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戏剧的经验与传统
延安戏剧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价值不应该仅仅框定在某一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戏剧传统——“推陈出新”、民族性、人民性——成为新中国戏剧艺术的重要经验和发展基石,尤其在戏剧政策的制定、戏剧队伍的培养、戏剧改革以及戏剧创作思想等方面影响巨大,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戏剧活动的模式、规范和走向。
在延安文艺方向的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艺思潮和相伴其产生的戏剧思潮都能在其中找到源头。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戏剧体制、政策以及戏剧创作,都直接借鉴和沿袭了延安戏剧的经验。戏曲改革被纳入新文艺建设体系之后,当代戏剧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传统戏曲的改革,而延安时期的旧戏改编和平剧运动成为传统戏曲改革的直接经验来源,戏曲发展和改革的总方针也经历了从“推陈出新”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演变。
1950年11月,文化部召开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再一次明确了“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总方针,提到“百花齐放”,并向中央提交了《关于戏曲改进工作向文化部的建议》,该建议后来修改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自此,“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指导戏曲改革的总方针。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对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发展。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推陈出新”作出了深刻论述,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坚守文化立场,既不能守旧也不能排外,只有做到对古今中外文化的辩证取舍,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陈出新”就是辩证地继承和扬弃,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推动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把延安戏剧运动说成是一场规模最大、最成功的戏剧民族化、大众化的实验,并不夸张。无论是前期的“旧瓶装新酒”和“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还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的新秧歌运动、民族歌剧运动、旧戏改编和平剧运动的兴起,都是延安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表现形式,其中都包含着知识分子与农民、共产党与知识分子和农民、新文艺与民间文艺、新文艺与农民等一系列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命题,延安戏剧中所包含的这些关系为新中国戏剧的叙事形态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中国当代戏剧的民族化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新时期”之前,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更加重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民间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的重视,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觉地重视了民间古典文人文学艺术和近代世界文化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对于创造民族文学的意义”。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剧的民族化传统得以恢复,同时也将变化着的时代作为表现的内容。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和各种新思潮的涌起,人们对民族化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价,形成了戏剧文学民族化的另一条发展路径。与之前戏剧的民族化相比,新时期戏剧民族化的追求是基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上的,它基本挣脱了形式主义的干扰,是对整个民族文学传统进行的丰富和改造。由此可见,尽管历经的历史阶段不同,但民族化、大众化这一戏剧传统,始终贯穿在当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并以不同的戏剧形式具体呈现出来。
延安戏剧运动把推动历史进程的人民群众推到舞台的中央,成为新时代戏剧表现的主体,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成为戏剧表现的主要内容,戏剧表现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的时代到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性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戏剧现代性的最高体现。这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长期坚持的文艺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在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的过程中,延安戏剧以其广泛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戏剧确立了根本的审美原则,形成了以现代意识的追求、现代观念的转化和现代秩序的建构为核心的新的戏剧传统。新时期以来的戏剧活动也继承了这一人民性传统并进行了发展,这首先体现在文艺政策的提出和制定上。如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还要做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并且要立足先进文化,发挥文化引领时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作用,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传统。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了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和服务的对象问题。他指出,优秀的创作应该反映人们的审美追求,因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生活,虚心向人民学习,才能汲取到创作所需要的营养,才能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人民性传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戏剧活动的思想和理论资源。在社会主义文艺中,戏剧是与人民群众最为契合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文艺对群众的关注和对人民性传统的继承,因为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戏剧更为直观地反映现实、再现现实生活,在直接面对观众的演出活动中,更容易在情感上打动观众,并能“使成千上万的人在同样的印象、同样的感情中融为一体”。因此,戏剧与现实之间存在紧密互动的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可以通过戏剧、通过舞台反映出来。在新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强调的是以人民为本位,这是戏剧重视人民性并通向人民性的历史性选择,即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与群众之间是息息相关、情感与共的关系,对戏剧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自我人格的建构,他们的自我“跟阶级、跟人民的大我相结合”,并“通过属于人民的这个我,去表现我所属于的人民和时代”。
(作者系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