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深刻把握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的特质 ——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翔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孙美娟/采访整理   2024年10月24日16:24

9月2日,《初语的风景:语言变迁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研究》正式出版。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语言变迁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研究”的重要成果,主要以语言变迁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为议题,通过文学语言变迁,统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过程诸多本源性议题,既回到历史,又跳出历史,将儿童文学术语、概念、范畴、语言表达方式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社会文化/权利的转换结合起来,以此来观照中国儿童文学的演进之路。为深入了解该项成果是如何从语言形式、艺术审美的角度思考“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国性”与“民族性”实践,为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与批评、生产与消费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记者拜访了该书作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翔宇。

《初语的风景:语言变迁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研究》书影 受访者供图

了解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的精神质地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问您研究中国儿童文学语言是基于怎样的契机和考虑?

吴翔宇:文学语言是成人文学语言和儿童文学语言的总和。在很长的时间里,儿童文学被误解为“小儿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的文学语言研究也因此忽略或贬抑儿童文学的语言研究。事实上,儿童文学语言非常重要,它对于母语习得和语言现代化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正是如此,我从儿童文学概念入手,重审了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的本质、构成、特性等问题,并将这一语言形式与百年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变迁联系起来,建构起本书的基本构架。借助一系列的儿童文学语言构造、形态、品格的解析,破解了学界存在的诸多学理偏狭和思维误区,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其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语言的角度看,请问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最为突出的区别是什么?

吴翔宇:在语言层面,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并不是绝对不同的,两者有共同性,如准确表达文意,传达作家的情感、观念和价值。但两者的本质区别需要从概念的界定着眼。儿童文学的作者是成人作家,读者是儿童。儿童与成人的分立使得儿童文学演化为“两代人”语言的转换和表达。在这种结构中,成人要转换自己的语言,就必须艺术性地处理自己的语言,考虑儿童读者的语言接受水平。应该说,这种转换不是机械性的“俯就”,也不是僵化的“仿作”,而是一种代际间的话语沟通和商榷。与成人文学不同,儿童文学考虑“谁的语言”和“向谁表述语言”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背后牵引着“为儿童”或“为成人”的两歧指向。

中国社会科学网:怎样理解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的精神质地?

吴翔宇:受新文学的整体推动,中国儿童文学语言具有现代性的特质,它表述着“新人”的新思想。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儿童是一个现代概念和知识,它是新人的隐喻。语言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思想本体,没有外在于思想的语言。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研究应置于新文学语言运动的谱系中梳理,那种武断地将儿童文学语言从中国新文学母体中脱逸出来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考量,儿童文学曾被视为“浅语”的艺术。“浅语文学”是佩里·诺德曼所说的“聪明的方式”,是考量一个作家艺术禀赋的试金石。可以说,“浅语”不是没有思想的语言,在浅易的表象后隐含着开放的、阔大的想象空间。对于成人作家和儿童读者来说,如何写出和读懂“浅语”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研究呈现研究新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研究呈现怎样的学术动态?

吴翔宇:在返归中国儿童文学概念本体后,学界从“中国”“儿童”和“文学”的语法关系中追索其语言问题。当前学界研究的动向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层面:一是从儿童性优先于文学性的角度反思语言体系的结构性困境。二是从儿童与成人的对话结构出发探究语言形态的限制与张力。三是从翻译的角度出发考察中外儿童文学的跨语际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语言的角度考察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演进的价值何在?

吴翔宇:这种研究不仅是形式研究,更是思想研究。它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将外部研究(体制考察)与内部研究(精神阐释)结合起来,在语言变迁和中国儿童文学演进的“同构”框架内深入把握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发生发展的“综合性力量”;二是有助于从语言工具性和语言思想本体两个层次系统梳理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揭示中国儿童文学的语言特质,以此来探讨其诗性品质,进而从语言的“微观研究”和儿童文学走向的“宏观研究”融合起来,以凸显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质地;三是有助于通过文学语言统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过程诸多本源性的议题,既回到历史,又跳出历史。从语言形式、艺术的角度思考“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国性”与“民族性”实践,为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与批评、生产与消费提供理论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研究今后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吴翔宇: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研究一方面要深植于“儿童文学”本体结构中,又要思考特定历史语境对于语言的塑形作用,同时思考语言对于语境的反作用。在百年中国动态语境下,要立足中国儿童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同向发展的结构,从两者一体化的关系中确立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的主体性。今后的相关研究应关注学科化、学术化等前沿问题,在“说什么”和“怎么说”等层面探究中国儿童文学的语言形象,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儿童文学的独特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