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娜仁高娃:一匹马的沙窝地
来源:小说月报(微信公众号) | 娜仁高娃   2024年11月18日09:39

在十年前的夏季某日,我回牧区家拍了一张马的图片,然后将图片摆在书架上。图片中的它通体枣红色,尾毛垂地,双耳竖起,回首凝视——它在回应我的呼喊。等我摁了快门抬头时它已经扭身走了,再不理会我的呼唤。它是懒得回应,只因我不是它的主人。当时它的主人离世已有几个月,也是因为它是它主人葬礼上的“送魂马”,按我家乡风俗它早已是一匹放生马。这意味着它将在它马生余途中享有无限的自由,同时也意味着它将在无尽的孤独中慢慢老去。它不是不能与其他的马在一起,而是它周围没有其他的马。

后来,每每回到沙窝地,我总要去看看它。有一次,我俩隔着一条季节河站了好一会儿。那一刻,从它眼神里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如石头一样的沉默,还有令人伤感的孤独。我想世间万物,但凡是有生命的载体,都能感受到孤独。

再后来,它便成了我的短篇小说《驮着魂灵的马》的原型。也许是从小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原野腹地,对自然界景象的感受远远超乎对人类生活的感受。我不确定如此讲是否妥当。我的意思是,在我对幼年时期的回忆里除了家人和亲戚外几乎找不出其他人,反而对某只獾脸羊、灰鹤、野兔、红嘴乌鸦等等的记忆却是惊人的清晰,甚至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比如,至今我都记得一匹通体灿白的马在我亲戚婚礼上突然发疯,在人们的惊呼中嘶叫着疾奔而去的样子。我还记得,当天午后趁大人们不注意我溜到河边看过它的尸体。它的肚子圆鼓鼓的,半张脸浸在水里,好看的睫毛覆着它微闭的眼睛。毫无疑问,它给我传递的是生命本身的疼痛感。短篇小说《驮着魂灵的马》中我想表达的也是这一点。

提起我的孩童时代,不可以忽略的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她是我的太祖母。她给我讲过很多民间神话故事。虽然,在目前的创作中,我极少用到这些故事中的某一段,或者某个神奇的主人公,但我从未将真正的沙窝地与太祖母口中发生神话故事的沙窝地分开过。这一切的根源来自我的太祖母。因为太祖母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习惯把两者混在一起讲。我想,这种真实与虚构混为一体,无缝对接的感觉,刚好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我看来,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模仿,但比模仿更重要的是作者所写的一切又是在生活中没有发生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