电视人而言,也已司空见惯。然而这次却有一点不一样,从分界洲岛到东澳岛,再到希腊克里特岛,这档深受国人喜爱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首次走出国门,首次与海外读者见面交流。于颜小可及其年轻的团队而言,《我在岛屿读书》如同一个精心养育的孩子,看着它蹒跚学步,看着它与社会接触,带着它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我在岛屿读书》的创意诞生于2022年前后,那时整个社会还处于疫情时期,岛屿代表一个充满了神秘与独立的悠远意象,读书又是一件坐在家里就可以实现的精神生活,“在岛屿读书”将二者结合,产生的画面令人心驰神往,节目雏形初现。颜小可回忆,“怎样联系作家”一度成为摆在这位85后制作人面前的最大难题:“第一季录节目在海南那个小岛上,我见到余华走过来时,还挺激动,比见到我节目里其他明星都要激动”。随着节目录制的推进,他渐渐发现,作家们质朴、随和,毫无架子,年龄上与自己的父亲接近,与他们相处就如同和家人相处一般自然。而在牵涉到文学时,作家们专业严谨的态度也让他感到敬佩。在审片时他发现余华提到的一本书,节目团队无法核实到准确的名字,硬着头皮给正在潜心创作的余华发了微信,没想到余华很快回复,并告诉他:幸好你及时问我,否则确实欠妥。一来二去,颜小可和节目团队与作家们成为了朋友,在各自领域的专业态度令彼此之间建立了满满的信任,而这也是《我在岛屿读书》得以持续拍摄的前提。
从一开始为响应“全面阅读”的号召,到第一季、第二季节目播出后广受观众喜爱,10月17日第三季开播后,延续了前两集的超高热度,CSM35城收视率0.70%,CSM71城收视率0.59%,同时段文化类节目TOP1,今日头条站内首期节目播放量超2000万……随着余华成为年轻人的“嘴替”而屡上热搜,节目中提到的图书销量因此显著增长,“岛屿读书”也成为了热门IP,曾经的拍摄场地成了游客必去的打卡景点……对此,颜小可信心满满地表示:“我认为《我在岛屿读书》在30年后仍然会被读者‘翻阅’”。
“越是古典的东西越是永恒。”颜小可说,在瞬息万变的AI时代,一个热搜会持续不断地被下一个热搜所替代,真正留得住的还是饱含温度、刻画人性,反映时代、与人民同喜共悲的文学作品。《我在岛屿读书》以影像方式和纪实手法如实记录作家们的所见所闻,旅行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故事,立刻就能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现实的参照,阅读的意义在此刻被具象化。
正如青年批评家叶子在节目中所说,“这是一个珍贵的文学现场”。颜小可也笑称,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外传”或是“彩蛋”,因为节目没有事先设定剧本,一切都以自然的方式如实记录。他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拍摄期间的小故事:
在东澳岛的一个晚上,莫言和余华从茶社走出来,一个蹒跚学步的小男孩突然闯入镜头,抱住他们的膝盖,于是两位作家就摸了摸孩子的头。拍摄团队将这一幕剪辑到了节目中。在忽明忽暗的路灯下,这个小男孩的脑袋就这样被两位知名作家“开了光”。
从始至终,孩子和妈妈都不知道自己那天晚上遇到了谁,颜小可想,如果这个小男孩长大以后看到节目,他会有什么感想呢?“就当是我们节目埋下的一个‘彩蛋’吧,等待30年或更久的以后,自然会有揭晓。”
从被作家“婉拒”到建立信任
颜小可在拍摄现场
刘雅: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快节奏时代,很多人看电影都需要倍速,阅读好像也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你和你的主创团队是怎么想到要做一期与读书有关的慢综艺?这看起来好像是逆时代潮流而行?
颜小可:我觉得我真是误打误撞进了一个“蓝海”。作为江苏卫视的人文综艺团队,我们的目标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出来。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无论男女老少,最能产生共情点的地方就是:阅读。
我们在策划节目时正赶上居家办公,大家也有空在家翻翻书。我们就想,不如就做一个读书类节目。在两年前,我们与腾讯读书合作播出了《一本好书》,反响也不错。但怎样寻求新的突破?我们团队就开始看大量的读书类节目,国内的、国外的,包括央视的调研。
随后我们参与了抖音集团文化类长视频项目的比稿,我们作为唯一一个只有作家参与的节目,从中脱颖而出。但其实一直到这时候,我都没有拿到余华老师能否参与节目的准信儿。
刘雅:邀请作家上节目,是《在岛屿读书》最难的一环吗?
