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彦归来:长篇小说《九歌》作品研讨会在沪举行
11月15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九久读书人主办的林彦长篇小说《九歌》作品研讨会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举行。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秦文君、《儿童文学》原主编徐德霞、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舒辉波出席研讨会。陈晖、徐妍、李利芳、李红叶、崔昕平、李学斌等学者,陆梅、陈诗哥、王虹艳、冷林蔚等文学报刊主编,以及《九歌》作者林彦参加研讨。研讨会由上海九久读书人副总编辑孙玉虎主持,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为特邀学术主持。
林彦从1990年开始写作,是“70后”儿童文学作家中成名较早的一位,曾凭借短篇小说《单纯》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因家庭变故,中断写作长达十四年。《九歌》是林彦歇笔多年后的复出之作,讲述了江南小镇上一个保育院里的特殊家庭的特殊命运。全书约20万字,从动笔到完稿,前后横跨二十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晖评价《九歌》有着宝石般的温润,是岁月累就的。《文学报》总编辑陆梅则认为《九歌》是作者之书、时间之书,也是一本错时而出的书。
面对这样一本与写作潮流保持疏离感的长篇小说,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将其放置在整个大文学的背景下进行研讨,而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文学范畴。舒辉波认为,《九歌》的写作难度和毋庸置疑的文学性,将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赢得尊重和尊严。
秦文君称赞《九歌》厚而不重,很用心,有烟火气,营造了一个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浪漫主义情境。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李红叶将其进一步阐释为:一方面,林彦接续了《诗经》《楚辞》的古典诗歌传统,以及现当代文学中从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到曹文轩这一脉的传统,诗是这部作品的灵魂,这是林彦的浪漫主义;另一方面,还能看到这部作品对于《红楼梦》叙事艺术的一个传承,就是人物与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相互勾连,再现了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人际链接,这是林彦的现实主义。
多位专家指出,《九歌》在自觉承继古典美学精神和古典叙事传统的同时,透着一股倔强、执着、坚忍的脾气,让人想起同是湖北作家的废名。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徐妍则借由废名的心象小说,将《九歌》定义为“心象成长小说”,她认为故事里的意象都来自于童年的心象,是童年记忆的附着。与此同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学斌认为,《九歌》写出了童年的驳杂和厚实,写出了童年和社会的密切关联。
《九歌》的形式感极强,林彦用少年阿黎的九首诗歌来串联整本书,然后把这些诗歌里的54个意象摘出来用故事加以演绎。林彦调动了自己的全部文学才能,实现了诗、188体育官方ios、小说的三位一体。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崔昕平认为,这是很有魄力的一种文本尝试,同时也是新乡土童年的一次全新的出发。兰州大学教授李利芳则认为,在林彦笔下,童年诗性与文化心灵历史性地相遇,是其对原创儿童文学最大的美学贡献。
此外,读者的阅读接受也成为本次研讨会的焦点议题。儿童文学作家陈诗哥认为,《九歌》是一本有写作难度和阅读难度的书,但无须什么都强调一口气读完,孩子们也应该阅读更丰富的书籍。《东方少年》副主编王虹艳则结合自己女儿阅读《九歌》的反馈表示,对于孩子的阅读来说,没有必要提供过于明晰的东西,复杂恰恰是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向;《九歌》关于人性的文本空间的多层面开拓,提供了一个更加复杂性的空间,对于孩子的阅读是有启发性的。《十月少年文学》副主编冷林蔚则认为《九歌》的语言非常出色,是能够让孩子体会文学魅力的典范,同时也值得推荐给写作者学习。
学术主持人孙建江总结道,创作是多元的,故事形式也是多元的;读者的阅读是多元的,读者的阅读接受也是多元的;大众不能替代小众,主流不能涵盖一切。具体到一部作品而言,重点在于,这个故事是不是一个艺术整体,是不是倾注了作者的情感投入,是不是拥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倘从艺术整体、情感投入和独特魅力这三个维度看,《九歌》无疑是具备的。这部作品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以至于它成了当代儿童文学的一个独特存在。
林彦表示,本次研讨会远超自己的预期,这是值得铭记的一天,“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好在回到了写作的路上,哪怕走得很慢,至少有着自己的节奏,也许走着走着就让自己成为小小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