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也赶来看首演,徐则臣原著改编话剧《北上》北京站成功启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茅盾文学奖捧场,而且是在剧场里?这一幕,发生在11月22日晚,国家话剧院剧场,大型话剧《北上》的北京站首演现场。
《北上》是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指导,杭州演艺集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滨江区委宣传部、拱墅区委宣传部、临平区委宣传部出品,新华网联合出品,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杭州墨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运河题材大型话剧。
该剧作为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支持类项目、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舞台艺术揭榜挂帅资助项目、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资助项目和2024年杭州市文艺精品工程重点扶持项目,通过演绎由杭州至通州、绵延运河两端的人间世情,讲述一段跨越百年的运河史诗,旨在通过文化意义上的努力“唤醒”大运河,并让当下的人们与历史建立起深远的联系,传唱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壮歌。
古今共融 运河文化绵延千年
水流不息,文脉不绝。作为《北上》原著作者徐则臣的良师+挚友,北京站首演当日,著名作家莫言也来到了现场。
开场前接受采访时,当被问及莫言怎么看待《北上》被改编成话剧,徐则臣打趣道:“电视剧、话剧……他肯定觉得不够,还会鼓励我去尝试更多IP的改编。”
而今晚,也是书写运河多年的徐则臣首次看到自己这部作品被搬上话剧舞台,演出结束后,他感慨道,“我刚坐在台下看,一直听台词里讲‘作者说’、‘作者又说’、‘作者还说’……但现在我这个作者只想说,‘这部戏演得真好’!”
《北上》首演现场,还为导演李伯男举行了艺术总监授牌仪式,他也分享了执导这部作品的诸多感受:“从茅奖作品到舞台,一场运河之旅,我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创作远行,感谢诸位和我们一道共证此情。”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为一条跨越时间、地理与文化的超大体量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积淀了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杭州、扬州、淮安、聊城、通州……运河沿岸重镇景象各异,旅人们思古怀古、流连忘返。
从观众角度来看,《北上》并不满足于以传统的舞台艺术形式呈现运河百态,而是不断创新已有的文艺表达,通过榫卯结构拼接出的充满思辨性和多义性的“船”、通过“古”“今”双演区的错落并置、通过渐强的乐曲动机共同拓宽历史的纵深感,阐发运河主题的多义性,构建出一个开阔、厚重的舞台世界,完美地实现了“船头船尾都是故事,岸上水中都是人生”的艺术畅想。
从内容到形式,深切的古今共融奠定了话剧《北上》鲜明的创作特征与独一无二的艺术气概,而观众们也从这一文艺作品中获得了重要的启示:溯历史的源头、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
南北共振 杭产话剧焕发光彩
百年以前,诗人王维珍曾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标志性建筑“燃灯塔”留下“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的诗句。千百年间,无数人曾登上竞渡的舟船,在这条汤汤大河之上留下履迹。
而今,依托徐则臣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国家一级编剧解涛、青年学者解子昂几易其稿,国家一级导演、文华奖得主李伯男精心打磨的运河题材杭产大型话剧《北上》也携着沉甸甸的期许与热望,来到北京与观众相见。散场后,观众们纷纷表示不虚此行,“看到了一个史诗般的运河故事!”
今年9月,话剧《北上》在运河南源端点杭州首演,对运河怀有深切感情的人们欢聚一堂,演出现场盛况空前,作品收获了许多真挚的认可与切中肯綮的意见。
从戏中到戏外的“北上”,使虚构与现实在空间上遥相呼应——晚清时的小波罗、谢平遥等人出发时,有一艘好友相赠的大船,与一个温暖的“旅行团”;今时今日,这支年轻的演职员队伍开启了“杭话”的“北上”,行囊中也装满了各位观众的厚爱。
和合共生 民族基因赋能创作
在话剧《北上》的创作历程中,创作者、表演者与观众都感受到了一种共识:“北上”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方向。
通过这一动词的向度,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这条河的兴衰,永远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内在力量。它或许生长在谢平遥慷慨自陈,眼含热泪的那句“运河一直在!”中,也暗含于马福德饱蘸深情的“我这个意大利的中国老头永远爱你们”中。
作为文明交融的纽带,大运河是不同文明寻求心意相通和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其船舶辐辏、舟楫千里,兼收并蓄、开放包容,足以承载一艘其上有不同国族、不同阶级、不同身份与人生际遇乘客的船。
同样,京杭大运河申遗之路漫长,我们都难忘杭州在运河综合保护与发展事业上做出的重要努力。
适逢申遗十周年之际,来自杭城的文艺工作者们更应怀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和充分弘扬千年大运河的当代价值,赋能文艺创作。通过话剧《北上》,也希望用艺术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开来,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11月23、24日,《北上》还将在国话剧场连演两场。(摄影/尹雪峰)