颜小可:不瞒你说,我手机里有好多张余华拒绝我上这个节目的截图。
我先去了苏童家拜访,向他说明来意。首先,我说这不是一个综艺节目,而是一档纪实节目。你们开笔会时也交流阅读和感受,这档读书节目也是如此。然后苏童说,行,可以试试。
刘雅:后来你怎样见到了余华?我想知道你怎样打动了他?
颜小可:我来到北京,在余华家附近一个酒店的茶吧,用一下午的时间,征得了他尝试参与节目录制的意向。
我想不是哪一句话打动了他,而是整个团队一如既往、表里如一的真诚态度吧。我们提了一个理念:熟悉又陌生的人做真实又趣的事情。作家对于多数人而言,是“熟悉的陌生人”,是名字印在书上的人,没有人知道文字背后的他们真实相处起来是什么样,大家对他们还是有好奇。真实指的是他们不表演,在节目中只是做自己,而且谈论的话题既深刻又有趣。
当我在海南分界洲岛(第一季拍摄地)见到余华远远地一个人背着包走过来时,你知道我有多激动吗,作家们没有助理,也不提要享受什么特权。他们就像自己家的长辈一样,非常真实、随和。
如果说第一季时我们需要磨合,因为他们不确定我们最终做出来是什么样的。到了第二季、第三季,余华还会帮我跟新来的作家说:你们放松点,随便说,江苏台团队会好好剪辑的,不要紧不要紧。
刘雅:所以我看节目的时候,觉得是一帮老朋友在自然地聊天。
颜小可:是的,到最后大家都成了朋友。我们节目的定位是要找写书人、出书人和爱书人,作家自然是写书人,程永新等为代表的编辑就是出书人。他在第二季节目中,带来了《收获》的创刊号,余华看到目录时非常兴奋,他们回忆着一篇篇作品发表时的情景,而这些作家名字又是大家熟知的,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我想,这比在课堂上的一节文学史课要生动得多。
最自然的拍摄手法就在文学本身
刘雅:确实我们在节目中看到作家们是非常松弛的状态,但我想知道,《我在岛屿读书》摒弃了以往做电视节目需要事先策划剧本的传统做法,作为制片人会担心有拍摄风险吗?
颜小可:对,我们这个节目没有剧本,但会进行电视专业角度的设计。最多就是设置诸如“今天我们一起吃一餐饭”“我们骑车去哪里”“是看别人钓鱼还是也要体验一下”“晚上要在这个空地上做一场朗读会”……然后作家们就会给我们很多未知的惊喜。
虽然节目表面上看上去一气呵成,轻松自如,但其实需要很多专业性动作在里面。比如节目是没有主持人的,观众看到的是作家们在自如地聊天,其实是我趴在地上拿着团队写好的提纲跟他们一块儿聊的,只是最终都把我剪掉了。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纪实类真人秀的拍法,剪辑上自然流畅,不追求那种所谓悬念爆发等东西。
刘雅:在充斥着热搜,看重流量的互联网生态中,如何保证节目播出后产生很好的影响?
颜小可:我觉得《我在岛屿读书》在30年后仍然会被观众或读者“翻阅”。任何时候,大家想了解余华、苏童、莫言,一定会看到《我在岛屿读书》。
叶子说过一句话,她说我们这个聊天是一个珍贵的文学现场,是一份很重要的记忆。我也觉得,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当然它只是一个侧面的纪录,是文学的“彩蛋”和外传。
说到流量和热搜,如果我们一味追求这个,那太容易了。我举一个例子,第一季拍摄时我们来到海滩,叶兆言和苏童本身就很喜欢游泳,率真的作家们看见大海激动地说:我们要下海游泳。当时就有人说,你们赶紧拍啊,作家们比拼游泳,这还不立马上热搜?我说这个绝对不行,我可以克制地远远地吊一个镜头,拍他们轻松畅快的状态,我们要维护好作家们在大众心中的形象。
刘雅:如何平衡好既维护作家的形象,又把节目做得有一定思想深度,同时还要有趣、接地气、有热度,这个度你们怎么把握?
颜小可: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文学本身,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既接地气又深刻,比如余华《活着》、梁晓声《人世间》等,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哪一部不是既接地气又有深度的?我们电视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如实纪录。作家们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就按照这个风格呈现,他们拍出来是什么画风?就按照这个画风来,这就是最高级的表达!
刘雅:关于读书类节目,以前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朗读者》等室内访谈节目。为什么会想到“作家+户外”的设定,而且是带作家们去“岛屿”,是出于什么考虑?为什么是岛屿而不是其他地方?
颜小可:说到这个栏目名称“我在岛屿读书”,就是将读书这件事与岛屿这个意象叠加,产生一种蒙太奇效应,让大家看了会心生向往。在如今较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世俗生活和阅读很像一座岛屿和陆地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又隔海相望。这个名字一出来,节目的画风和气质就有了。
走出国门,体验真正的文化自信
刘雅:前两季获得了很好的口碑,请问第三季与前两季有何不同?都有哪些嘉宾,哪些亮点?
颜小可:第三季我们将拍摄地点首次搬到国外——希腊的克里特岛,常驻嘉宾依然是余华、苏童、叶子、程永新。飞行嘉宾我们邀请了作家刘亮程,他从新疆过来,还有香港作家马家辉,青年作家七堇年……包括第一季曾经上过节目的诗人西川,《收获》的青年编辑吴越,以及电视节目主持人孟非。
孟非和苏童是十几年的老朋友,很多人不知道,孟非是一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苏童在节目里说:当代中国小说,孟非的阅读量比自己还大。
此外,登场的嘉宾还有戏剧领域的学者罗彤,包括希腊作家以及旅居希腊的中国学者等等。
刘雅:为什么选择走出国门,为什么是希腊?
颜小可:前两季我们都在海岛,周围环境可能已经不足以让嘉宾们分享出更高质量的故事了。之所以选择希腊,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具有可行性,第二方面也因为克里特岛本身历史悠久,是古希腊戏剧的发源地、欧洲人的精神故乡。
我曾经在抖音上看到一个外国人看余华《活着》泪流满面,说为什么书名叫活着里面的人却都死了。我当时很受震撼,没想到中国文学在国外也有很多读者。
在希腊拍摄时,我们也做了读者见面会等活动,当你看到一群外国人见到中国作家像见到偶像一样激动,就会从内心升腾出一种文化自信。
刘雅:的确,就像前段时间《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一样,真正的文化自信是通过文艺作品传达的。
颜小可:没错,《黑神话·悟空》也是根据传统文学作品改编而来,最核心的是它的文学价值,越是古典的东西越是永恒,文学、书籍就是最具生命力的东西。
刘雅:我看到豆瓣上有网友把前两季节目中提到的书单和影片名单列了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大家阅读,你觉得当初做节目时的初心、目标或愿望,达成了吗?
颜小可:《我在岛屿读书》在“今日头条”播出时,节目中提到的书都会弹出书名和介绍,同时会有一键直达的购买链接,很可能大家看着节目就不知不觉地买了好几本书。
还有一件事让我很受感动。程永新老师有一次去苏州大学做活动,他说居然有人认出他来,向他索要签名。程永新说,我只是一个做编辑的。但学生们说,我们看《我在岛屿读书》认识您了,还有一个女生说,我是学中文的,我想从事与文学有关的工作,但是我可能当不了一个作家,却又不甘心去企业做一个文员,直到我看到那期节目,程老师讲编辑与读者的关系,那我以后是不是可以来应聘做一名文学编辑?程永新说,当然可以。
我想,也许通过这个节目,提升的不仅仅是图书销量,还包括更多年轻人对阅读和文学的热爱,应该会对我们的文学繁荣发展有实际的帮助吧,这也是令我们荣幸和自豪的。
(图片摄影:陈强)
颜小可,江苏卫视节目制片人,团队主要从事台网人文综艺的开发制作。作品有《我在岛屿读书(1-3季)》《启航!大运河》《从长江的尽头回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